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幼儿阶段,整个探究过程既可以让幼儿获得知识来解答自身的疑问,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又可以锻炼其思维方式和能力,使其获得积极发展。
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元素。在生活中创设游戏情境,不仅能让幼儿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还能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近年来一直在开展科学活动方面的课题研究,作为幼儿园的一员,我在科学教育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疫情期间,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出一些适合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炼出亲子科学活动指导策略,并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家长在家中科学育儿,体验亲子游戏的乐趣。
引导幼儿在大胆猜测中验证想法。科学活动中的结果需要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探索之前,家长可以让幼儿先去猜测想象。有了一定思考后,家长再鼓励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幼儿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了动手动脑的习惯。
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桥”,先由家长创设情境:“我们来搭一座纸桥,让小动物(玩具)过桥去游玩吧!”幼儿根据家长提供的情境,在桌子两边分别放一摞书,让两侧书的高度一致。然后,幼儿拿来一张纸,将纸放在两摞书的中间,试图让小动物(玩具)通过纸搭建的桥。尝试后,幼儿发现小动物(玩具)在桥上站不住,掉了下去。家长引导幼儿:“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小动物(玩具)过桥呢?”幼儿思考了一会儿后,将纸弯曲成拱形,最终小动物(玩具)顺利过了桥。
放在拱形纸桥正上方的小动物(玩具),产生的压力已经被传递到了放在桌子两侧的书本上。在观察、猜测、实验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自主学习、亲子游戏的快乐。
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科学活动应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例如,“会跳舞的小米粒”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准备薄膜、小米粒、音响等材料。教师引导家长提出问题:“小米粒想跳舞,猜猜它能在什么地方跳呢?”幼儿尝试用手去拨动小米粒,没有成功;又在旁边大声说话,请小米粒跳舞,也没有成功。此时家长可以给予帮助,对幼儿说:“我们将薄膜放到音响上,对着麦克风说话,看看小米粒会不会跳舞呢?”幼儿根据家长的提示开始操作,发现用麦克风说话的声音越大,小米粒跳得越高;声音越小,小米粒跳得越低。“会跳舞的小米粒”活动让幼儿走进了科学实验小天地,了解了声波震动的有趣现象,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观察活动应当贯穿整个科学活动,它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例如,“神奇的双层液体”科学活动呈现的是不同密度的溶液产生的奇特现象,幼儿通过操作食用油、水、白糖等常见材料,观察、探索、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鼓勵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大胆记录。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自己创设记录的形式,并用简单的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例如,“神奇的小魔毯”科学活动,呈现的是水的表面张力的科学现象。活动中,幼儿把一粒黑豆和一个回形针放到水中,观察它们会发生哪些变化;把黑豆和回形针放到餐巾纸上面,观察它们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幼儿通过操作黑豆、回形针、洗洁精、清水等材料,养成了良好的操作和记录习惯。
科学活动能引导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理,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能力,开拓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