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利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母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课堂的薄厚深浅,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取舍、目光所及的儿童视角密切相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呈现,须建立在“做有准备的教师”之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准备;课堂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自使用以来,“教什么”“怎么教”问题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笔者以参加某次教研活动所观的七节课例为例,品味课堂之内涵,追寻教材教法之道。换言之,“教什么”“怎么教”追问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呈现,须建立在“做有准备的教师”之上。
一、选择与取舍——从课例中,感受有选择有取舍的课堂
本次交流活动共听课七节,课型涉及识字写字、群文阅读、習作、综合性学习、童诗。两节识字写字课都能抓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关注到语言的使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情景铺设,巧妙地将字形字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层次清晰,扎实有效,课堂轻松愉悦,其乐融融。两节习作教学,一节从宏观角度唤醒情感,以照片、小诗为射线引领全课;一节从儿童生活出发,在班级捉“鬼”,放大“小鬼”的“鬼征”,用冰糖葫芦串联故事。综合性学习课例从汉字源头出发,以汉字树的形式建构课堂,以动手“做一做”“连一连”“拼一拼”的趣味实践活动展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篇课例的具体实施。童诗教学课,诗歌放下“身段”,“只拣儿童多处行”,走近儿童生活,呵护童心诗心,引发诗语诗趣。尤其是群文教学课例,以“选择”入题,从“角色”选择到伴侣选择、情感选择直至生活态度选择、生命选择,教师广阔的课程视野、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充满哲思的生命礼赞,闪耀着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思辩之美。
击节赞叹之余,思考课堂美妙之“魂”所在。没有绚丽多姿、复杂精深的多媒体课件,没有花里胡哨、眼花缭乱的各色“课”饰,没有慷慨激昂、虚伪做作的表演技巧,有的只是和风笑语、向下向下再向下的目光,叩问叩问再叩问的执着:课堂?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一书中如是谈“选择和技巧”:“技巧越高辗转腾挪得越好就离真相和本质越远。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这就引起又一个追问:课堂的真相、课堂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教师,进行有准备的教学。当年胡适和鲁迅的做法给我们示范过,但其风格迥异:曾有人论胡适的教学,说他像个惊叹号,善于激励青年,回到教育上就是激发求知内驱力;而鲁迅的教学则更像个大问号,总是推说不知道怎么办,促使青年去冥思苦想,强调自主学习。
那么,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如何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有准备”(intentional)即行动是有目的,在头脑里有一个目标并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有准备的行为需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并且还要考虑到行为的潜在影响。
执教的七位教师,相信都在备课过程中仔细地研读了教材,精心选择了教法,预设了课程的生成及可能的生成。因此,才呈现了特色鲜明的不同课堂。以综合性学习课例《汉字王国》为例,上课教师是一位具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反思性实践者:年年面对综合性学习这种课型,困惑于“如何教”和“教什么”这些问题。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提供策略,课内布置,课外自行完成,寻机进行展览了事,还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立足儿童生活实际,切切实实地选择“学有始终,习之综合”?可喜的是,教师选择了后者,并试图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的选择,即整合“学生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
“学生主导”这个术语指代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活动推进的学习经验(尽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提供活动材料和其他支持,例如,汉字字根、甲骨文字卡、字源探究卡)。用“教师主导”这个术语指代主要根据教师的教育目标推进的学习经验,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决定了学习经验的内容。例如,学生提出的有关“月”字偏旁的字与“月亮”“闭月羞花”或者“做一个如月光般皎洁的人”靠自己已有阅读经验、人生体验而生成,“酉”“尊”“奠”的联系靠动手探索和调查,但是这些学习、思考、思维的过程都需要成人提供帮助。不管学生是投入自己主导还是教师主导的活动中,教师总是通过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提供学习支架而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而且,关于选择的最重要核心逻辑前提是每一个内容领域的某些学习目标和技能似乎最好是借助学生主导的学习经验,而另外一些学习目标和技能似乎最好是借助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但是这两种学习过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取舍。习作课例《班级捉“鬼”记》将习作范围聚焦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舍弃的是教材中“身边”“生活中”,选取的是“以班为本”的熟悉情境;《浅水洼里的小鱼》舍弃了情感指导,选取了三个朗读提示梯度呈现,写字教学环节中舍弃了教师范写,选择了微课进行书法技法指导;《安徒生童话群文阅读——选择》,选取安徒生童话名篇《拇指姑娘》和《猪倌》,舍弃了“中心思想”,选择了让六年级学生参与探讨故事主角的“爱情选择”,何止是学生,作为听课者的笔者不也收到了安徒生厚重的礼物了吗?
二、取舍与温度——从研讨中,感受有取舍有温度的教育人
课题观摩后是教师们从学科素养、识字教学、综合性学习、习作教学、童诗教学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梁雪菊以《基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之思》为题,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发思考,提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语感”“想象”“思维”和“表达”。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是课程视野,二是教材意识,三是儿童视角,四是教学机智,并以展示的七个优秀课例为参照对象,步步为营,深入浅出。
梁雪菊在讲座中提出课堂教学“六问”:一问:不同阶段,学生需要哪些不同的学习内容来丰富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思想?二问:对于要引领学生奔往的前方,有没有另一条路径,存不存在另一种可能?三问:是不是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思考空间和充分的表达自由?四问:有没有呵护和鼓励学生充满哲思与诗意的言说?有没有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语言面貌?五问: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环节,同样的方法,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秘密到底在哪里?六问:教学有没有多向度追求?此六问,包含更大的教学的真相和秘密,更甚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取舍,基于课堂却又高于课堂,立足教师却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研究“有准备的教学”这样的课,更要做“有准备的教师”。这是涉及到教学仁爱之心的大取舍、触摸教育温度的真情怀。
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学生聚焦核心素养进行学习?由梁雪菊的“六问”以及七课五讲,是否暂时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有准备的教师”需要清晰界定学生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帮助学生达到目标的建设性教学策略,不断评估进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不管教师是第一次尝试性地运用这个策略,还是由于经验积累习惯性地使用这一策略;也不管行为是计划之中的,还是教学情境中的自发的,只要教师能解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是在实施有准备的教学。如同《安徒生童话群文阅读——选择》课堂上那个坚持认为“猪倌会选择公主的孩子”,如同《遨游汉字王国》中那个认为“做人就要如月亮般皎洁的孩子”,如同认为“露珠、蜂蜜是花儿的眼泪般玲珑心的孩子”……
小学阶段是学生母语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一生中言语素养基础奠定期。试想一位语文教师,手捧教材,心中有数,教法得当,胸有丘壑,课堂敞亮,童眼澄澈,那自然就是一位有准备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安·爱泼斯坦(Ann S. Epstein).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准备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