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消极就业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1-09-05 15:47张燕萍余涛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燕萍 余涛

作者简介:张燕萍(1998— ),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消极就业。

摘 要:当前全球大环境下,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一些企业不得不大量裁员,还有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这就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本文基于疫情背景,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就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统计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大学生消极就业的心理产生和影响就业的各方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就业;成因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求职成为了现阶段重要的话题,大学生出现消极就业的状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如何解决大学生消极就业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消极就业的界定

对于“消极就业”,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逃避就业、不积极主动就业的状态和心理,以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处于待业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的背景及现状

据数据统计,我国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有874万,与2019届毕业生数量相比,增长了40万,且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本科生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竞争愈发激烈。然而,国内人才却供不应求,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高校生求职都无法满足需求,长期存在缺口。同时,高校毕业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薪资与发展规划不满意,容易选择放弃,企业方基于利益希望学生降低要求,发展自身实力为主;双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并可能扩大。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消极就业的现状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形势受大环境的剧烈影响,供应端、消费端、投资端均呈现不景气的局面,部分中小企业在无法面临危机而濒临破产倒闭。企业运营压力变大,开始缩减运营和人工成本,以求平稳度过这次疫情,对此很多企业宣布推迟或者取消2020年春季招聘。用人单位的需求下降,市场上能够提供得职位数量减少,考研失利的大学生群体涌入致使本就规模不大的春招,竞争更加激烈。受当前现状的影响,当前就业市场处于消极状态,就业状况不乐观,各领域聚焦于此,“两会”期间也对就业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热度持续;在就业压力加剧的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应对也是一大热点。

(四)研究大学生消极就业的价值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法适应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当这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路上遭遇挫折时,就会开始怀疑自我、心灰意冷,产生消极就业心理,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研究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消极就业的成因,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深入分析大学生消极就业的心理原因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知晓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从而改善大学生消极就业这一现实状况。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目前,国内的研究更加偏向于理论研究,研究大多侧重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行为,对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研究相对较为欠缺。消极就业的状况必然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单一研究大学生自身行为因素得到的结果是局限的、片面的。

此外,目前对于大学生消极就业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为了暂时缓解当前面临的压力而产生消极就业的现象。自2020年疫情的爆发,就业形势又发生巨大变化,在以往研究背景下得出的结论应用性降低,不适用当前背景,这就需要在新形势背景下进一步对大学生消极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评述

国外的研究更加偏向于实践教育方向,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操作研究更加深入,提出的建议也更加具体可行,这点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展开调查研究,不仅是从大学生个人行为上找原因,还结合国家、社会、高校、企业等大的社会环境,从大环境到个人层面的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科学全面,弥补了之前研究内容的欠缺。另外,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就业形势不同以往,本研究結合疫情背景,对大学生消极就业的成因进一步研究,从客观到主观具体研究,并针对给予针对性对策建议,对现实有很高参考价值。

三、样本数据情况

本次调研于2020年9月至12月面向2020届及2021届高校毕业生展开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该数据来源主要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项目、问卷星及线下调研。其中回收有效问卷数为3026份,调查样本中男生共1731人,占比57.20%,女生人数为1295人,占比42.8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4.2%;双一流本科生占比36.4%;普通高校本科生占比51.7%;专科生占比7.7%。所学学科按样本数据占比包括工学(22.7%)、管理学(13.3%)、理学(12.4%)、经济学(10.8%)、法学(9.2%)、医学(8.9%)、教育学(7.8%)、文学(6.2%)、艺术学(6.1%)、农学(1.7%)、哲学(0.9%)。

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者中,选择就业的人群最多,达到了46.4%;其次继续深造,即选择考研、保研、出国、升学的受访者达到了38.3%;选择考公务员的受访者也达到了9.5%,与以往的同期水平相比较而言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这一水平的提高也与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息息相关,一方面,当前大量企业被迫关闭,经济相对萧条,没有完全复苏,多数企业选择裁员来降低成本费用,以求渡过难关,市场上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明显降低,而另一方面,面对市场萧条的景象,多地政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招录公务员岗位及人员需求,想要基于此来缓解就业市场上的关系不平衡的巨大压力。在被调查者中还发现,选择自主创业与未找到满意工作的人员比例也达到了近6%,其中有部分被访者可能因为在选择考研或出国、升本等方向时失败,才选择自主创业或目前待业,在这部分受访者中是最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就业的群体,我们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图1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图

如图1所示,仅有41.3%的受访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其中更是只有5.5%的受访者对于自己职业生涯有规划并且计划详细。另外的近58.7%的受访者则是从未对于自己的职业有过相关规划。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现代大学教育与实际的社会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当前大多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并不能够满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大多院校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然而这门课真的对于就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么,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帮助么,而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在1000名被调查者中,有858名大学生在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占比85.8%;选择以后的发展空间和所在城市位置的人数紧随其后,分别占比62.9%和51.9%。这说明,大学生在求职时考虑因素除了薪酬待遇外,个人以后的发展空间和工作所在城市的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薪酬不再是大学生评判工作好坏的唯一依据,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理性,看待问题也更加的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有239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就业时会优先考虑职业是否符合个人喜好,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心理表现,他们在求职时相比于其他因素会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个人特性能够和职业选择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他们看来,就业不再是一种枯燥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现象。但是还是有小部分大学生关注工作是否体面稳定、是否专业对口,可见在短时间内,这种不理性的就业现象难以消除。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当前社会环境阻碍了就业,现阶段各行业发展低迷,小部分人认为当前环境对就业计划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极少数人认为现阶段带来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与方式,这部分学生大多是从事与新媒体直播、物流等相关的行业。

在受访者的主观认知里,认为专业能力、人际沟通、实践经历三项因素对于就业最为重要,分别占比约85.3%、83.4%、80.4%。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越来越重视人际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意识到了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思想品德这一因素,约有36.5%的受访者提到,而形象气质这一因素也达到了35.8%。形象气质与思想品德这两个因素对于受访者的重要程度大约处于相同水平,着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企业对于求职者素质要求的多元化趋势。

通过数据显示结果,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疫情之下,很多企业工厂倒闭,需要的工作岗位大量减少,但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增长一点,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增加了一些岗位,但供需不平衡仍是影响就业最大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比较普遍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实力不够却期望过高,如果说最主要因素是客观就业大环境的现状,是所有毕业生共同面临的环境,环境无法通过个人去改变,但是心理期望与自身实力不符合是主观因素,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作出调整,降低期望值会对就业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调查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按被调查者认为的影响程度高低排序分别有高校就业指导不够且教育落后、企业存在用人歧视且对人要求太高、社会中不公平竞争等其他不良风气、亲朋好友期望过高、政府落户等就业政策不友好等。

四、消极就业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

在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就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我们再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二者相结合,近些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前市场经济活跃度有所下降,人才市场呈现出一定的饱和状态,那么这对于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社会舆论对职业的偏见

社会偏见是一种相对主观的,缺乏客观依据的错误理念。在我国社会中,对于职业的偏见则尤为明显。根据有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来看,"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个关键词被提及多次,其范围包括短视频创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从业等。这些新兴领域成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大途径。但对于社会上的部分人来说,他们对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的涌现仍然呈现出过去的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这一因素也对面临职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反面的导向作用。

2.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消极就业的影响

高校教育主要影响在于课程设置方向与实际的冲突。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整体还是偏向传统的精英通识教育,但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决定了精英教育无法在所有院校中适用。在目前实际的就业市场中,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迅速掌握岗位工作要求的对象。而现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向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学校的课程仍然停留在学术水平,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是实务中的具体经验。仅课程设置方向的偏差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具优势,自身所掌握技能与用人单位预期产生偏差。

3.企业对于大学生消极就业的影响

(1)求职歧视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常遇到学历差异、专业方向、毕业院校等方面的要求,甚至年龄、性别、户口所在地、颜值、婚恋状况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也遭到不平等对待。

对大学毕业生规定的不合理条件,直接侵害了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的权利。最普遍的是学历歧视现象,有很多企业招聘说明中明确要求学历必须是本科,甚至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学生的第一学历。其次是性别歧视现象,同样有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明确标注了"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等字眼,极大减少的女性毕业生的工作机会。

(2)虚假招聘

大学生毕业招聘期间,一些正规企业常年虚设岗位,广收简历却不面试,或是面试只走形式,招而不聘。这种行为令很多大学毕业生错过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另外,互联网上很多企业都是招聘广告和内容不符合,并没有实体经济。

(二)内部因素

1.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一是自我认知过高,一部分大学生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类学生期望的职位都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才能达不到职位招聘要求,导致错过大量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是自我认知过低,一部分学生过分贬低自己,忽略了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和劣势,随之产生忧郁、紧张、自责、失望等自卑心理,对择业产生恐慌,逃避就业。

2.大学生没有明晰的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们在大学的一、二年级里,却觉得职业与自己相隔甚远,不重视职业规划,即使学校开设了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但学生们也不以为意,进入大三、大四,当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同时来袭,才开始不知所措。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58.7%的受访者则是从未对于自己的职业有过相关规划,有41.3%的受访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但仅有5.5%的受访者对于自己职业生涯有规划并且计划详细。很多学生没有明晰的职业规划,根本不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或是就业方向。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又何谈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体验、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当大学毕业季来临时,盲目地参加招聘会,这种情况导致就业的过程中,方向不明,盲目跟风择业,无所适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就业搁浅,即便就业也很难坚持下去。

3.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部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够认真,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导致个人能力不足。平时不注重社会实践,导致技术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另外,没有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一项技能,来提升自我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已经缺少了极大优势,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不是不可替代的,既是可替代的,就很容易被业市场淘汰。

4.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

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独立性和主动性非常差,面对就业,他们表现出极强的"等、靠"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就业市场,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求职有关的各类信息,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选择就业目标和方向时,缺乏主见,甚至希望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此类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者因为积极主动性不够、准备不足,致使面试屡次遭受失败,或者错失就业机会。

五、对策研究

(一)政府层面

1.发挥企业核心作用,扩大企业吸纳能力

当前,企业应该是缓解严峻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的差异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能够实际落实的,促进企业发展,使得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加速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有效政策。地方政府根据企业遇到的实际困哪进行帮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帮扶,缓解当前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

2.推进城乡统筹协调,构建新型乡村就业格局

目前,对于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目光仍然只聚焦于一、二线城市,而忽略了我国乡村地区乃至三四线城市的就業市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城市地区仍相对落后,在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其劳动力缺口一直是存在的。那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把统筹城乡就业纳入政府规划中。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极改善大学生前往乡村就业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构建城乡协调一致的新型就业格局。

3.加强人才市场监控,提供精准就业信息

当前就业市场中,人才招聘机构发挥着枢纽作用。但近年来人才招聘市场上出现了质量良莠不齐的人才服务中介,更有诈骗公司混入其中。对于刚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对其进行分辨。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对人才市场行为作出明确规范,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优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作用,形成高效、透明的人才招聘流程。

(二)高校层面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做出调整。在学科建设中,对于应用型学科,注重理论课程的同时应当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课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并学以致用。另外,高校还应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锻炼学生把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

2.加强思想及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

加强思想及心理政治教育,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校应鼓励并提倡学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进行结构型辅导与阶段递减辅导两部分。前者是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的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进行精准有效的沟通引导;后者是在学生入学时,开展职业规划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在平时,积极开办就业指导讲座,为大学毕业生准确分析当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根据各个专业进行针对性分析加以指导、提供帮助。在即将毕业时,为学生普及就业途径、招聘程序等基本注意事项,针对实际可能会产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开展科学性、完整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培训,减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加强对就业的正确认识。

(三)企业层面

1.推进校企联合,提升求职技能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应踊跃承当社会责任,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工作,为改善现有就业生态规则贡献力量。企业招聘一级学生求职,在本质上是一次双向的选择过程,学生通过展现自身的专业素质来吸引企业。经过此种招聘规则来协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

2.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环境

创造财富最重要的平台就是企业,同时也是缓解就业紧张的重要支撑。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一些企业出现了暂时性的生产运营困难,用人需求减少。而目前国家所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就是首先要帮助企业克服目前所遇到的难关,刺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源上缓解就业难这一现状。

3.开展宣传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开展企业家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由以往的那种只有到一线城市、行政事业单位、高薪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逐渐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方向转变。

(四)个人层面

1.加强自我认知,改变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前,应加快自我认知,适应自身身份的转变,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辨析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明确自身定位,才能准确地选择到合适的职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2.明晰职业规划,确定就业方向

大学生对职业的规划应当尽早,从踏入大学那一刻起,就应该做好准备和计划。大一学会认识并了解自己,大二寻找自己的兴趣以及适合的职业,大三有针对性地提升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大四完成学生到就业者的角色转换。越早规划,意识越强,才有足够时间将朦胧的规划意识转化为明确的就业方向。方向一旦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便是为了朝着明确目标前进,等到毕业季面临就业时,就不会盲目跟风、无所适从,而是坚定从容。

3.掌握专业知识,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明晰的职业规划的指引下,大学四年的学习就是有目的地完成,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首先,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技术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但最重要的。不仅要学好專业知识,还应在实践中善于运用,注重自身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习之余掌握一项特有的技能可以加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大大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自我价值。

4.锻炼加强独立性,主动积极择业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和行为负责,父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但自己才是人生路上的先锋。我们不能以为依赖父母和他人,而是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都由自己主动选择、主动争取。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才有更大的效果,学会主动展示自己的优势,主动把握住机会,自己争取来的机会才会更努力更珍惜,这样的成就更有价值和满足感。主动积极的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会有更大的工作激情和动力,促进工作更完美地完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以及用人单位招聘难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此,一些大学生渐渐产生了消极就业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就业矛盾,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提高自身优势竞争力,学会调节就业心理,从而达到积极就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41(07):4-16.

[2]李涛,孙煖,邬志辉,单娜.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0):110-126.

[3]吴海江.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突围就业阴影[J].人民论坛,2020(24):80-81.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