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锋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体验、寻求方法、提高能力、改变思维。科学老师必须改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做法,要基于“源于教材、贴近生活”的理念设计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充分的锻炼,更好地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一要优化实验,拓宽实践渠道;二要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三要关注自然,挖掘实践资源。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倡导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学生拓宽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提升。
一、优化实验,拓宽实践渠道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科学老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封闭和程式化,教材上呈现什么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方面,不看实验的合理程度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味简单照搬,常常不能很好地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实验甚至成了摆设。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老师要仔细研判每个实验的具体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拓宽实践的渠道,从而为总结规律提供有力的依据。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要求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物体颜色深浅与吸热、散热性能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取两个塑料杯,分别盛放等体积不同颜色的水,插入温度计,放置在阳光下,读取温度计数据,验证物体颜色和吸热、散热性能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如果阳光不强烈或放置时间短,则水的温度升高得慢,对比实验的效果不明显。实验改进:取两支薄壁试管,试管外壁分别包裹黑色和白色纸,试管口用橡胶塞密封,橡胶塞上钻孔插入温度计,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学生很容易通过读取温度计数据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小学科学研究的是身边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身边处处皆学问。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去解释或寻找问题的实质,从而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用课堂所学解释其他有关声音的现象。学生兴趣浓厚,后续收到诸多反馈:玩哨子的时候,发现只要一吹,哨子里的珠子不断撞击四壁,造成振动,从而产生哨音。吹的时候,如果手捏在哨柄上,发出的声音很清脆;如果捏在哨身上,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微弱。这是因为手捏在哨身上会阻碍珠子的振动。用手指拨动古筝琴弦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此时看琴弦是模糊的,因为它在振动,如果再用手指按上去,琴声会戛然而止,因为手阻碍了琴弦的振动,声音也就消失了。关于声音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做了个土电话,在对讲的时候,如果线不绷紧,讲话的声音就听不太清,如果线绷紧,讲话的声音就听得很清楚。这是因为声音在绷紧的线中容易传播,反之则不容易传播。
三、關注自然,发掘实践资源
科学教学资源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神奇,将大大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并为学生科学学习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这是学生形成自然观的便捷途径。科学新教材就为学生走进大自然创设了诸多机会,例如,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树叶变黄了》;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玩泥巴》《多姿多彩的植物》;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看月亮》《数星星》;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养蚂蚁》《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土壤的成分》《肥沃的土壤》;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植物开花了》《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测量气温》《云量和雨量》《风力和风向》;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太阳钟》《动物的庇护所》。在教学中,老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抓住这些教学的契机,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等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科学学习呈现无限的生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都是实践的一部分,但是课堂上由于受时间和实验材料所限,并不能完全展开,所以老师要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本位,科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