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2021-09-03 09:29李海亮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洋界伤病员井冈山

李海亮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对井冈山的最好描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孕育出了新思想,孕育出了新理论,孕育出了新道路,确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那一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赴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重点参观了黄洋界、红军医院、八角楼,观看了井冈山实景剧。走近这块红色的土地,脚踏着先烈的足迹,聆听着一段段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感受着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史,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波澜壮阔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其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融雄、险、秀、幽、奇为一体。既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又有享誉全球的黄洋界、茅坪八角楼,这一切使这块红土地别具魅力。当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时,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山”的题词。

盘旋而上的山路经过雨水的冲洗格外洁净,青青的翠竹,根根亭立于山野之中,劲风吹动山林,像千百万士兵整装待发。红太阳怀念馆是参观的第一站,馆居半山坡。毛主席的铜像位于正中,馆内正播放着《东方红》歌曲,神采奕奕的毛泽东以睿智的目光,找到了通向遵义、延安、西北坡和北京的路!

井冈山是人民军队的摇篮。那时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两支部队,在此融汇成一股红色的“铁流”,在崇山峻岭中徜徉,在险径绝壁间寻觅,找到了一条制胜之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此,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历史由此展开。

1931年随着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井冈山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狂嚣,所有的房屋特别是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住过的房屋皆化为灰烬,留下的只有半截烟熏火燎的残墙。在一片片熊熊火光之中,物质的东西虽已灰飞湮灭,但一种精神却在这火光中得到了新生。当年的革命先辈,依赖着崇高信念,给我们留下了“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

茨坪居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现建有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等。离茨坪不远处有五大哨口,五大哨口中的黄洋界,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地势险要,被当地群众称为“摩天岭”,这里建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碑前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纪念碑旁有一尊仿制的迫击炮,我抚摸着那尊迫击炮,似乎还在滚烫地发着热,仿佛看到当年那一发炮弹,喷吐着怒火冲向敌军指挥所。

1928年8月30日,不足一个营的留守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激战一昼夜击溃四个团的国民党湘军,保卫了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当年为此战役写的一首词,以志庆贺。黄洋界保卫战是革命初创时期较早的以劣胜优的典型战例。

八角楼灯光照四方

满眼翠竹参天,红色小路蜿蜒,引领我们来到久仰的八角楼前。八角楼位于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据说当年八角楼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毛主席就是在一盏青油灯前,披着破线毯伏案疾书,经过无数不眠之夜,陆续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永新调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论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

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

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

这首“八角楼的灯光”,歌颂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当时毛泽东同志已担任中央苏区党政军一把手,率领10万红军,领导60个行政县。但他的居住环境、日常用具、结婚菜谱都简易得完全出乎预料,让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毛主席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

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人们坚信,八角楼的灯光将永放光芒。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红军医院撼人心

红军医院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红军医院”。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修建医院。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

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医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他们就上山采掘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红军师长张子清在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食盐藏在床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

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五、六百人,最多时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就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他们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柴菜油盐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尽管如此,在治疗期间,他们依然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轻伤员还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他们还开展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时刻牵挂着伤病员,经常带着缴获的战利品看望他们,表示对伤病员的亲切关怀和慰问。

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小井红军医院旧址。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

井冈山,无疑给你心灵深处以强烈的冲击,我们感慨井冈山精神的神圣,感怀毛泽东等革命家神奇的经历,感受革命事业与绮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的红色热土的无穷魅力。

人们从内心发出高呼,“井冈山精神万岁!”

猜你喜欢
黄洋界伤病员井冈山
冯贵华
西江月? 井冈山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黄洋界观云海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惠爱医院
鲜为人知的“井冈嫂”与红米酒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