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峻 李步社 姜红菊
摘 要:造成仔猪死亡的饲养管理因素有很多,很难发现单一影响因素,往往是母猪、仔猪和环境的综合作用,因此误判是猪场中常见的现象,这会影响猪场进一步改进生产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仔猪死亡与母猪、仔猪、环境这三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仔猪非疫病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就其饲养管理的改进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饲养管理;仔猪;死亡;预防中图分类号:S815.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4-0049-03
仔猪死亡一般指仔猪出生时的死胎(包括难产造成的死仔)和出生后到断奶前的死亡。对仔猪死亡相关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的一致性,即死胎、被母猪压死、饥饿是造成仔猪死亡的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原因[1],但这种简单的分类会掩盖背后的复杂原因。造成仔猪死亡的原因往往综合了母猪、仔猪和环境相互之间的复杂作用。例如,仔猪被压死易于辨识,但死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仔猪体温低、母猪泌乳力差和体况差、环境造成的母猪应激等。我们在饲养高产母猪的猪场发现,对于窝产仔数多的母猪,分娩时间延长造成的母猪体况变差,胎盘效率低,窒息,乳汁分泌少以及初生重轻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仔猪后续的成活率。分娩时间延长与母猪的体况、胎次、生产历史、猪舍温度及空间限制、母猪对应激的耐受性等因素有关。我们将在下文就母猪、仔猪、环境影响仔猪死亡的饲养管理因素进入深入分析,以探索猪场饲养管理的相关改进措施。
1 母猪的影响因素
母猪对胎猪及产后生长期仔猪的活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猪产后母性良好在决定仔猪存活率上甚至会超过饲养员的作用。母猪不仅从胎盘和乳汁为胎儿和仔猪提供重要的营养,而且母猪的基因型(品种)、胎次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的体况也会影响仔猪的存活。
1.1 母猪基因型(品种)对仔猪死亡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包括基因组等在内的现代种猪育种技术的成熟应用,國外种猪的产仔性能快速提高;但研究发现,与同样具有高产仔性能的梅山猪相比,国外猪种的死胎数更高[2]。体重较小的仔猪患病率较高,也会造成同窝仔猪体重差异增大。这两者都是导致仔猪死亡的已知风险因素。因此,在育种和生产管理上,猪场要将仔猪出生的活力,如仔猪出生后5 d的成活率(LP5)纳入重要的品种管理指标中。
1.2 分娩时间延长对仔猪死亡的影响
母猪分娩时间延长会从多方面影响仔猪。如在分娩时间后三分之一出生的仔猪存活率低,分娩时间延长导致母猪疲劳会引发较高的死胎率,也会影响母猪的泌乳性能。研究发现,分娩前最后几天的饲养管理对母猪的分娩过程至关重要。在分娩前饲喂含纤维的日粮,会减轻母猪便秘风险,否则便秘会阻碍胎儿产出,低便秘率与较短的分娩时间有关[3]。日粮纤维的另一个益处是母猪可以从胃肠道吸收更多和更持续的能量。这一点很重要,在分娩期间和分娩前后母猪往往会减少采食量,因此能够更多、更持续地向母猪供应能量的日粮纤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国内的饲料加工和猪场的饲养管理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1.3 初乳的分泌量对仔猪死亡的影响
初乳对仔猪的生存能力和免疫球蛋白的获得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产母猪初乳的分泌量受其第1头仔猪分娩开始的时间影响,而不是仔猪拱奶能力[4]。分娩后的前几个小时,仔猪可以自由获取初乳,以后初乳的分泌量每20 min下降一次。在第1头仔猪出生后的最初12 h~15 h内,仔猪可获得大量初乳,随后获取量减少,直到第1头仔猪出生后33 h,常乳开始大量分泌,初乳的分泌完全结束。因此,产程延长会对后程出生的仔猪产生双重不利影响——可能发生窒息和吮吸初乳的时间缩短。
1.4 母猪踩压(母性行为)对仔猪死亡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母猪踩压导致的仔猪死亡归结为饲养员责任心差,但这个表象后面往往是综合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并找到改进办法。例如:环境温度过高、产程过长导致母猪焦躁,母猪体弱及腿部疾患,产床空间限制或产床设计不合理(现代产床的设计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改进,如可变动的母猪限位栏给母猪更大的空间,带有辅助母猪缓慢躺卧的装置,在母猪后部留出仔猪通过的空间等),初产母猪对产床不适应,以及母猪对饲养员及环境适应性差等都会导致母猪踩压仔猪。
2 仔猪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报道,仔猪初生重低于1 kg,断奶前死亡率为40%,初生重为1 kg~1.2 kg,断奶前死亡率为15%,初生重超过1.6 kg,断奶前死亡率仅为7%。由此表明初生重小的仔猪死亡率高。然而,这一结论过于简单,没有考虑仔猪的发育状况或者生理成熟度和个体活力,导致管理者对实际生产管理的指导和考核过于武断。出生时的生理成熟度不仅会影响仔猪早期摄入初乳的行为能力,而且还可能会影响仔猪消化和吸收初乳的能力,实际生产中总存在一些体重较小但有活力的仔猪,表明其生理成熟度并不低。
还有研究表明,仔猪的性别、体温调节能力和出生后早期行为的个体差异都对其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5]。但这些因素对仔猪的影响显然没有仔猪初生重大小和活力显著。
3 环境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温度
新生仔猪的临界温度较低,约为34 ℃;如果将环境加热至这一温度,会对母猪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母猪的舒适温度范围为 12 ℃~22 ℃[6]。仔猪出生后立即会经历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的快速热损失。现代产床较传统产床在设计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进,围板替换了围栏,很好地解决了对流对仔猪的影响;温控加热地板较过去的水泥地板可减少仔猪的大量传导热损失。但是,母猪无法舔舐来去除新生仔猪的胎衣胎液,因此要注意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擦拭或涂抹干燥粉剂,以降低仔猪的蒸发热损失。
3.2 个体竞争
對于产仔数较多的窝,新生仔猪对吮吸乳头的竞争非常激烈。此时猪场除了有效管理猪群(例如交叉分时喂养)外,如何解决窝内初生重个体差异大而导致竞争差距的问题很关键。
3.3 饲养管理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在母猪妊娠期实施的营养干预措施也可能会增强所产仔猪的生存能力,这些措施包括在母猪日粮中提供可发酵成分和胚胎发育时的必需氨基酸,在妊娠晚期补充必要的脂肪酸。对分娩时间和分娩间隔延长的干预和监督可以显著降低死胎率,然而过早诱导出生(在妊娠113 d前)以及催产素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新生仔猪的健康,甚至引发死亡。
鉴于初乳对初生仔猪健康的重要性,猪场有必要借助饲养员来加快这一进程。饲养员除了将仔猪放在母猪的乳头旁引导其吮吸初乳外,还可以使用分批哺乳、交叉哺乳以及“奶妈母猪”来解决大窝仔猪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育种对高产母猪的改良,母猪和仔猪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酷,母猪高产仔数和仔猪高死亡率的矛盾也亟须猪场生产管理者的关注。仔猪死亡是一个因素复杂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通过系统性研究观察,综合分析猪的生理、饲料营养、环境工程技术、新设备设施、动物福利等多方面因素。高产母猪可以通过引进获得,先进的设备可以通过购买获取,但在饲料营养以及科学饲喂管理方面,我们与先进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努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DYCK G W,SWIERSTRA E E.Causes of piglet death from birth to weaning[J].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87(67):543-547.
[2] DANARIO L,CANTONI E,LE BIHAN E,et al.Between-breed variability of stillbir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w and piglet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6(84):3185-3196.
[3] OLIVIERO C,HEINONEN M,VALROS A.Duration of farrowing is longer in sows housed in farrowing crates than in pens[J].Reprduction in Domestic Animals,2010(41):367.
[4] DEVILLERS N,LE DIVIDICH J,PRUNIER A.Influence of colostrum intake on piglet survival and immunity[J].Animal,2011,5(10):1605-1612.
[5] HALE J,MOUSTSEN V A,NIELSEN M B F,et al.Individua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piglets affect preweaning survival of piglets born in a non-crated system[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13(91):4991-5003.
[6] Black J L,Mullan B P.Lactation in the sowduring heat stress[J].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1993,35(1-2):15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