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近年来,宜宾市围绕产融互动,突出中小企业主体,强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切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连续2年居四川第3位、增速连续5年居四川第1位,2020年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居四川第4位、增速居四川第1位,助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年居四川第3位,宜宾市于2020年首次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近两年,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一、專门设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健全担保增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信用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019年,出资10亿元成立四川长江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担保公司),专门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增信和资金支持。2020年,在疫情缓解后的6个月,担保发生额月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年累计为182户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实现担保发生额5.5亿元,在保余额5.3亿元,业务增加值和增长率均处于全省前列,服务企业资产规模达74亿元,创造年产值达76亿元,确保1万余个就业岗位稳定。以长江担保公司为带动,带动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1864户“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23.99亿元贷款。一是明确两个目标。即坚持扶微助小、坚持非营利性两个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国办发〔2019〕6号等政策要求,重点支持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目前小微企业在保余额占比86%。同时,为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全年实行担保费减半政策,年平均担保费率低至0.48%(全省最低),累计降低担保费800余万元。二是破解三大难题。为解决企业“融资难”,创新推出批量化担保产品“宜惠贷”,以信用或保证为反担保措施,提供最高200万元融资额度,成为银行信贷“减压器”,有效激发了银行放贷动力,今年宜宾各银行普惠贷款增速普遍高于40%;为解决企业“融资贵”,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支小政策,为中小微企业降费让利的同时,积极协调银行降息,企业平均贷款利率降低约2.6%,贷款平均综合成本仅5.57%(单笔最低4.16%)。为解决企业“融资慢”,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固化担保资料,开通绿色通道,最短可在24小时内实现审批放款。特别是坚持服务下沉,通过搭建“银担”“政担”交流平台,“零距离”对接企业,全年举办“政银担企交流会”“送金融到企业”等活动52场次,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三是构建“4+1”分险体系。一方面,积极打通中省分险通道。目前,长江担保公司已加入到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再担保分险体系。另一方面,努力构建银政担分险网络。目前,已与工行、中行、宜宾市商业银行、农商行等16家银行签署了银担合作协议,建立3:7分险机制。同时,与宜宾市四区七县签署政担合作协议建立5:5分险机制。通过三方面措施,成功搭建起“中央省市县”四级加银行的“4+1”担保分险体系,将风险责任比例最低降到20%,做到担保风险共担化。
二、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
在四川率先制定《宜宾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控地方金融风险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调配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存款中可调控的资金依据,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切实调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2020年,评价体系建立后,宜宾新增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54亿元、增速26.8%。评价体系总分100分,重点评价本年新增贷款(55分)、贷款余额(10分)、存贷比(10分)、综合贷款利率水平(10分)、不良率压降(10分)和税收贡献(5分)等6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本年新增贷款方面包含5个具体指标,即表内新增贷款总额及同比增速、民营经济新增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增贷款、重点产业新增贷款、表外业务总量。整个100分中,涉及民营经济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民营经济新增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增贷款、重点产业新增贷款、综合贷款利率等4项指标共40分,占评价体系总分的40%。
三、探索无形资产有效运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融资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金融领域改革,强化技术与金融有机结合,搭建无形资产融资平台,2020年宜宾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5项、质押贷款金额1.1亿元。一是积极深化改革。201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权质押融资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探索了“贷款+保险(担保)+财政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该模式成为国务院首批确定推广支持的创新举措。二是设立补偿基金。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出资3亿元建立四川双创投资基金宜宾子基金,针对专项科技型企业提供初创资金支持。三是搭建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窗口,实现“一键式”对接金融机构、“全方位”享受扶持政策、“一站式”获得金融服务;建成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