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延续一千多年,不仅是对中国,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介绍,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仕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来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据倪方六介绍,两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科举制度“拿了过去”。“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國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
“虽然中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科举考试模式,但这一手段后来却成为束缚中国人思维的一个绳索。”倪方六表示,欧美人却活学活用,对中国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风靡全球的考试模式。
原因在哪?一在考试内容落伍,二在考试模式未变。倪方六表示,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内容长期呆板,“四书五经”成为千百年来的必考科目,固化了人的思维。而西方不同,结合当时工业革命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此外,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较之中国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摘自《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