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伟: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2021-09-05 02:58王心怡
大飞机 2021年7期
关键词:航电型号师傅

王心怡

大约20年前的世纪之交,在一篇名为《把问号变成感叹号》的作文中,痴迷于航空航天知识的高中生陶建伟,提出了一个自己的“世纪之问”:“天空中飞翔的客机为什么都是国外的呢?”

这篇文章受到了同样对航空怀有热爱的语文老师的关注,在老师的鼓励下,陶建伟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加入要为此奋斗终生的大飞机事业。

在与大飞机事业并肩奋战的15年岁月里,陶建伟沉迷于型号设计,不断探索追求技术上的真理,努力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问号最终都变成精彩的感叹号。

技术积累源于实践

2005年,陶建伟加入中国商飞上飞院航电室,选择了大气数据专业,这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在技术上必须不断攻关探索的奋斗之路。

“我加入上飞院后,遇到的第一位师傅是参与运10研制的曹秀昌老师,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大气数据专业。他告诉我,搞大飞机要用技术说话,任何一门专业选择了就要钻到底。”受到老专家感染的陶建伟明白,专业技术的培养绝不仅仅在书本上,哪里有型号研制,哪里就有技术可钻可学。

在参与ARJ21项目详细设计、发图、试验到最终首飞的四年时间里,陶建伟扎根在现场。他将每日工作心得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把周围的人都当作师傅,学拧螺丝钉、跟产、主动请缨“小票”(试制问题处理清单)的管理、跟踪和落实,任何一名工艺师傅在他面前安装设备、调试工装时,他都会留心……

“跟人学比从书上学要快得多!”直到现在,每一次试验准备期间,陶建伟都会带领团队用手机拍摄记录工艺师傅调试工装的全过程,并要求成员们写成操作性较强的程序及试验大纲中的规范。

就这样,从ARJ21项目到C919项目,陶建伟在边干边学中逐步积累技术、沉淀自己。

当陶建伟加入C919航电系统集成IPT团队,全面负责C919导航系统工作时,他非常留心与导航系统关联性紧密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体系、技术和管理,在与其他团队协作中学习、了解全机其他系统……这些成为了他不断积累技术经验的得力途径。

技术自信来源于勇挑重担

2018年,陶建伟成为C919大型客机电子电气总师助理、航电系统集成一级IPT团队技术负责人,团队成员异口同声地评价他:“型号上首当其冲,技术上精益求精。”型号研制一线永远少不了他的身影。

型号工作中的陶建伟,总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和闯劲。2016年10月8日,C919首飞前的OATP(机上地面试验)关键战役打响,陶建伟带领团队第一个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了GPS、惯导、大气数据、甚高频导航、测距器、高度表、飞管、备用仪表等“开球”系统的OATP试验,全机系统试验的前置条件一个个被关闭,C919飞机的OATP试验迅速打开局面。

由于白天飞机需要安装设备,所有试验只能安排在晚上。团队便在一个个漫长的黑夜里,留下了奋斗的身影。

驻扎在祝桥现场数月后,应答机试验正式开始,这是一项会影响飞行管制的试验,需在后半夜开展。为不影响浦东机场正常航班的运营,团队需随时配合空域开放时间,灵活安排试验,几天里常常一等就等到凌晨四五点。

12月,位于祝桥的总装现场,临海且四面空旷,寒风阵阵往机库里狂窜。陶建伟让大部分团队成员们去倒班宿舍休息,自己与两位试验骨干留守机库等待空域开放通知,只为在不影响第二天飞机安装设备的情况下,打起十足的精神,及时完成试验。而说起这项可以第一次将飞机的编号呈现在空管面前的试验,陶建伟回忆起来只有兴奋与感动。

在C919型号研制一线,陶建伟的敢拼敢打是出了名的,团队里的成员更是称他为“攻关能手”。由于航电系统与机上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有着密切复杂的交联关系,为支持各架机完成不同的任务,临时接到任务去现场解决问题成了航电团队的常态。

这些年来,无论何时何地,陶建伟总是第一个冲锋在攻关一线,而对故障的精准定位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成为了他身上闪亮的标签。

在一次仪表着陆系统排故过程中,为不影响后续的试验试飞工作,秉着“绝不让飞机带问题上天”的原则,航电团队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难题,陶建伟一接到任务便与另外两位同事迅速赶往现场。

由于在同一时间飞机安排了燃油棚加油等工作,飞机无法上电,航电团队则无法在当晚采集机上数据。怎么办?等!只要等在飞机身边,飞机就能第一时间交到自己手上,问题就能第一时间解决!

就这样,陶建伟和同事毛卉佳、童浩一起守在燃油棚边上的机库里,那又是一个12月的冬夜,刺骨地冷。终于在早上6点,飞机上电,成员们采集到了数据,根据系统设计原理和以往丰富的排故经验,仅在3小时内3人便完成数据分析,成功定位故障原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系统集成试验的目的所在,在一轮轮的试验和设计迭代后,把問题留在地面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像这样为了尽早排除故障、把问题留在地面,从而保障各架机的试飞试验任务,很多个夜晚,陶建伟和同事们都是在飞机边上的大巴车里或机库中度过。

一路勇挑重担,披荆斩棘,2016年陶建伟获C919项目研制先进个人,2017年9月荣获首飞二等功,2019年获C919大型客机IPT团队大飞机奋斗者称号,2020年再度成为攻坚克难标兵。每一次在他人看来又快又好的技术攻关,都是源于陶建伟多年奋战在型号一线的技术自信。

为每一次攻坚打上感叹号

2020年11月的某日凌晨2:00,南昌基地门口停着的大巴车,正在等待从机库里刚结束试验的陶建伟、汪磊等人,司机师傅看着这群已连续多日起早贪黑的小伙儿,不禁感叹道:“你们这些人,真的是新时代的‘王进喜,太拼了!我先送你们回去吧!”

“三点半估计还有两位同事,要不师傅我们再等等吧!”

“没事,我先送你们回去休息,一会儿我再过来接他们!”

距离休息场所,往返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而司机师傅每日为了能让尽量多的人早点得到休息,一天往返三四个来回都是常事。司机师傅与团队成员们日夜相伴,被成员们的精神所感染,而司机师傅的辛苦付出,也使大伙儿深受感动。

11月,航电团队在南昌顺利完成多个MOC5试验。与时间赛跑、冲锋向前的攻坚生活,已持续数月。

在一场远程目击试验中,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团队成员无法到现场目击跟进。为保证计划顺利按期进行,陶建伟带领团队将远程“云目击”的方案快速建立,根据前期沟通和预演反馈意见,做好充足的试验前制造符合性检查和试验目击准备。

由于时差问题,试验总是在晚间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工作群里试验状态的实时分享时刻不断、贯穿通宵,这样的工作节奏持续数天。

试验中,C919航电团队与局方代表、供应商、工程代表、制造代表一同在通宵闪亮的房间里并肩奋战,紧盯屏幕、不放过任何细节,咖啡、红牛、夜宵,一切提神醒脑的“神器”都不及试验的点滴进展带给大家的振奋。

在试验目击期间,陶建伟白天处理型号上的工作,晚上还要带领团队配合审查方开展试验目击,成为了大伙儿心目中的“铁人”。得知这样的评价后,陶建伟说道:“我跟他们比,真的不算啥。”并且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分享了近期身边发生的“铁人铁事”:

连续多天通宵工作,供应商小姐姐成功“倒了时差”,恢复正常作息后,反而一到凌晨就会饿醒,发朋友圈想念目击试验时凌晨的夜宵……

在当天最后一班飞行结束,第二天第一班飞机运营前,就是来自飞机集成部的李钧奋战的时间,为不影响机场飞行安全,他与团队成员在外场的深夜里与疲劳、瞌睡、蚊虫作斗争,总是能在凌晨4点前完成所有试验……

來自导航室的童浩,从10月26日奔赴南昌现场直至11月18日回上海,连续出差、连续通宵奋战多日,扛起多项试验大旗……

为了不耽误试验进展,把时间抢在前面,大气数据专业的徐悦和汪磊在高铁上就争分夺秒、开始工作,昼夜不分开展前期准备……

连续加班加点,凌晨试验结束回宾馆,在不要求第二天早早进场进行试验准备的情况下,早晨7点,去往试验场地的大巴上座无虚席……

一路陪伴航电团队拼搏奋战的C919型号副总师周贵荣说道:“型号最终的胜利是航电团队的唯一目标。航电团队是一支技术过硬、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团队。面对困难,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陶建伟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技术上善于钻研;在遇到重点难点工作时,冲锋在前,近期进行的几项重大的MOC目击试验,他都是通宵坚持在现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分析和协调解决。”

C919航电团队这支作风过硬的队伍,一路拼搏奋进,从C919项目研制初期到决战TIA,奏响了一曲从无到有的创业赞歌。

“为航电专业奋斗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将问号拉直成感叹号!”陶建伟说道。

此刻,陶建伟带领着团队仍在奔赴攻克一项又一项试验的路途中。

从学生时代溢出的热爱是陶建伟为大飞机事业拼搏前进的驱动力,同时他也说:“追求有使命感的事业才会保持热爱,我遇见了,是我的幸运!搞大飞机这件事,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时间就在完成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取得一次次令人振奋的胜利、度过一个个团结奋战的夜晚里悄然过去了。”而这段拼搏的时光也永远深深印刻在陶建伟的心里。

陶建伟

C919飞机电子电气总设计师助理

1982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200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电子电气总师助理,航电系统集成IPT团队工程经理,负责C919航电系统研制工作。先后荣获C919首飞二等功、C919型号研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航电型号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俄罗斯MC-21-300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
型号政工师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中小型太阳能无人机航电系统设计
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新形势下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应用
航道发展需解决“航电”矛盾
笔记本型号解码之联想篇
升压式DC-DC变换器LM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