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探析

2021-09-05 07:47王皎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王皎

摘 要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问题逐渐重视,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即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业污染加剧及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因此,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从生态文明教育、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环保制度的完善角度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为推进“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X321;42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7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改革开放后,生态失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在推进乡村生态建设中,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重要支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农民、农村和农业的角度探寻解决路径,为实现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1 意义

生态问题成为制约发展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十九大又将其置于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而乡村是兼具生态、生活和生产的综合性地域体,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乡村发展描绘了蓝图,即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支撑乡村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不仅能有效解决乡村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因地制宜地将乡村自然资源转变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

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提供了支撑,生态资源为人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乡村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从经济到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发展都取得了许多硕果。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仅破坏了乡村的生态平衡系统,也阻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加强对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视,有助于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及生态更加良好的社会,其中如果有一项出现“拖后腿”现象都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为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但乡村地区人民的生态意识淡薄、政府对环境的管理力度较弱,这就使各种要素不能平衡发展,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

2 问题

2.1 农民生态意识普遍薄弱,生态责任感急需提高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2]。所以,当农民的生态意识普遍较低时,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乡村地区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同。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缺乏生态责任感,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受传统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2)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入,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 农业污染不断加剧,生产方式急需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3]。虽然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面临的污染也在不断扩大。1)农民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各类化肥、农药被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水源等遭受巨大破坏,农作物秸秆被随意焚烧,使大气污染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2)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种方式生产成本高、消耗高,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显著,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更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值,也能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3 农村的转移污染不断增多,环境保护制度急需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污染和生活垃圾逐渐增多,生态承受力减弱。同时,一些城市为了治理内部污染便将高污染的工厂和企业建在农村。虽然从短期看这些企业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村的市场、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从长远上看,城市将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使农村成为了城市垃圾的排放厂这就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此外,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强,环境监控体系不完善,没有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农村的数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

3 路径

3.1 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农民是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广泛参与,生態道德素质是新型农民的必备素质,更是衡量农民是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准[4]。1)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和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2)定期派专业宣传队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相关教育,使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3)通过组织一些活动,使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他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家园。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有利于农民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正确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使乡村地区的生态形势不断好转。

3.2 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完全改变。因此,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1)积极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尽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2)将农业发展与旅游观光联系起来,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吸引游客,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业艺术展等活动,提高特色农业模式的影响力;3)在农村地区有效地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引入先进的产业模式,发展农村特色工业和服务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品牌,不仅能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也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3.3 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和环境监管体系

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责任的弱化,缺乏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制约下级政府的环保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制度安排;缺乏防止政府主要领导人对本级政府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进行不当干预的制度安排等[5]。因此,强化政府的责任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后纳入到各地政府考核之中,并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尤其是环保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将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强有力的环境监管体系,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法律保障,实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改进乡村的生态现状和棘手生态问题是一项复杂的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对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及群众团结统一、共同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2]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0.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8.

[4] 吴双,李天嬌.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问题研究状况评析[J]. 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4).

[5] 王曦.以环境立法克服政府失灵[N].中国环境报,2009-01-20(3).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话剧《乡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