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历史经验

2021-09-05 08:02吕菲王新华
世纪桥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吕菲 王新华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的全面领导,由党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是思政课建设的突出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系统梳理、思考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教好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41-06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从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到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教材内容的更新、组织机构的改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实效性提升,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对思政课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建设水平和实际效果,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推进思政课朝着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方向迈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思想上,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同向,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

“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思政课的基本内容,思政课是高校完成“铸魂育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在马信马”是办好思政课的思想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2],其中思想性首当其冲,与理论性同根同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理念推动着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要增强思政课思想性,就要准确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筑牢思政课的思想基石。党的领导是促进思政课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政课建设是否与党的意识形态同向,是否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是否能发挥意识形态阵地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体现价值,指导大学生活学活用,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

(一)思政课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同向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大学思政课的主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三观”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一致,是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直接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巩固意识形态的需要,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程体系。1978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要学的必修课”,[3]70强调高校大学生上马列主义课,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1980年,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强调了健全党的领导机制,及时解决马列主义课存在的问题,明确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是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改进马列主义课,从而使高校适应改革开放的必然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也被称为“85方案”,该方案对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进行了分阶段规划,决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替代了“马列主义基础”课,对马克思主义所包涵的3个部分进行了系统地整合,以保证思政课上学生能系统地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清并履行好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中坚力量。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地积极地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抵制任何阻挡我们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破坏力量。1998年的“98方案”中把本科的课程设置为7门。“05方案”提出后,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4门课程功能互补,牢牢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一系列思政课建设的方案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党领导下的思政课始终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思政课建设必须与党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才能引导高校师生坚定不忘初心跟党走,才能为党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后盾。

(二)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高校思政课能够及时更新、改进教材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课本,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体现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

从“85方案”—“98方案”— “05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体现党及时通过顶层设计把自己的创新理论贯穿到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党对思政课“教什么”的主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思政课上所讲授的重点内容。1998年课程内容再次更新,“邓小平理论课程”单独开设。21世纪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不断结合,党的理论不断创新,思政课程融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之后,“科学发展观”理论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在教材中,丰富并充实了教材内容。随着十九大的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层次融合,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进一步对思政课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与发展,国内重点马院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独立课程开设。由此可见,思政课课程内容始终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思政课必须要坚持内容的时代化,与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相一致,保证思政课内容始终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

二、政治上,确保思政课做到“四个服务”,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主体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与时俱进。“四个服务”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意义。思政课能否做到“四个服务”,直接关系着能否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否坚守并建设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一)思政课建设要做到“四个服务”

“为了谁”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这既对新时代高校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改革开放40多年高等教育办学经验进行了总结。40多年来,思政课建设始终牢牢坚持“四个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理念,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可靠、有用的各类人才。第一,“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带领并依靠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的伟大成就,人民拥有着无穷力量,只有依靠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伟大事业的成功。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他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作为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课程,要履行关心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牢思政课的精神根基。第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思政课是党政治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的领导逐渐强化,思政课要明确办学方向,认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第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显,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迅速部署,一声令下,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战疫情,这是其他国家所达不到的,这是我国独特的中国优势。目前敌对的势力依然存在,加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抉择,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历史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为实现中国梦奋斗,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同样进行“改革开放”,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善于吸收借鉴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经验成果,使思政课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高校党委要落实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要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5]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思政课“四个服务”的意识,对于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建设要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立德樹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建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在我国,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建设的核心目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立德树人都作出过明确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都强调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课堂节奏,带动学生,思政课教师要以“情怀”为内在指引,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职业目标,在课堂上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用崇高的人格感化学生,以坚定的信仰带动学生,用家国情怀感召学生,以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学深悟透,讲学生爱听的思政课,使学生有获得感;在生活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困难学生,用爱心使大学生学有所得,收获满满的知识,提升学生获得感,做思政课创新的引路人,承担起教育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历史重任。思政课能否实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生头脑,进到学生心里,关系着能否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和实践的参与性、主动性和主体性,顺利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在主课堂以及“第二课堂”的主体性,精心引导和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努力,奋斗终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有希望的群体,坚定大学生们的“四个自信”,是思政课要实现的目标,是党领导下的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必须要培养大学生“四个服务”的意识,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三、组织上,建立健全教学机构,配齐配好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需要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高校思政课建设涉及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学生等方方面面,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机构从不完善到完善,从附属于其它教学单位(部门)到建立独立的二级教学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量少质低到按照不低于1:350配足配齐、制定执行相应的准入、退出制度,机构的健全和队伍的壮大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建立健全教学机构

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同时为教学机构的设立给出了明确方向。从1987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思政工作的改进和加强重点在校、系领导,为教学机构的重点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在加强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单位,思政课堂是育人教学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院建设的越好,教学阵地才会越巩固。2019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该标准进一步严格要求高校马院建设。无论是领导层面的组织与管理,还是教学方面的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以及学校的党建工作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依托设置合理的教学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委应该承担思政课建设的责任,“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6]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层要包括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分管教学与科研),并且领导要有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群众认可。学院教研部要包括本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队伍要加大引进博士研究生、鼓励在职攻读博士,从而进一步健全教学机构,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机构运转有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好才能为思政课建设发展指明方向,才能为党的思政工作提供动力。

(二)建设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同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从1980年开始,党中央就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7]在这次的《意见》中,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的组成与培训、待遇等都提出了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之前的规定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意见。此后,教育部社科司研制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 暂行) 》,这一纲领性的文件中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做出了具体规定,从教师的任用、培训、到评聘、表彰评优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思政课教师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至今,党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必须过硬、能力必须够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时提升,加大力度支持国内各高校引进思政课教师等专业人才,设定1:350的师生比,鼓励各高校定期组织到对口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师专项招聘,对高校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的思政课教师放宽入编条件和要求,对引进的思政课教师给予相关补贴,为高校引进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搭建便利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项培训工作可以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转向业务知识的指导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工作能力。同时,不可忽视兼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配齐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身肩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应认真学习并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作为奋斗目标,从政治觉悟、育人情怀、思想素质、教育目标、纪律意识、自我修养六方面塑造自己,讲学生爱听的思政课,做思政课创新的引路人,承担起教育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历史重任。

四、方法上,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提升教学实效性

创新是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向前进步、提升课程针对性实效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突出体现在各方面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不断创新上。

(一)课程体系上,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在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历史演进中,每一次新方案出台都是党中央亲自部署、组织调研、制定方案、组织实施,“顶层设计”之严密,战略部署之得力,是各个方案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得到切实推广的重要前提。其中“85方案”形成的“两课”架构,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只讲马列主义理论的单一模式,将思想道德建设列入其中,二者同时并举,体现我们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德”的特点,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削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毛泽东思想传播的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内容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步,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同步,特別是内容的创新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思政课不仅更加“有意义”,而且变得十分“有意思”,能够让学生通过思政课这一课程,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建设伟大事业发展中的作用,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富多彩,使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二)教材的编写要确保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从改革开放初期由“教育部制定教学大纲”、“各校可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亦可根据教育部指定的教学大纲,自编教材”[3]87到明确要“逐步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3]96,先是开发省统编教材,“在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省市,由高教厅(局)统一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为骨干的编写组,进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3]111,“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教学大纲、讲课提纲、参考资料,在本地区范围内使用”[3]136,到出版全国通用教材,统编教材与地方教材并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全国通用教材,仅限国家教委直接组织编写、审定的教材和由国家教委向全国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他有关教材原则上均作为各地教材、校内教材或校际交流教材使用,特别强调教材质量,各高等学校在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的质量及适用性,任何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禁止选用全国通用教材、强制使用指定的某种教材。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将思政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范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建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3]232。思政课教材建设经历了由不规范到规范,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到全国统一、集中管理的过程,确保了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教学实效性是思政课的根基和生命

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从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理论联系实际”,“抓好教学环节”,到提倡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并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从一门课程、一个地区的教学改革“先行试点”到面向全国、整体铺开的全面启动,从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同坚持思想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3]138到提出“八个统一”,党中央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颁布教学改革的意见、措施,提倡思政课教学要“四个结合”,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结合网络时代青年的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思政课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递,思政课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勇于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办学目标,改革创新,提高实效性,才能为党的伟大事业培养出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 [N].光明日报,2017-06-29.

[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79.

[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7)[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