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维东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 110122)
粮食增产能够提升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缓解生活压力,因此,尽可能增加种植面积就成了农民的迫切需求。在山杏幼树期间种农作物可成为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好方法[1]。
在朝阳市凌源市东山村选取一片林地作为实验基地,把栽植区从左至右分为A、B、C、D四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 m×30 m。通过多年造林经验,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2],株行距为2 m×3 m鱼鳞坑。整地前,沿山地等高线打点,在定植点挖成横山弦长1~1.5 m,深0.4 m左右的半圆形坑,坑呈品字形排列,挖好后将表土回填坑内,在坑的下缘用生土做成土埂,便于蓄水[3]。
在4月上中旬,土壤开化0.3 m以上即可栽植[4],选择2年生营养杯苗。栽植前,需要把苗浇透水以利于栽植后成活[5]。起苗时把伸出营养杯的根系剪掉,随起随栽[6]。栽植时,沿营养杯竖壁至杯底部划开,把容器苗轻放坑内,一手扶苗,一手推土至坑内,随填土随把苗周围土压实[7],填土与基质上表面平齐,然后沿基质外围把填土踩实,踩实后在表面洒一层碎土,目的是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成活[8]。
苗木栽植后,A区不间种农作物,在B区株行距内距离苗木50 cm间种大豆,在C区种植花生,D区种植矮杆高粱。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除草松土两次,雨季追加磷酸复合肥,每个试验小区50 kg。
在当年9月份,树木停止生长后查看当年造林成活率,查看每个小区内每株山杏是否存活,存活计数为1,死亡为0。在每个小区从第一行第二株开始每隔三株量测地径、树高、当年生长量。若第二株死亡丛第三株开始往下顺延,每行测量三株,每个区共测量30株。测量后的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For Stat软件处理。
辽宁省在朝阳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合格标准为75%。在4个分区地块中的成活率A区78%,B区为86%,C区为83%和D区为84%,均达到了合格标准。成活率最高为B区,其次为C区,最差的为A区。B、C、D区和A区差异显著(P<0.05),分别高与A区10.2%、6.4%和7.6%,B、C和D区差异不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不同分区成活率比较 %
间种矮稞作物的地块成活率普遍要比没有间种作物的A区高,这就说明间种农作物在造林初期能够提高成活率。分析其原因:①在降雨时,间种农作物有利于延长雨水浸入土壤的时间,减弱雨水冲刷土壤,减少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雨后能够长时间保持造林地块的湿度,减少苗木死亡。②正常的田间做作业,除草松土经营措施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在干旱时节,延缓苗木的死亡,从而增加苗木成活率。
不同分区地径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A区地径长势最弱,B、C和D区地径比A区分别高25.7%、15.7%和12.8%,差异性显著(P<0.05);B区地径生长最好,比C和D区分别高出8.6%和11.3%,差异显著(P<0.05);C区比D区高出2.5%,差异不明显(P>0.05)。详情见表2和5。
表2 地径方差分析
在树高方面,B区和C区树高和A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A区高出11.9%和6.9%;D区和A区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D区仅比A区高出3.2%;B区比C区高出4.6%,差异不明显(P>0.05),B区比D区高出8.4%,差异显著(P<0.05);C区比D区高出3.6%,差异不明显(P>0.05)。详情见表3和表5。
表3 树高方差分析
在当年生长量方面,B区、C区和D区比A区分别高出54.8%、29.0%和25.8%,差异性显著(P<0.05);B区比C区、D区分别高出20%、23.1%,差异显著(P<0.05);C区比D区高出2%,差异不明显(P>0.05)。详情见表4和表5。
表4 当年生长量方差分析
表5 不同分区地径、树高和当年生长量(cm)
实验结果表明,间种农作物山杏幼树普遍比没有间种农作物山杏幼树长势好,其中间种大豆的地块长势最好,其次是花生,间种矮稞高粱长势最差。
原因分析如下:①草本植物根系强大,穿透能力强,根系腐烂后形成空隙,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透气性,同时腐烂的根系也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幼树生长。②间种农作物地块有除草松土施肥等活动,除草松土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利于土壤保墒;施肥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山杏幼树的生长。③间种农作物地块中间种大豆的山杏幼树长势好,其次为花生地块,这是因为这两种作物在生长时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增加了土壤肥力。④朝阳地区土壤类型为褐土,土壤透气性相对较差,花生适宜于透气性较好的土壤地块。因此在褐土地块大豆固氮要比花生高,使得间种大豆的山杏幼树比间种花生山杏幼树长势要好。
间种矮稞农作物山杏林的当年造林成活率及地径、树高、当年生长量均较好。这表明在短期内,山杏林完全郁闭之前间种矮稞农作物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具体实验结论如下。
(1)在4个分区地块中的成活率A区78%,B区为86%,C区为83%和D区为84%,均达到了合格标准。成活率最高为B区,其次为C区,最差的为A区。
(2)不同分区地径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A区地径长势最弱,B、C和D区地径比A区分别高25.7%、15.7%和12.8%;B区地径生长最好,比C和D区分别高出8.6%和11.3%;C区比D区高出2.5%。
(3)在树高方面,B区和C区树高和A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A区高出11.9%和6.9%;D区和A区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D区仅比A区高出3.2%;B区比C区高出4.6%,差异不明显(P>0.05),B区比D区高出8.4%,差异显著(P<0.05);C区比D区高出3.6%,差异不明显(P>0.05)。
(4)在当年生长量方面,B区、C区和D区比A区分别高出54.8%、29.0%和25.8%,差异性显著(P<0.05);B区比C区、D区分别高出20%、23.1%,差异显著(P<0.05);C区比D区高出2%,差异不明显(P>0.05)。
(1)该实验只是针对山杏林间种农作物后促进林生长进行的一个简单实验,没有调查间种农作物后试验地块土壤营养成分和含水量与树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在未来,需要测量每个试验地块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测量土层深度10 cm、30 cm和50 cm的土壤含水率,建立氮磷钾和含水率与山杏林生长的相关性,从而得出是否相关的分析。
(2)试验地块中的林木没有做相关生物量差异的分析,不能完全证明间种农作物能促进树木生长量和生物量都有所增加[9]。生物量也是反映林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10],通过对比四个试验小区生物量的差异,从而得出间种矮稞农作物是否能够促进林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