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健身的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但时有出现的运动猝死案例让人对运动望而却步:我们到底要怎么健身?还要不要健身?专家对此表示,健身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健身方式究竟是否科学,才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运动没有年龄界限
广场舞、公园晨练、小区走圈团……虽然“生命在于运动”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我们注意到,真正将运动付诸行动的往往都是中老年人,而就什么年龄应该开始运动,大家的观点也呈两极分化:一部分认为运动就是年轻人的事,岁数大了应该静养;一部分认为中老年人受“三高”威胁,必须运动,年轻人身体好不需要。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张成亮表示,除了婴儿和卧病高龄老人,运动健身是每个年龄段都可以进行的,只不过选取的方式不同。
张成亮说,一般来说锻炼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12岁以下的孩子们就可以进行健身运动,最小可以从孩子可以行动的时候开始,这时候的运动健身主要是保障孩子的身体素质为主。12-24岁,运动可以选择力量训练,这时候是肌肉锻炼的最佳时期,耐力锻炼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5-35岁,应该加强的是耐力和力量两个方面,因为人一般在这个年龄已经达到了自己的身体最佳时期,这时候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能为以后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35-50岁,要降低锻炼的强度,转而保持力量训练。50岁以后,要保证身体的营养,可适当减少锻炼强度。“一些运动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如慢跑、瑜伽、气功等。”张成亮说。
【小贴士】
运动应随生理机能而变
20岁年龄段人群:可选择高冲击有氧运动、跑步或拳击等运动,能消耗大量卡路里,强化全身肌肉,增进精力、耐力与手眼协调。在心理上,这些运动能帮助你解除外在压力。
30岁年龄段人群:建议选择攀岩、滑板运动、溜冰或者武术来健身。除了减肥,这些运动能加强肌肉弹性,还有助于增强身体活力、耐力,能改善平衡感、协调感和灵敏度。
40岁年龄段人群:选择低冲击有氧运动、远行、网球等运动,可增加体力,加强下半身肌肉。
50岁年龄段人群:适合的运动包括游泳、划船,以及打高尔夫球,能有效加强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与弹性。
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可多做散步、交谊舞、瑜珈或水中有氧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对那些身体虚弱或者患有肺气肿、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益处最大。
运动健身最怕“伤心”
说到运动健身,我们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运动猝死。本来利于健康的运动何以夺命?哪些人是运动猝死的高发人群?怎样运动才能避免运动猝死?中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主任贾大林表示,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实际上,运动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隐藏的心脏病才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發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贾大林说,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凭白无故的发生,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
很多猝死者貌似都很健康,年年体检也都没有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不同。按照年龄特点,35岁以上的猝死者多因冠脉疾病导致,而35岁以下易发生猝死的原因以遗传性或先天性心脏异常为主,这类疾病通过常规检查手段可能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如早期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等。”贾大林表示,例行体检,查不出什么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实际上,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出来的东西有限,往往会漏诊一些隐匿性的心脏问题。
猝死前,身体有信号
猝死看似事发突然,实则有迹可循。贾大林解释说,当身体出现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猝死发生。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后可缓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加重,说明以前稳定的斑块,随时可能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
●心慌 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心跳过缓 心脏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
●不明原因的疲乏 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轻人中比较多见,通常见于感冒1~2周后,极易引起急性心衰。
●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
★特别提示
猝死的黄金救急时间在发病10分钟内。一旦周围人发生心脏骤停,赶快拨打120求救。面对猝死患者,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但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条件进行这两项急救措施,首先应该想办法向周围人呼救,两个人交替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保持敬畏 远离猝死
人人都应时刻对生命保持敬畏。那么,运动爱好者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科学的运动方式又该是什么?想在运动过程中远离危险,贾大林提醒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运动前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
2.保证充分的热身
运动前热身,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
3.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所有运动,不管身体素质怎么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凭着感觉去锻炼。如果想增加训练强度训练量的话,尽量控制在10%左右。
4.及时补充能量
长时间运动,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夏天饮用水要保持在8~12度,冬天保证水温在30~40度。建议运动前2小时喝500ml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50-300ml水,运动后补充500ml水。
5.感冒、发烧不运动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6.运动中不适别硬撑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千万不要硬撑。
好运动不“伤筋动骨”
沈阳有一对夫妻,十年来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本以为强身健体,但没想到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俩关节都出现疼痛、肿胀且反复发作,膝关节均严重变形,最终双双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张成亮表示,喜欢运动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因锻炼不当导致肌肉、筋骨损伤甚至疲劳性骨折的人也有所增多,健身锻炼要讲究“度”。
张成亮介绍,一般骨折是因为受到直接剧烈撞击后发生的骨断或骨裂,而疲劳性骨折不同,它是一种慢性的积累性损伤,又称应力性骨折,与过度锻炼使骨骼承受压力过大有关,80%发生在足或小腿部。锻炼过度會导致腿部肌肉疲劳、紧张,会明显增加运动过程中骨头承受的压力,经常如此就能导致骨结构性损伤,出现小裂痕,这就是疲劳性骨折。这些小裂痕一般不会造成骨的折断与移位,但只要运动稍微激烈,便会产生剧痛,严重者会造成完全性骨折。
膝关节滑膜炎也是比较常见的运动伤。张成亮说,膝关节具有滑膜最多、关节面最大和结构最复杂、运动多,部位表浅等特点,容易遭受损伤和感染。滑膜炎主要症状为:关节充血肿胀;其次是疼痛,功能障碍,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重症者可出肌萎缩。患者常常感到活动受限,两腿沉重,上下楼关节疼痛、不敢使劲、不敢下蹲或下蹲站起无力,劳累后及遇寒后加重,活动时关节咔咔响、久坐站起时关节僵硬迈不动步,脚步发空,严重者关节不稳、肿胀、积水、变形、肌肉肌萎缩甚至关节僵直下肢瘫痪。此外,半月板的损伤也比较常见,严重半月板损伤是不可逆的。
【小贴士】
医生推荐“不伤膝运动”
●游泳 首选不伤膝盖的运动,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而且因为膝关节处于非负重状态,所以基本上不伤膝关节。但也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内侧半月板后角的损伤。
●平地骑自行车 由于人是坐在坐椅上,所以膝关节基本上也不受力,但不要骑得过快。注意骑自行车上高坡时,由于膝关节处于负重受力状态,对膝关节也是有一定的磨损的。
●床上下肢运动 直腿抬高:锻炼大腿前面的肌肉以及髂腰肌;左大腿内收的动作:锻炼大腿内部的肌肉;坐腿下压动作:锻炼大腿后部以及小腿后部的肌肉。
●走路或者慢跑 因为是负重状态,所以对膝关节难免有所损伤,但相对其他剧烈运动是比较小的。建议走路或者慢跑在40分钟以内。
●滑板车 滑板车可以锻炼人的稳定性平衡性,对局部的肌肉也有一定的锻炼。相对其他剧烈运动,滑板类的运动对于膝关节的损害也比较小,但这不包括极限滑板运动。
效果评判不只看体重
运动是为了健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保持健美的体型。不过,很多人发现自己运动健身后体重不降反升,这是不是说明健身没有效果?张成亮说,胖瘦的衡量标准是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相同重量的肌肉体积比脂肪会小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发现体重没下降,可以测量下自己的腰围是否有减少?脂肪减少了肌肉增多了虽然比之前更重了,但是身材却变得比之前更加凹凸有致。
健身有没有效果,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察觉得到。效果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主观感觉
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适宜,则锻炼者的主观感觉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
当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体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如果负荷过大,机体过于疲劳,则锻炼者会满头大汗,浑身湿透。当然,排汗的多少还要视气温、气压、风速以及饮水而定。
3.情绪
情绪是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衡量人体承担负荷情况的一种主观指标。一般来说,人体具有运动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4.食欲
人体在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如果运动后生理反应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人的食欲是很旺盛的,食量也会加。
5.睡眠状况
如果身体锻炼负荷适宜,一般应睡眠良好,睡得很沉,较少做梦,觉醒后感到精力充沛,处于良好的工作和应激状态。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如果健身负荷适宜,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精力旺盛,思想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求知旺盛,适应能力强,有信心,生活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