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凯
问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注,和老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问题式教学难以开展。为此,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优化策略。问题式教学的课堂流程非常简单。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效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评价总结课堂。流程清晰,内容明确。可以找到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主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推进这种模式的开展,老师必须要关注以下三点策略。
一、关注学生课堂参与状态
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状态以及对于课程的感兴趣程度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问题式教學模式的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经常是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老师应当鼓励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首先在教学中提出了一个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小问题。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这张地图上,不同的区域会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深蓝色标记的是湿润的丰水带,淡蓝色标记的是湿润的多水带,绿色标记的是半湿润的过渡带,黄色标志的是半干旱的少水带,而橙色标记的是干旱的缺水带。教师看到学生a和学生b同时举手。学生a平时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学生b在课堂上则比较安静。老师对比了两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决定把这个机会给学生b。学生b表示:“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这道题目并不难,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的变化,就可以总结归纳出结论。教师再次关注了这位同学的课堂参与状态,对他进行了鼓励:“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看来在课堂上认真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要多向他学习,以后,在课堂上要多举手发言,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来,学生b也成为课堂上的活跃分子。
二、分析全体学员学习情况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老师提出好的问题,能够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在选择课堂问题时,应当首先分析全体学员的学习情况,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数量合适的问题串。
例如,高中鲁教版地理《走进桂林山水》这一节的教学,老师在备课时总共设置了7个问题:1.桂林山水位于哪里?2.桂林山水属什么气候特点?3.桂林山水有哪“四绝”?4.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貌?5.此地貌属于什么岩石分布?有什么特性?6.如何解释喀斯特作用?7.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老师在上课前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了解过桂林山水。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做了一些预习功课,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影响。老师发现全班学生的基础情况还不错,筛选了刚刚提出的7个问题。前4个问题属于热身问题,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都有所了解,并且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所以只留下了3个问题没有解决。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留在后面问题的探讨上。随后老师跟着学生一起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这几个角度去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解决后面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给老师提供选择的依据。老师可以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这样就不会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总的来说,老师可以留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与本节课重点相关的问题及具有特殊作用的问题(比如对学生具有启迪作用)等等。
三、适度延长课堂等待时间
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尽可能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所以,很多教师都有“惜时”的观念,但是过于惜时,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也不利于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在前面课程的教学中,老师提问之后,便立马要求学生举手回答。但是举手的学生并不多,于是老师特意延长了思考时间。例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教学。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这三种常见的天气系统,让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系统的形成以及天气状况的分析,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沙尘暴天气是由哪种锋面系统造成的?这次,教师给学生预留了三分钟的时间,学生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在教材上寻找答案,老师发现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a回答后,老师并没有立刻作出判断,而是等其他学生回答完后一起判断,一起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前面回答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重新更正或者补充自己的答案,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这也是一种延长等待时间的好方法。如此,问题式教学的效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意义都能够得到挖掘,这也是大部分地理老师期待看到的结果。
总体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难度系数较大。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地理老师一定要挖掘问题式教学的优点,学会在课堂上放大这种模式的优势,真正让这种教学模式为师生服务,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