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县域城市大脑,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1-09-05 02:54柳进军
中关村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域县域大脑

柳进军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国家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县域城市要主动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开展县域城市大脑建设,以此为基础谱写新经济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

乡村作为拥有全国40%以上人口、70%以上陆地面积,承载基础农业生产的最末级行政单位,其振兴与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使得城乡二元分化的现象日益凸显,乡村振兴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重要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建设县域城市大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所谓县域城市大脑,是从县域全局的视角出发,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县域的全面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统筹和赋能城乡治理和产业发展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一是灵活、开放的基础技术平台。尽管城市大脑的实践起步于中大型城市,但是与中大型城市解决“大城市病”的诉求不同,县域更加关注城乡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等问题。县域城市大脑提供的是涵盖AI、大数据能力的开放平台,以AI为例,县域城市大脑需要能够融合和调度与国土资源破坏、农业产量等各类不同的算法模型满足来自乡村治理、农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二是一套县域数字化建设的统筹机制。随着智慧城市发展进入城市大脑这一高级阶段,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融合和协同成为重点焦点问题。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县域是在横向统筹上最具执行力的一级,除技术体系外,县域城市大脑提供的是从需求侧、实施侧以及从项目管理实施上的一套数字化建设的机制方法来实现整体性和演进性;三是围绕数字经济的资源体系。多数县域地区由于区位、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上与市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大脑涉及的新技术、新产品众多,在建设过程中将有效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型企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县域的“数字鸿沟”。

之所以说建设县域城市大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是由于从各地鄉村发展的实践来看,除基础设施建设外,农业仍然是大部分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县域城市大脑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当前农业的高效发展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具体来说:

一是助力土地这一乡村核心要素发挥规模化效应。家庭承包制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在客观上形成土地整体分布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效的农机作业,土地的规模效应无法发挥。企业、投资者等也会因为土地无法集中规模化承包而无法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流入乡村。然而,乡村土地涉及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修复等诸多内容,这些问题是单独一个部门或一个乡镇、行政村难以解决的,县域城市大脑的建设能够结合遥感、测绘等技术,全域国土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在线化,同时结合全域统筹的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全域土地的规模化。例如可通过县域城市大脑打造数字乡村地图,将耕地、林地、草地、水利用地等进行有效连接,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土地承包、流转以及审批审核相关的业务,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土地整合的视角和提升土地管理的效率。

二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韧性。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智慧化程度不高,并且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主体无法承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所带来的高昂成本。同时由于产销之间的链条不健全,农业供给小碎散,无法与其所在县域以及全国的市场需求实现动态匹配。县域城市大脑的建设能够形成一套兼容多种AI 算法、大数据模型的基础平台,从县域整体的角度为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服务。同时,县域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连接乡村企业、民宿、农业园区以及城区居民,并与各类企业资源进行对接,促进产销融合。举例来说,县域城市大脑可通过智慧社区等城区治理领域的项目建设全面掌握城区居民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偏好,形成全域农产品生产决策,并向以县域居民为主要目标客户的生产农户进行策略分解,辅助小农户的生产决策。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国家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县域城市要主动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开展县域城市大脑建设,以此为基础谱写新经济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全域县域大脑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