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印
(通许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开封 4754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当前该技术已具备较高的质量技术水平,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近年来,我国接受PCI 治疗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虽然有证据显示PCI 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现象,但是无法降低再次复发的风险。术后科学适宜的干预措施可保障PCI 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获得良好预后[2]。智能移动终端是指通过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连接网络并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信息的实时流通。智能移动终端开放性较强,通过其个性化的服务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3]。医护人员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可有效预防患者自行搜索而被错误信息所误导。该平台可实现多用户同时登陆,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而且还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对疾病指标进行监测,完成日常监护,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移动终端在PCI 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通许第一医院行PCI 治疗的80 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5~70 岁,平均年龄(58.39±4.97)岁;文化程度:初中22 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8 例。干预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5~70 岁,平均年龄(58.26±4.76)岁;文化程度:初中24 例,高中9 例,大学及以上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纳入标准:①于本院心内科诊治并接受PCI 治疗的患者;②年龄为45~70 周岁;③首次接受PCI 治疗;④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上;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肾、心、肺等重症疾病者;②接受过股动脉穿刺治疗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及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智力低下者。
对照组患者PCI 术后采用出院时常规医嘱和护理嘱托。患者出院时,给予患者科学饮食方案,确保其健康饮食的同时保证营养摄入充足;通过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知识,调整心理状态;给予用药指导,并指导其按照《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进行康复训练,由家属协助训练,若训练过程中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症状,停止活动休息,未见好转需就医,并嘱其定期复查。
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智能终端移动护理。常规护理同对照组。智能终端移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服用药物和PCI 术,PCI 术前通过移动终端向患者宣教PCI 术过程、目的及意义,避免患者因恐惧紧张出现排斥情绪;患者服药之前,告知其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医护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掌握患者病情,为诊疗提供线索。②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饮食原则应做到“三低”,即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但要确保为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定期通过移动终端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日常避免饮酒。③心理方面:疾病常使人情绪紧张,医护人员应不定时与患者通过移动终端展开沟通,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心理疏导,记录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保存于移动设备云存储器上,便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随时查阅。④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活动,家属监督患者按时用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移动终端的家庭健康监护系统,采集患者生理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实现实时监护。⑤患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学习疾病知识,监测自身指标变化,医护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与患者展开沟通交流,记录患者病况,并随时宣传健康知识。
采用本院自制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该表共包含8 个条目,条目1~4、6~7 选择“是”,则计0分,选择“否”,则计1 分;条目5 记分原则相反;条目8 采用5 级评分法,选项包括“从未、很少时间、偶尔、时常、总是”,选择“从未”,则计1 分,其他选择均计0 分。最低分0 分,最高分8 分,8分为依从性高,6~7分为依从性中等,5 分及以下为依从性差。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SDS、SAS 均为得分越高代表抑郁、焦虑症状越严重。SDS 评分为53 分及以上,则代表患有抑郁症;SAS 评分为50 分及以上,则代表患有焦虑症[6]。
采取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² 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 评分均有所下降,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 单位:分
组别例数SDSSAS干预前干预后tP干预前干预后tP干预组4060.01±5.0745.31±3.2015.507<0.00158.04±4.8644.52±3.1514.764<0.001对照组4059.71±4.9546.82±3.8113.051<0.00157.88±4.1345.92±3.8913.332<0.001 t 0.2681.9190.1591.769 P 0.7890.0590.8740.081
PCI 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动脉血液供应,缓解心肌缺血现象,降低心肌发生不可逆破坏的风险,但其无法抑制心脏病理性改变和继续发展进程,并且支架植入体内后,易引发冠脉再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5]。目前,PCI 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和药物依从性均较差。相关研究报道称,自我管理行为对控制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于获得良好的预后;而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确保预后效果、避免心脏疾病再次复发的保障[6]。以往患者出院后,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沟通受到地域阻碍,而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患者出院后,家属帮助患者完成日常药物服用及康复训练,并通过移动终端将患者病情和康复训练情况上传到家庭健康监护系统中,进行实时监护监督,提高患者依从性;患者也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并随时与医生交流,消除内心疑惑;医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宣教PCI 意义,缓解患者恐惧心理,给予患者药物指导,随时查看患者病况;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可给予患者膳食指导,确保在“三低”饮食原则下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督促患者戒烟戒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医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并针对其内心需求展开心理疏导,减缓不良情绪,并将对患者的病况、心理评估结果保存在移动设备云存储器上,方便查阅。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于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过程,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研究[7]表明,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通过对生活方式、疾病知识、康复知识、日常生活能力、机体管理、家庭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多水平进行干预和评估,结合不间断随访,可使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意识提高,从而提高依从性。而智能移动终端较好地实现了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使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PCI 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血栓形成、死亡率等有重要影响,服药依从性主要与社会支持、年龄、药物种类及药物知识匮乏等因素有关[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SDS、SAS 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CI 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过程中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干预,更利于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于PCI 术后心脏康复患者,可提升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