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刘震很忙。
约了四次,终于把采访时间定在7月28日晚6点,这一天,距离他最新编导的舞剧《长城》进场试演不到一周。
中关村国际舞蹈中心办公室,晚6点20分。
一位身着休闲服,头扎马尾辫,颇有“艺术范”的男子出现眼前。
采访从刘震最新编导的舞剧《长城》开始……
6月27日,一个月前。
经历了紧锣密鼓筹备后,舞剧《长城》开排仪式在中关村国际舞蹈中心举行,这是继《人生若只如初见》《曹雪芹》之后,海淀区推出的又一部原创舞剧,并得到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长城》以新中国科技强国、产业报国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魏国、魏星父女两代科技工作者投身于“两弹一星”等尖端科研工作、打造科技长城的故事,展现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刘震说,长城两个字已经不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长城,也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长城,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内涵和精神上的东西。《长城》想展现给大家的是民族的长城、历史的长城、文化的长城、科技的长城。
聆听文化深处的回响,追寻曼妙的舞步。
时光回拨到2016年初。
早已誉满国际的刘震将目光转移到了海淀这块有着悠久历史的热土。在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第一部创作于海淀、以纳兰为主角的新时代中国古典舞剧正式立项。
舞台帷幕开合之间,隽永的舞姿,宛若一场流动的盛宴,舞步如纳兰公子平平仄仄的诗行,每个节拍都敲打在观者的心上。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国家大剧院演出成功后,开启持续两个月的全国巡演,先后登陆国内外十余个大型剧院。
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捷報纷至沓来。
2019年,《人生若只如初见》登上中俄建交70周年中国节,中关村舞蹈节等重大活动的舞台。
中关村舞剧节的启动,刘震又开启了一个先河。
2020年9月,中国首个以“舞剧”为主题的艺术盛会——2020中关村舞剧节正式启动。
在这个舞剧节上,以一代文豪曹雪芹传奇、激荡的一生为蓝本创作的舞剧《曹雪芹》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亮相。
为了精确的呈现《曹雪芹》的一生,在剧本的创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小到一个词、一句话都力求和主人翁的身份相符。由于剧本多次完善,在排练的间隙,刘震总是拿着一沓沓文稿,反反复复的阅读和分析。这种全心投入和打磨精神,这种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执着精神,既是对前辈的一种致敬,也传递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对文化的高度自信。
据说,一个省级剧团能够十年编排一部舞剧,都已经很了不起的事情,编排一部好的舞剧更难,在海淀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刘震三年打造了三部叫好又叫座的舞剧,这其中的付出和努力、心血和汗水又岂能是说说而已?
三年三部舞剧,在刘震的努力下,海淀创造了一个奇迹!受到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刘震,小时候对京剧非常痴迷。在进入江西省艺术学校(现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时,学校当时没有戏剧和京剧班,只好选择舞蹈班。
一次被动地选择,让刘震用舞步写下人生的诗行。
1988年第二届“桃李杯”比赛现场,刘震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
当时的颁奖嘉宾门文元说了两句让刘震记忆深刻的话,尤其是“小朋友一定要去考北京舞蹈学院,那里才是你飞翔的摇篮”这句话,刘震更是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为了去北京舞蹈学院学习,他拿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前往北京。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舞蹈学院,选择要求最高、难度最大、最具有挑战性的古典舞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
很长一段时间,在北京舞蹈学院,师生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一手提着鞋子,一手拿着剑穿梭在校园。
刘震回忆,开始练剑阶段被划伤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不被划伤,就只有练好。在练的过程中,99%是痛苦的,就是为了那1%的快乐。在追逐舞蹈的道路上,他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痛并快乐着。
1994年,刘震表演了陈维亚编创的古典舞《大师哥小师妹》,强势荣获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古典舞青年组第一名。
他没有辜负门文元的期望。
毕业后,刘震留在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青年舞蹈团。
1997年,第十届白俄罗斯国际现代舞大赛如期举行,刘震用一曲独舞《我是谁》,将连续六届空缺的第十届白俄罗斯国际现代舞大赛“表演大奖”收入囊中,当地主流媒体更是以《神奇的东方人》为标题报道了这一盛况。此后他主演的舞剧《路》《阿炳》《大梦敦煌》连获第八、九、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化表演奖”。
2007年,注定是刘震终身难忘的一年。
《楚水巴山》的舞台上,聚光灯下,伴随着战国编钟乐声激情而舞的刘震,倒在了舞台上。
面对匆忙上台的工作人员,满脸是汗的刘震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跟腱断了。”
大幕伴随着观众的牵挂徐徐合上。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谁都知道,跟腱的断裂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能够想到此后的一年,刘震是怎样度过的,365天的磨难没有泪水,有的只是信念和勇气,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间重新锻炼自己的筋骨。作为《楚水巴山》的总编导,在病床上还在给演员们讲解每一个动作,不能亲身示范,就用口述。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颁奖现场,《楚水巴山》一举夺得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编导奖、文华表演奖并获得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在文华奖舞蹈奖评奖史上,迄今为止拿过双奖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刘震,另一个是杨丽萍。
一年后,刘震奇迹般地站在了舞台上,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刘震说了一句话:我有一颗不甘的舞蹈心!
作为主演拿到了所有舞蹈界的大奖后,刘震有了一个做编导的梦。
犹豫再三,他把想法告诉了恩师门文元。看着自己的得意弟子,老爷子说:“你大胆尝试,做不好还有我。”就这样在编导的路上,当刘震有了好的点子和创意,门文元是开心的,当编的不好的时候,就手把手的指导。
2007年,刘震从演员华丽转身为编导。大型舞蹈音画诗《楚水巴山》夺得中国艺术节“文华特别奖”及“文华编导奖”。两年后,他创作的《功夫诗·九卷》荣獲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剧金谱奖及香港卫视中国十大文化创意项目奖,代表中国舞蹈艺术在2012年以色列国际艺术节上荣获了唯一的“最佳剧目奖”。
谈及自己的创作灵感,刘震笑着说:“创作灵感,我都是憋出来的。”
“从舞者到编导,我都在寻求一个通道,那就是为人民服务。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体会到这不是什么口号,我的父母朋友就是人民。”“我的眼睛和思维无处不是舞蹈,连调光都像在舞蹈。”对于自己的现状,刘震这样说。
采访中,刘震特别感谢门文元和陈维亚两位恩师,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朋友,站在艺术高处俯瞰,在钩沉索隐中钻研,倾注心血培养舞蹈人才,让青年艺术家流动起来,活跃起来,让每一个舞者有灵魂,让艺术创作有情感,与社会人生发生真正的心灵共鸣,刘震坦言会把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代表了近年中国舞表演最高水平的刘震,是中国舞蹈界的全满贯,国家一级演员;获有中国文联授予的跨世纪青年舞蹈家、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担任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海淀区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关村国际舞蹈中心主任。谈及这些荣誉和职务,刘震显得非常低调,采访中他多次说自己只是做了喜欢和想做的事情。
专业、热忱、谦虚、低调,这是采访中刘震给我最直观的印象。
在前进的路上,刘震把每一次的创作和获奖都当做下一次的动力,让我们有幸看到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