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自污?

2021-09-05 22:19陈思炳
杂文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戚继光萧何秦王

陈思炳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尊严,人爱面子。但有些人却要往自己脸上泼污水,为何呢?请看下面几个实例:

秦朝的王翦,本是个德才兼备,为国忘家的良将,但他在公元前223年率60万大军伐楚之际,却“借机要挟”秦王多赐良田、美宅、园林,作为荫及子孙的基业。在和楚军长达一年的对峙中,他又先后五次派专使回国,向秦王重复上述要求。王翦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把自己丑化成厚颜无耻、贪得无厌而又目光短浅、惜家念子的碌碌庸人呢?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褊狭多疑的秦王从心底轻视他,因而坚信他虽然重兵在手、长期在外,却毫无异心,不必撤换,也才保证了他制定的长期对峙,待机进攻,一举成功的正确的伐楚战略最终得以实现,同时也保证了他成为赫赫功臣而非刑场冤魂。

汉朝的首任相国萧何,在汉高祖刘邦南征北伐之时留守关中,既管好全盘政事,又保障大军的后勤供给,还拿出自己的全部家财交助前方作战。因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致使关中百姓“只知有相国,不知有汉王”。此事让刘邦打听到后大为恼怒,逼得萧何后来不得不搞点以权谋私的污行来为自己“正名”:他依仗权势,强行贱买大量民田,使得关中百姓大失所望,怨声载道,上书刘邦让他为民作主,管管相国。这一来,刘邦的威信高了,萧何的民声坏了;刘邦放心了,萧何无性命之忧了。

明朝的周忱,是有名的清官,他担任江南巡抚20年,兴利除弊,甚得民心。但是,当专权的大太监王振死后,竟从其留下的大量金银财宝中发现了一尊背刻“孝孙周忱进”字样的金观音。可以想象,其时如果他不如此奴颜婢膝,头上的乌纱帽如何能保得住?而没有了乌纱帽,还如何为百姓做点事?可是,作为一个清官,单凭那点可怜的俸禄,又怎么能送得起金观音,还得有另外的来财之路吧。还有一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幕后为讨好首辅张居正,而自称“门下沐恩小的”,还向张进贡海狗肾致张“终以热发......以此病亡”。戚继光的阿谀自然有损名将风采,令人遗憾,但也多半出于无奈,在当时政治腐败,好官难当,军事溃败,边患频仍的艰难情况下,为了建立抗敌保国的功业,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支持,他很难屡建奇功。

战国时,齐国国相田单一次路过淄水,见一老人渡水后冻得直哆嗦,已不能走路,便“解其裘而衣之”。贵为一国之相的田单能有如此善举着实令人钦佩,实乃一位好“公仆”。然而他这样做不但没有受到顶头上司齐襄王的褒奖,反而由此引起了猜疑和反感。齐襄王何以如此呢?其因就在于唯恐其相的威望由此超过自己,从而引起权位不稳,正如他本人所说:“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齐襄王考虑问题之最基本的着眼点,并不是你这个人是否为老百姓,是否有什么善行,而是你这个人对我忠不忠,你的所言所行是否有利于我的王位安全。

在封建专制社会,作为人臣,功高主忌,至清主疑,才显主妒,钱多主嫉。为消除君主疑虑,保命保位,实现志向,为国家百姓干点实事,才出了王翦、萧何、周忱、戚继光之类贤臣良将自污其身的怪事。相反,韩信功高不知“退”,杨修才显不知“隐”,沈万三钱多不知“藏”,终遭杀身之祸。而晚清重臣曾國藩功成后,自裁湘军,自削兵权,淡泊权位名利,才免遭主忌,得以善终。

史实明证:要想使“贤臣良将”自污的悲剧不再发生,只有彻底铲除“唯我独尊,一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生态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戚继光萧何秦王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论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纪念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
戚继光学术讨论会首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