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帅,曾 玉,龙 焙,程媛媛,曾敏静,张斌超,林树涛,黄思浓,易名儒,陈月茹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是微生物在特殊环境下自凝聚形成的生物聚集体,具有沉降快、耐毒性高、结构密实等优点[1]。目前,AGS技术正处在应用推广关键阶段,有资料[2]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采用AGS 技术不仅可降低建设投资,还大大节约了运行成本,因而被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污水处理技术。AGS 独特的三维结构可在单个颗粒内创造好氧-缺氧或厌氧微环境[3-4],使得单级生物脱氮成为现实。对此,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AGS 处理含氮废水的研究[5-6]。然而,研究发现,AGS 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是有限的,尤其随着进水中NH4+-N 浓度的增大或碳氮比的减小使得AGS的脱氮能力变得十分有限[7-9]。
通常认为AGS 的形成需要持续且较大的水力剪切力[10],因而很多AGS 反应器采用全程曝气运行模式[5]。但是,越来越多研究[5]发现全程曝气模式不仅造成能量浪费,亦不利于总氮(TN)的高效去除。为此,李冬等[11]通过研究非恒定曝气对AGS 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发现阶梯曝气过程中AGS 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对TN 去除的贡献率可达77%。王文啸等[12]研究发现小曝气(溶解氧(DO)质量浓度在2 ~3 mg/L)加大曝气(DO 质量浓度在为7 ~7.5 mg/L)运行模式下AGS 对TN 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0%。LAYER M 等[7]通过模拟发现交替曝气和2 阶段曝气可将TN 去除率由恒定曝气量时的13%提高至65%。然而,究竟何种曝气模式更有利于AGS 对污染物的去除仍需系统探索,且曝气方式的频繁切换对自动控制设备要求高,实际应用是否可行仍需检验。
本研究通过考查13 种“曝气-搅拌”运行模式对AGS 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重点对比不同运行模式下AGS 的脱氮效果及节能潜力,旨在为强化AGS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AGS 反应器的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持。
AGS 样品取自实验室内小试序批式反应器(SBR,高为100 cm,内径为19.8 cm,有效容积为24.6 L),颜色为黄色,AGS 的形状及外貌见图1。
图1 AGS 的形状及外貌
污泥样品放置在量筒中后,在30 及5 min 时的污泥体积比(SV30/SV5)为0.95,混合液中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与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之比(MLVSS/MLSS)为0.72,颗粒化率为98.2%,平均粒径为1.24 mm,粒径分布见图2。
图2 AGS 粒径分布
取反应器内500 mL 完全混合的AGS 泥水混合物,沉降后用去离子水清洗3 次,再将湿污泥移至500 mL 的锥形瓶中,加模拟污水至300 mL 用于批次试验(MLSS 为5 400 ±110 mg/L),探究不同运行模式下AGS 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时长为6 h)。模拟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质量浓度为600 mg/L,总磷(TP)的质量浓度为3 mg/L,氨氮(NH4+-N)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具体物质组成见龙焙等[13]推荐的配方。
将锥形瓶置于6 连数显磁力搅拌器上(MSC5r-6r,90W),好氧反应由电磁式空气泵(日生,ACO-008B,135 W)提供曝气,缺氧反应由磁力搅拌子提供搅拌,曝气量由玻璃转子流量计(LZB-3WB)控制,为2.8 L/min,曝气和搅拌时间由时控开关(品益,AL-06,250 V 50 Hz,标准款)精确控制,运行方式见表1。反应结束后取上清液测量各污染物浓度。每批试验设3 组平行样,取3 次测试数据的均值为试验结果。
表1 运行模式
COD、NH4+-N、亚硝态氮(NO2--N)及TP 均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测定[14],硝态氮(NO3--N)采用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TIN 为NH4+-N,NO3--N 及NO2--N 三者之和。污泥形态变化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率的计算公式[15]如下:
式中:ρ(NH4+-N)为去除NH4+-N 的质量浓度,mg/L;ρ(NO2--N)及ρ(NO3--N)为出水中NO2--N 和NO3--N的质量浓度,mg/L。
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对COD 去除效果见图3。由图3 可以看出,不同运行方式下AGS对COD 的去除率均在89%以上,出水中COD 的质量浓度均保持在66.04 mg/L 以下,表明AGS 对COD具有较强的吸附降解能力。其中,M9(全程搅拌)方式下出水中COD 的质量浓度最大,而M3,M7及M10方式下出水中COD 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3.08,11.35 及11.55 mg/L,明显低于其他运行模式。
图3 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对COD 去除效果
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的脱氮效果见图4。由图4(a)可以看出,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出水中NH4+-N 的质量浓度范围在5.96~108.28 mg/L。由图4(b)可以看出,NH4+-N 去除率范围在0~97.04%,其中,M5方式下的硝化效果最佳,M9(全程搅拌)方式下几乎没有硝化能力。出水中NO2--N 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8~31.49 mg/L,其中,M8方式下NO2--N积累最明显,M2,M3,M5,M7,M9,M10及M11方式下几乎没有NO2--N 积累。除M9方式下无NO3--N 积累外,其他运行方式下出水中NO3--N 的质量浓度范围在8.88~50.89 mg/L,其中,M10(全程曝气)模式下NO3--N 积累最为明显。出水中TIN 的质量浓度范围在25.46~108.75 mg/L,对应的去除率范围在0 ~74.54%之间。其中,M9方式下几乎没有脱氮能力,而M11方式下脱氮能力最强。由图4(c)可以看出,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的SND 效率范围在0 ~ 82.55%,其中,M11方式下SND 效率最大,与该模式下取得的TIN 最大去除率相一致,M9方式下没有SND 效果,其他运行模式下的SND 效率介于二者之间。
图4 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的脱氮效果
对比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去污效果及能耗,发现所有运行方式下AGS 对COD 的去除率均较高,且能耗相差不大,但AGS 的脱氮效果及SND 能力相差较大。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去除污染物效果及节能效果对比见表2。
表2 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去除污染物效果及节能效果对比
由表2 可以看出,NH4+-N 去除率从高到低顺序为:M5>M2>M3>M1>M11>M12>M7>M13>M10>M6>M4>M8>M9。由此可知曝气时长不是氨氧化效果的决定因素,长时间曝气并不一定会获得NH4+-N高去除率,因为曝气过程中碱度消耗、NOx 的积累都会影响氨氧化的可持续性[16-17]。曝气、搅拌顺序对于氨氧化有明显影响,先曝气再搅拌模式的NH4+-N去除率(M1,M3,M5,M8,M10及M11方式下NH4+-N 对应去除率分别为90.69%,90.7%,94.04%,77.48%,81.15%及90.3%)整体高于先搅拌后曝气模式(M2,M4,M6,M7,M9,M12及M13方式下NH4+-N 对应去除率分别为91.85%,77.69%,79%,83.3%,0,84.07%及81.27%)。
TIN 去除率从高到低顺序为:M11>M1>M3>M5>M6>M4>M2>M12>M13>M7>M10>M8>M9,SND效率与TIN 去除率趋势相似,由此可见交替“曝气-搅拌”的运行模式有利于TIN 的去除,且先曝气后搅拌模式(M11,M1,M3,M5及M8)对TIN 的去除率整体优于先搅拌后曝气模式(M6,M4,M2,M12,M13及M7)。推断原因是因为NH4+-N 的去除遵循NH4+→NO2-→NO3-→NO2-→N2降解途径,好氧-搅拌交替运行模式相当于数个串联的AN/O 工艺,好氧段内实现COD吸附降解及NH4+-N 氧化,而被吸附的有机物在缺氧段内多被用于反硝化。相比于全程曝气,交替运行模式可提高有机物被反硝化细菌利用的效率,因而可明显提高TIN 去除率。
能耗从高到低顺序为:M10>M2=M3=M5>M13>M7=M8=M11=M12>M1=M4=M6>M9,即搅拌时间越长,反应器运行能耗越低。结合COD 和TIN 的去除率可知,M11方式下能以较小的能耗达到较高的COD 及TIN 去除率,再次印证交替“曝气-搅拌”运行模式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1)AGS 对COD 具有较强的吸附降解能力,不同“曝气-搅拌”模式下AGS 对COD 的去除率均在89%以上。
(2)交替“曝气-搅拌”的运行模式不仅有利于TIN 的去除,还具有节能潜力,且先曝气后搅拌交替运行模式对TIN 的去除率整体优于先搅拌后曝气交替运行模式。
(3)M11运行模式(“(曝气60 min-搅拌60 min)×3”)能以较小的能耗实现最佳脱氮效果,此时AGS的SND 效率高达82.55%,对COD,NH4+-N 及TIN的去除率分别为94.67%,90.3%及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