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梅 姜媛
内容提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近年来,Vlog引入国内后,在年轻群体中颇具吸引力。各媒体抓住这一机遇,在时政新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生新闻等方面做出了“Vlog+新闻”模式的尝试。本文主要结合两会Vlog、疫情期间留学生Vlog及孝警阿特Vlog等,从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归纳和分析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特征,同时指出其在叙事技巧及叙事焦点上存在的问题。
V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以创作者为第一视角进行拍摄,将个人日常生活记录下来的短视频形式,全称VideoBlog,是Blog的变体。Vlog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创作者用影像代替传统Blog的文字和图片,以后期剪辑把控节奏,达到真实记录生活的目的。这种视频形式引入国内后,主流媒体便发现了Vlog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潜力,中国记者视角的系列Vlog《CGTN博鳌行Vlog》借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契机进入了大众视野,这是国内媒体较早运用Vlog报道新闻的尝试。
为顺应互联网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主流媒体尝试将Vlog这一原本非官方的视频语言融进新闻报道,开始进入新兴传播阶段。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来看,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了9.01亿。这种公众依靠网络接收信息的现象促使主流媒体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方式。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一条Vlog新闻,CGTN博鳌行Vlog系列由英伦记者约翰、主持人杨锐以及邹悦摄制,观众在他们的带领下走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现场,了解主持人一天的工作行程。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Vlog新闻更为人所熟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了《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专题,另外中国日报社、环球网、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均推出了两会Vlog,引发了年轻人对两会的关注。截至2021年4月5日,新浪微博上关于#两会Vlog#话题的阅读次数达到了5.7亿次,讨论次数达12.6万。越来越多的媒体意识到Vlog与新闻结合的报道方式能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后,发布于微博、抖音等社交网站上的时政新闻便纷纷采用了这种宣传报道方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康辉的Vlog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他的第一支Vlog发布后,火速转载于各类社交平台。可以说,相较于纯文本形式的时政新闻,“Vlog+新闻”模式无疑是更具吸睛度的融合报道形式。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交通中断、人际隔离,新媒体在此次疫情的信息传递中大显身手。2020年1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信息,国家广电总局正全力推进网络视听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消息中指出,要组织腾讯视频、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视听网站设置“肺炎防治”的频道或者专区,用来叙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及感人事迹。
自2020年1月24日起,网名为@蜘蛛猴面包的Vlogger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开始发布《武汉封城日记》系列视频,至2020年5月8日,他共发布了20篇疫情之下的武汉视频,记录封城后真实的武汉街头,展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救护行动,除此之外,在2020年4月27日发布的视频中,我们看到解封半个月后的武汉恢复了交通,武汉人民也外出拥抱自然,释放两个多月以来积压在内心的愁绪。从这些视频中公众不但感受到武汉人民在面对疫情突发时的无助与担忧,也能体会到大家在共同抗疫过程中的点滴温暖。同时,基于国外严峻的疫情态势,记者很难前往国外了解留学生的生活,而此时的留学生也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报平安,留学生们纷纷拍起了Vlog,发布在哔哩哔哩及抖音等视听平台。央视新闻也选取了部分留学生的Vlog进行播报,从而使国人真实地看到国外的疫情实况以及其所采取的防疫措施。
这些反映生活的Vlog让每一位Vlogger(视频博客制作者)都有机会成为“新闻记者”,他们在第一时间、以第一视角记录疫情蔓延下的“第一现场”,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自公众的“Vlog+新闻”方式大大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截至2021年4月25日,抖音账号@孝警阿特的粉丝数量已达到1093万,该账号是孝感市公安局孝警阿特工作室的官方抖音号。视频号一共有7个合集,其中《孝城警事》合集有7.2亿播放量,在7个合集中播放量最高。《孝城警事》每个视频时长约5分钟左右,记录的是阿特的出警过程。
但是在新浪微博搜索“民生新闻”,在有机构认证的相关用户中,几乎没有发布Vlog新闻的账号。包括民生节目的破圈代表“1818黄金眼”,截至2021年5月3日,拥有918万粉丝,其微博内容依旧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片段。可见Vlog新闻模式在民生新闻中的应用尚少。
Vlog新闻是一种新型移动端新闻报道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它在叙事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传统新闻比如报纸新闻,其叙事视角一般为第三人称,记者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进行通篇报道。电视新闻的叙事者多为镜头前的记者或演播厅里的主播,叙事时注重立体性与严谨性。而Vlog新闻则使叙事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增加了互动感。
1.内聚焦叙事:满足受众“窥视欲”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叙述视角分为了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类型。其中,内聚焦叙事即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信息。内聚焦叙事的特点易给人亲切感与真实感。
在哔哩哔哩平台搜索关键词“两会Vlog”,截至2021年5月24日,播放量排在全站前七位的都是《张扬两会Vlog》系列视频,其中很多都是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例如播放量居于第四位的《新华社小姐姐的Vlog|全国两会,我们第一次相约初夏》,介绍了新华社采用直播方式报道两会的准备工作。镜头跟随张扬轻快的步伐经过酒店长廊来到了准备室,张扬在镜头前对随身携带的设备进行了逐一介绍,让受众直观地看到他们平时接收到的信息,或观看到的视频,原来是这样被采制和生产出来的,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
20世纪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阐释过拟剧理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的,我们的社会生活就是表演情境,情境被他分为了前台和后台。表演者想让观众看到的形象会在前台展示,后台就是没有观众的场合,它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是一个更加追随内心做事的场合。“Vlog+新闻”将新闻场景后置,来到了少有人知的“后台”。这些高度后台化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其他如中国日报的《小彭两会Vlog》、人民网的《两会夜归人Vlog》等,均采用了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呈现出的生活状态是记者未经事先彩排准备过的,少了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却多了份平易近人的可爱。
2.内聚焦与外聚焦并存型Vlog
外聚焦叙事的叙述者本身不会做过多的自我表达,只是客观地从外部观察人物言行,而观众则是以第三视角来看待被观察对象。外聚焦叙事的Vlog一般采用固定镜头去拍摄叙事者的行为,配上音乐、文字进行生活叙述。
疫情期间的留学生宅家Vlog,大多采用外聚焦叙事的手法,用固定镜头拍摄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人物活动,比如叙事者起床、吃早饭、学习等生活日常,叙事者在画面中的言语表达不多,通常由后期配的背景音乐及字幕简单介绍其活动内容。
2021年两会期间,新华社紧跟#两会Vlog#话题的热度,拍摄了独属于新华社的两会Vlog,由新华社记者张扬作为叙事者录制。在视频中,张扬甜美的长相、温柔的声线、优雅的气质,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哔哩哔哩平台上,新华社的官方账号下,《张扬Vlog》合集中收录了从2020年5月21日至2021年1月30日共40条视频,收获了440.1万的播放量。张扬在两会期间的Vlog大多采用内聚焦叙事与外聚焦叙事并存的拍摄剪辑方式。摄影师用固定镜头摄取记者张扬在会议开始前做准备、会议进行时做记录等外聚焦型画面,必要时再加上由张扬自己手持摄像设备进行录制的场景。同样,前文提到的孝感警察阿特的视频主要由本人手持相机拍摄介绍警情的画面、现场抓捕嫌疑人画面两部分构成,部分情况紧急的场面会选用由执法记录仪拍摄画面。
内聚焦叙事与外聚焦叙事相结合,使得Vlog的叙事性更强,我们既能对叙事者的生活环境有客观认知,又能细腻感受到叙事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感和亲近性都大大增强。
1.“生活流”叙事的直观与力度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电影中有一种去戏剧化的影片,主张直接摄录摄影机前的生活现象,不加过多的修饰,直接呈现出未经精心塑造的人物及内容。这种展现艺术真实的叙事方式就是“生活流”叙事。结合当下Vlog这种视频日志,创作者旨在分享自己的现实生活,观众想要了解的也是主角不加修饰的原生状态,这种互相匹配的供求关系使得自然而又平凡的生活记录受到传者与受者的共同欢迎。因此2017年才开始在国内传播的Vlog,到了2019年其用户规模就已经达到2.49亿人。
@蜘蛛猴面包的第一则《封城日记》中,拍摄者全程未出镜,用最普通的镜头记录普通民众的群像,展现疫情之下的武汉街头、超市与药店,后期配上对画面的解读。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武汉,是一个比以往安静许多的城市。
疫情期间,网络上常流传出极易让人陷入焦虑与恐惧的短短几秒的短视频,面对此种不知所云、断章取义的虚假信息,客观真实记录生活的Vlog用其无可辩驳的原生态镜头,呈现出真实且有流动性的现实场景,有力地破除了谣言。
2.非线性拼贴式的叙事形式
Vlog新闻的长度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视频内容的选取与整合完全由创作者兼叙述者本人完成。例如康辉“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每期视频虽然都在3分钟以内,但内容却涵盖了康辉一整天的工作。2020年新华社记者张扬的《我在两会Vlog》系列视频大受欢迎。受此启发,张扬后来创建了个人B站账号@小羊在鲜花舍,截至2021年4月初,在已发布的16个视频中,有8个视频标题带有“张扬Vlog”的字样,其中6个是两会Vlog,每个视频时长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张扬会在有限的时间中保留自己在记者会上的发言,并配一个简要的会议概括。对于会议Vlog的创作者来说,他们会重点捕捉一天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而前因后果及发展过程则分别拍成小片段,最后将这些有价值的不同片段剪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Vlog。这样,信息含量大、时间跨度长的内容都被浓缩在一个短小精悍的形式当中。在如今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信息速度与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很多观众来说,与其在新闻联播中观看3分钟的会议新闻,不如在3分钟内观看新闻联播的主播从早上参会到中午休息再接着晚间录音的浓缩型Vlog。而且,观众选择观看同一会议不同记者的Vlog,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会议,这就如同拾起散落在各处的拼图,最后组合成一幅完整的认知图画。
Vlog这种将零散部分重拾拼接的叙事形式,为制作者提供了便利。例如疫情期间的宅家生活Vlog,一周当中每天的生活状态或许大体相似,但拍摄者可以选取每天有看点的小碎片剪辑合并,它不用遵循自然时间逻辑规律,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排列拼贴,最后还可在剪辑视频时添加必要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以保证内容的有效传达。这种拼贴式浓缩型的叙述方式对观众很有吸引力,更符合当下人们接收信息的心理需求和观看习惯,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3.回应与互动以增强用户黏性
传统媒体之于受众就是我放送你接受的关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很少能得到真正回应,而“Vlog+新闻”的模式则可以通过及时回应与有效互动来拉近受众与新闻的距离。首先,各大Vlog平台均能在第一时间内收集观众的评论;其次,Vlog采用的第一视角则可以实现与观众的面对面互动。在这方面,孝警阿特对粉丝评论与留言的利用堪称典范。由于阿特Vlog新闻的影响力,许多关注者会在遇到可疑案件时第一时间私信留言阿特的抖音平台,而阿特也会及时甄别这些信息,对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会快速前往现场进行抓捕,并将后续情况再及时制作成Vlog。当公众看到自己提供的信息得到回应并且发挥了作用,参与的满足感会大大提升,这种互动会极大地激发起观众进一步参与的热情,有效地增强了用户黏性。
传统媒体新闻采制与否的主要标准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总和。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它强调要从公众的兴趣与需求出发来把握新闻价值。而由于传统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特性以及反馈相对滞后的特点,到底什么是“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是相对笼统和模糊的,它只能按照“大多数”原则来选择新闻素材,缺少了针对性和灵活性。而“Vlog+新闻”的模式则为制作者的“新闻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观众会利用弹幕、评论区表达观看需求,制作者就可以从中选取最有传播价值、最具观众关注的话题来拍摄制作视频,新闻素材的选取明确而及时,而且由于是创作者自身作为体验者的亲自参与,新闻的说服力与生动性也更强。Up主@邵艾伦Alan的视频《天价机票?艰难的美国留学生疫情回国Vlog!!》上了B站热门,在17分钟的视频中他记录了自己回国的全过程,在Vlog里也解答了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回国机票是否很贵、留学生回国是怎样的流程、安排的隔离酒店环境如何等。Up主在视频的结尾还表示,观众可以将视频推给需要回国的朋友,有任何关于回国行程的问题都可以去私信。这种能有回应与互动的Vlog带给观众的感觉是亲切、实用,观众会乐意去评论、建议,并且去关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是否被Vlogger采纳。这也是“Vlog+新闻”能被更多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期待欲,是粘住观众的法宝。
1.Vlog新闻的叙事声音
①渲染情绪的背景音乐
当下抖音、快手等平台流行的短视频,其背景音乐常与表达的内容、主题不匹配,而Vlog新闻的背景音乐的主要作用则在于渲染情绪、表达主题。纯音乐通常是制作Vlog视频的首选,我们可以从《小姐姐两会初体验》这个系列标题中分析出Vlog音乐的风格走向。“小姐姐”与“两会”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代表着青春靓丽与严肃重大,因此其Vlog的音乐就相对舒缓、平静,不显得跳脱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少视频内容的枯燥感。
Up主@蜘蛛猴面包的《武汉封城日记》第十一期,标题为《送药2》,展现的是叙事者作为志愿者送最后一批药的过程,一整天的时间最后凝聚成了10分47秒的视频,在6分30秒之前,这篇Vlog中只有画面以及画内音,制作者在后期并没有为这段内容配上背景音乐,这6分30秒的内容均是开车、联系市民、送药、询问情况,是安静又纯粹的录像画面。直到制作者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哭诉着父亲去世,制作者拍下了女生痛失亲人的画面,此时视频中响起了李志的《天空之城》,低沉、缓慢的音乐表达出痛失亲人的悲痛,以及在巨大灾难面前个体的无力与遗憾。在音乐渐入渐出间,观众会产生深深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共鸣。
②趣味性的语言表达
观众乐意看Vlog新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Vlog+新闻”模式淡化了传统新闻严肃的叙事调性。
大国外交、两会主题无疑是严肃的,从传统的报道方式来看,此类新闻通常由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一本正经地播报。而在2019年兴起的Vlog新闻中,个性化、趣味化的报道方式的出现,使新闻具有了符合平台特性和受众特点的“网感”。康辉在“大国外交最前线”中,用风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带着我们领略大国外交的风范,严肃与趣味巧妙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闻叙事风格。孝警阿特会使用网络梗和新兴词汇,幽默诙谐地讲述公安故事,向群众传授实用知识。例如他因为抓捕的嫌疑人是其抖音粉丝,所以打趣地将抓捕行动说成是“开粉丝见面会”。出警路上会提醒观众“前方高能”“看完记得洗眼睛”等,使用网络用语会拉近他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民警服务民众的工作性质。Vlog新闻趣味性的叙事话语能够调动起观众观看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与认同度。
2.Vlog新闻的叙事画面
①更为丰富的信息传达
报纸新闻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文字,难以避免主观情感的参与,而Vlog新闻以叙事为主,内容没有过多的刻意安排或策划,而且这种叙事有画面的辅助,是视听结合的立体呈现,因此它给受众带来的信息更加丰富,真实感也更强烈,观众比较容易产生沉浸感。
以两会的开幕报道为例,Vlog新闻的特性使它可以带观众领略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开幕式视角。传统的新闻消息,读者只能依靠文字的描述努力在大脑中还原现场。而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的《小彭2020两会Vlog》,则做到了声画同步,并且画面中提供的信息量也更多,一方面,观众的视线可以在不同的主体间变换,对现场的了解也更为客观全面。另一方面,除了主要的报道对象外,Vlog中还包括现场的信息环境和其他次要人物的存在,他们都是观众全面了解开幕式实况的辅助性信息。例如在说到“报道两会的记者从几千名减至几百名”时,出现的是记者们戴着口罩井然有序排队等候的画面。它能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因受疫情影响参会记者数量减少、会议防护措施布置到位的真实情况。同时,细心的观众在这个视频中还能发现每位记者座椅上放着的消毒酒精棉片,这就从细节上让大家感受到会议安排之严谨,这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暗示,它在潜移默化地提醒观众当前的疫情防控不容松懈。
当然,从画面质量上来说,无论Vlog新闻的制作者用怎样的自拍神器,都无法拍出像电视新闻中那样端庄大气的画面,然而当观众选择来看Vlog新闻时自然有心理准备,他们想看的或许就是Vlogger们拍摄的这种笨拙却更具生活气息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中,必然包含了电视画面所不具备的独属于拍摄者个人的个性化信息。
②个性化的内容及制作
首先Vlog新闻的字幕不常用端正的字体,而是选取或斜或圆的趣味字幕,把新闻制作得生动活泼。画面的内容也更加个性化,同是参与两会,两个不同的叙事者其Vlog的内容构成也大不相同,有的注重自身参会前的准备和参会后的感受,有的则将重点放在自己与会时的画面,这些多样的个性化内容能让观众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会议安排和记者的工作日常。例如新华社记者张扬的Vlog就重点展示会议内容,着重将重要新闻留下,其余部分会利用倍速的方式简要带过。短短几分钟的内容可以有效地聚集起观众的注意力,接收新闻要素,并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接收新闻信息。
其次,在后期制作上,字体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多样。例如B站账号光明日报发布的2021年《【两会近距离】人民大会堂采访记》中,除了画面底部的同期声字幕,画面上还时不时地出现粉红色跳动的提示字体,给单调的视频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再次,与传统媒体报道不同的是,两会Vlog中还会关注除叙述者之外的其他人物,例如抢镜的摄像师、记者的工作伙伴等,对此,有许多两会系列的Vlog会在最后都整合出一个工作花絮集合,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到传统新闻中不会出现的“后台”内容。
最后,Vlog新闻在后期制作时还会经常配上应景的表情、画面提示等,这都会让整体的风格更加具有亲和力,调动起观众观看的兴趣。
虽然目前Vlog新闻已呈现出与传统新闻不同的叙事优势,但其发展毕竟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叙事上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将Vlog这一新媒介形式与新闻更好地融合,使其在更深和更广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并推广,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移动短视频与新闻的创新结合,有效推进了新闻在受众间的传播,但目前来看,Vlog新闻的创作主体大多是媒体工作者,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新闻理念,但其Vlog的拍摄手法及剪辑制作稍显业余。康辉Vlog也仅是手持手机录像,录制的画面内容单一粗糙,后来还是在听取了观众的建议之后才使用了自拍杆。而非记者出身的Vlogger们知道如何选取拍摄设备、如何取景与转场,如何通过后期剪辑使画面生动有趣,但其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却远远逊色于专业出身的新闻记者。比如留学生Vlog,长时间的海外生活降低了他们的国语水平,@邵艾伦Alan的视频里大量的中英文穿插,用词也缺乏严谨性,出现的错误或者没有说清的问题只能靠后期制作上予以补救。从目前Vlog新闻的整体水平来看,叙事者还未在新闻报道水准与视频制作能力上达到最佳的匹配。媒体工作者对报道新闻有着专业认知,能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和选择恰当的报道切入点,而草根叙事在报道水准上有所欠缺,只能将重点放在提高画面拍摄质量、丰富后期剪辑制作上。可以说,目前高质量的专业叙事与草根叙事在Vlog新闻这一特殊的话语场域尚存在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应该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新闻,其主要功能都是监测环境,具有新闻内容上的严肃性以及报道手法上的客观性。而Vlog本身的媒介特性使其主要用于记录生活片段,极易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用Vlog的形式报道新闻,容易产生叙事焦点模糊的问题。
在众多同主题的Vlog中,观众的选择意向主要取决于叙事者的人格魅力,这也是观众口中所谓的“收视密码”,也就是说观众对Vlog新闻的关注点经常不在新闻内容而是视频博主本人。B站账号@小羊在鲜花舍于2021年3月1日发布了《张扬两会Vlog:“开箱”喽!看看我都带了什么上两会》,在全站排行榜最高达到第59名,这期视频虽说是两会Vlog,但却将重点放在了记者张扬行李箱中的物品上,这则开箱视频的观看量达到了90.5万人次,而同时期的《张扬两会Vlog:跟我去人民大会堂报道人大开幕会》却只有21.9万的播放量,从视频下的评论我们也不难看到,粉丝的兴趣点更多地放在了张扬的外貌及言谈举止上,虽说大家是借着“持续关注两会,聚焦国家大事”的名义催更,但在Vlog新闻面前,观众自觉地消减了对时政新闻严肃性的关注,却对其中的娱乐内容充满期待。因此,为了迎合观众的这种心理,不少两会的Vlog展现的都是幕后花絮,而具体的两会时政内容却涉及较少。这种新闻焦点被模糊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新闻的泛娱乐化,导致与民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时政内容被忽视,新闻的环境监测功能被抛弃。
同样,在2019年的大阅兵Vlog中,大多数热门的阅兵Vlog都呈现出无重点式记录的特点,这种记录虽多以记者为主角,但都是大致带观众看一遍阅兵流程,镜头扫过阅兵后台就结束,鲜有对阅兵中的人物故事及国庆阅兵意义的挖掘。与此相类似,在2020年俄罗斯红场阅兵前,微博中出现一个叫#解放军仪仗队红场阅兵Vlog#的热门话题,但1分35秒的视频里只简要记录了中国军人训练时的准备工作,开头虽然聚焦了两位队员,但呈现的都只是训练生活,也没有深挖其中有闪光点的故事。这些无重点、焦点模糊的新闻叙事淡化了新闻“内容为王”的要求,使得生产出的内容缺乏特点。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Vlog+新闻”模式刚出现不久,但它却以其鲜明的特征给新闻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有效激发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新闻的兴趣,拓宽了新闻的传播对象与传播范围。但同时其在叙事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发挥“Vlog+新闻”模式的传播优势,使其在严肃与趣味中取得平衡,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注释】
[1]藏新恒,刘巍,胡绪颖.浅析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9(09).
[2]刘芸汐.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方式转型——以央视新闻主播Vlog为例[J].视听,2020(11).
[3]周煜媛.《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解读行业现状及趋势[J].中国广播影视,2020(21).
[4]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广电总局全力推进网络视听疫情防控宣传工作[EB/OL].http://www.nrta.gov.cn/art/2020/1/27/art_3685_49727.html,2020-01-27.
[5]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02).
[6]刘芸汐.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方式转型——以央视新闻主播Vlog为例[J].视听,2020(11).
[7]陈瑶.叙事学视阈下的Vlog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1).
[8]郭枫楠.当代日本电影的“生活流”艺术[J].电影文学,2020(24).
[9]艾媒报告.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行为使用行为监测报告[R].艾媒报告中心,https://www.iimedia.cn/c400/64757.html,2019-06-11.
[10]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97.
[11]许思远,吴青.媒体融合图景下主流媒体“vlog+新闻”应用的研究——基于2019年热门阅兵vlog的分析[J].视听,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