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时期人与自然抗争的一曲不朽壮歌

2021-09-05 19:35杨立新
回族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盐碱种地农场

杨立新

周俊儒先生创作的《野缘》是一部非虚构长篇小说,一部贴近当下的反映農业大变革的作品,是小说化的家族史。通过一个家族的农业情结,从城里到农村办农场,开荒种地,到退耕还林,写了新时期农村开始走向农业现代化,走向一条节水、绿色、环保的艰难探索之路。

《野缘》写了主人公们面对困境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写了农场二十多年间所经历的坎坷曲折,深刻、全面地写出了新疆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变迁过程,是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

正如周俊儒先生自己所说,“如果简单说,这是一部励志的小说”。而我更相信和赞成这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尤其是农业转型时期,人与大自然抗争、人与命运挑战的一曲不朽壮歌。

首先,小说《野缘》回答了我国农业和农村面临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作者写自己的弟弟们跑到穷乡僻壤去开荒种地,包了8000亩国有盐碱地,想搞出名堂。从2013年开始写农场的事情,写得很细腻,很具体,写了农场十五年的发展过程,正好也是从第一次退耕还林到第二次退耕还林的过程,从大水漫灌到节水滴灌的全过程。走的是非虚构小说的路子,用纪实的方式真实记录了办农场走过的辛酸与艰难。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非要去开荒种地?为什么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采用节水滴灌技术?为什么到了一定程度就必然走向退耕还林?为什么许多政策的调整都要从农业农村先试先行?作者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用实事一一作了解答。因此,作者既是农村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更是见证者。《野缘》是如实反映新疆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只有农业稳天下才会兴,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实现,就没有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野缘》从开荒、打井、治碱、造田,到后来退耕、还林、节水、滴灌,从没把人与自然看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在艰难探索之中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与当下治国理政的生态学理念高度契合。

二十年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这些重大事情在影视剧里都有所反映,但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上还是一片空白,人们的着墨并不多见。而《野缘》这部小说恰好真实、全面、深刻、客观、理性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填补了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上的空白。尤其是反映新疆人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所表现岀的思想、行为、作用、责任和担当,实属难能可贵。因此,《野缘》的成功,不仅仅是文学性的,而且是历史性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这也再次说明,文学创作的根要往下扎,触角的延伸和关注度仍然要多放在农业和农村,我们的魂、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就在农村。

其次,小说《野缘》向世人呈现出新疆人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包括地域特色、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人文又包括人的社会状态、思想状态、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地理包括自然气候、农村环境、土地耕种、经济状况等等。这些词听起来充满着干巴巴的学术味道,但在生活中却是生动的、具体的、交织在一起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新疆农村人是怎么活的,尤其是在艰难困苦中怎么挣扎、怎么与环境和命运进行抗争。周俊儒先生写出了新疆农村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耕作之道,写出了新疆的农村风貌,新疆农民的朴实、厚道,新疆人劳动的艰辛,新疆人的执着与坚守,新疆人跟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写出了新疆农村的一切。

再一个就是书中的算账,算经济账。让我不由得想起新疆曲子和花儿都在唱的那两句词,“能干的阿哥是银耙耙,会过日子的尕妹是金匣匣”。还有人们早已熟烂于心的家风传承:“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才受穷。”无论是传唱,还是传承,都牵扯着农民算细账的问题。周先生说,他写《野缘》还有一种潜意识,就是学习巴尔扎克。他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正如周先生所说,他在写作时,把与农业(种地)资金有关的各种关系、各种人物都写进来,特别是在经济细节方面,比如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流转情况,比如从开春种地,种地的钱怎么来,钱又是怎么分解到购买籽种、化肥,犁地、用工、用水、用电等等各个方面,庄稼收获后资金又是怎么回笼的,亏损造成的欠账又如何转成高利贷,银行贷款、借钱、赊账的利息,高利贷的变化,打井、安滴灌,水费、土管费,地上的融资使用,农产品的收购价的变化,打工费用的变化等等。

种地,实际上就是钱的流转,钱的走向,钱都到哪儿去了。过去我们老说农民小农意识如何如何,新疆人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就会瞎老婆子算账,掐着个指头没完没了。读完《野缘》恐怕要改变有些对自身的看法,账要从细处算,做事要从小处着眼,针尖大的窟窿不去堵,必定会有斗大的风穿过。水滴石穿、聚沙成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成就了《野缘》的澎湃之势。这部小说里算了十五年的账下来,居然从算钱上算出了资金的变化,从而算出来了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周先生也自认为通过对种地的资金没完没了地算账,细致、深入地具体算账,几乎成了一本农村农业经济学。我不由得发岀感叹:好日子真是在算计中度过,没有家家户户的小河满,哪有全面小康的大河奔流。正是靠着精打细算,全局谋划,精准投入,才使得原来死水一般的农场出现了一片勃勃生机。

第三,小说《野缘》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不畏艰难,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这始终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茫茫盐碱荒地,带给大多数人的是荒凉与悲壮。对于杨宝平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碱、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理盐碱。开办农场前期,荒滩种地,屡败屡进,越挫越勇,反反复复做试验,遇到失败不气馁、不服输、不低头、不认命,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愚公移山精神,挺直脊梁向大自然宣战,硬是将种啥啥不成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种啥啥都成的良田,生动书写了从“盐碱逼人退”到“人进盐碱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他所挂帅的这支拓荒队伍,是一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让盐碱荒滩变绿洲的不懈奋斗者。小说将主人公杨宝平性格里的不怕吃苦、刚毅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把隐藏在人物性格中的那种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使其得到了最大释放。种地遇到那么多的难事,那么多能使人已经陷入绝望,且一时半时都迈不过去的坎,他居然都能坚强应对,顽强挺过去,这其中既有治理盐碱地的传统智慧,更有讲科学的生动实践。而失去太多的杨宝平,觉得自己不需要同情、怜悯,他认为他的选择没错,他不后悔。这样一位有追求、有梦想、有个性的守土汉子,坚守着自己的那份初心,认准的道路必须走下去,八头骡子也难拉回,没有丝毫退缩,比那犟牛还要犟。杨宝平带领一拨人,二十多年如一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与恶劣环境的不懈斗争之中,摸索出一条让盐碱荒滩披绿生金的发展之道,彰显了“誓把荒滩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当遇到国家相关开荒政策调整,退耕还林给农场带来转机时,面对机遇、面对选择,即便有万般不舍,最终理性战胜一切。新疆的农民不甘落后,及时更新观念,服从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紧紧抓住机遇,让林地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使造林就是“造福”的观念深入人心。二十多年来,杨宝平接力开荒造田办农场的实践,铸就了“不怕困难、苦干实干”的拓荒牛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小说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更是以杨宝平为代表的新疆农民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我相信,这部小说,必将激励鼓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治理盐碱荒滩的大军。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小说《野缘》充满正能量,紧扣时代主题,紧贴大变革时期农村现实,写岀了新疆人勇立改革潮头,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忘我奋斗的精神,更写岀了新疆人胸中有大局,眼里有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的豪迈气概。栽上一片林,让大地披绿装,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荫,这就是《野缘》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盐碱种地农场
种地钓鱼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盐碱障碍耕地改良与治理
蓑衣草展姿
小麦幼苗对盐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干旱盐碱共胁迫下玉米miR398的表达
丰收的农场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