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中外:坚持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三维坐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体会

2021-09-03 07:40金梦玉
中国记者 2021年7期
关键词:话语概念世界

□ 金梦玉

内容提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是我国长期追求的国家整体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操作规范。“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建构了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三维坐标和大时空象限,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

随着中国在世界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是我国长期追求的国家整体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讲话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基本遵循,也赋予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者重要使命。

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范畴、新话语、新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三新”问题。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的情况,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再次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有着深远意义。“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新概念、新范畴的提出也是如此。之所以要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因为旧的概念、范畴和表述不足以解释当代中国的成就和发展,难以回应西方对中国话语、中国声音的挑战,难以满足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经验的需求渴望,难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目标。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传播语境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操作规程。

“新概念”的生产和输出是“中国声音”表达的有效方式。概念维度上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一般沿着“概念争夺”与“概念再造”两个维度展开。观点输出离不开对一系列生产实践的“新概念”。近年来,“中国梦”“世界梦”“亚投行”“一带一路”“和平发展”“中国故事”“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新型中美关系”等实践形式以概念形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为国际政治场域注入新的话语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话语的核心概念体系。

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诸多有广泛世界影响力的行动新概念。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中国赢得了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妇女能顶半边天”,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女性平权运动的名言,被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多个场合引用。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改变了过去凡事先以意识形态考量、凡事先问问教条的思维习惯。1986年1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摘登了这句话,“白猫黑猫”论随之扩大到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

“新范畴”强调对新的框架体系的发明与再造,使得公众按照既定的释义系统赋予事物特定的意义,以此达到劝服或对话的修辞目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往往依赖并受制于一定的认知框架、规范意义的生成。正义与邪恶、西方与东方、城市和乡村、物质与精神等二元对立的认知铺设了人们理解世界的一套意义范畴,同时也铺设了一种意义生成的认知框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落差”,主要体现在政治民主、人权状况、民族宗教、官僚腐败等“敏感议题”上牢固的认知偏见;如固守“民主-专制”的对立认知框架,认为西方民主等同于全部人类社会的民主而批评中国的民主政治。

“新表述”,建立在新概念、新范畴的思想体系和内容创新上,呼唤的是语言系统的形式创新。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文本载体。以何种方式对话语内容进行有效的编码、组织和结构,涉及文本表征层面的形式创新问题。“白猫黑猫论”,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征用中国话语隐喻系统、打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二元对立认知框架的新表述,取得了对外传播良好的效果。如“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美两国关系框架的定义,是在和平框架下的新表述。

二、总体论文明观理论创新的三维坐标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这从顶层思维帮助我们建构了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三维坐标和大时空象限。

(一)立足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哈佛教授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有700多位学生选修,课堂放在哈佛最大的礼堂桑德斯剧院。学生喜欢这门课,正是要在东方智慧里寻找人生和未来的参照系。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成型、渐具规模,并形成人类“轴心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关于自然、世界和社会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对于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和中国,是最好的精神财富,可以绵延不断哺育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呈现出总体论特点。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包括: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整体思维和中和之境等,早就融入中国人的底层逻辑,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其中,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华文化总体论文明观的核心。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人、我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整体功能。“辩证思维”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的,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宇宙间往复变化的法则,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中华文化的总体论文明观、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支配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植根于中华民族隐性的思维模式。这种中国宇宙观的智慧,应当成为世界人类的共同智慧。

□ 图为中老铁路班纳汉湄公河特大桥(2020年7月24日摄),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潘龙柱/摄)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观。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当建立起大一统盛世,只是一个起点,却并不认为是创造,而是复兴,是“重回”中国文明曾有的巅峰;或是古代圣贤制的人文昌盛时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成为高于传统王朝国家的文明观念和中华历史信仰。

面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冲撞,需要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周代的《周易》《尚书》已经奠定道德文明的传播内容;中国古代完整的朝贡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以割据世界的秩序霸权和话语霸权为特征的殖民体制;立足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寻找“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与世界相沟通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从而与世界沟通对话。

(二)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1946年,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今天,中国共产党以新的实践“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都是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努力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生动诠释,形成了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关键是“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对比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制度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共和国70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科技奇迹;2020年中国全面脱贫以及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胜利,是中国方案、中国精神对外传播的学术原材料。

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要着力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的背后,是中国人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中国视角向世界展现改革开放新气象,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塑造和传播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世界。

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要实现学术转向。当前,一方面,不少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共学”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显学”,每年都有大量论著面世,试图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另一方面,在与国外学术对话中,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有时候对话中无“我”,研究未脱西方学术话语窠臼,拿来西方学术理论或工具研究我们的问题,就以为是融通中外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因此,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来说,更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价值,是国际传播学术研究范式转向的需要。

(三)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才能获得沟通中外的高维度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秩序的新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大同思想在现时代的回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观念,试图超越邦、国的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突破了国家体制与制度差异,建立在人类文明总体框架下,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其意涵深邃。中国的发展是整个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在不同政治体系、国家体系、文明话语的冲撞中,中国建构了一套和西方不同的体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高度,超越中西方文明维度,可以获得更高维度的与西方和世界沟通的视野和道义高地。

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就是对强权的摒弃。我们不会强迫外国接受我们的方案,而是提供一个经验参考。因此,当美国试图再次启用冷战思维指责甚至孤立中国时,有不少国家挺身而出,驳斥美国的行为。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以自己在埃塞俄比亚的经历为例,称赞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搞建设,不求回报,这是一种软实力。他表示,中国“不会带着投机目的来掠夺资源,讲究先打好基础,着眼于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

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就是要展现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一个国家做出的世界贡献与其担负的特殊责任,是其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来源。面对诸如全球贫困、环境危机和恐怖威胁等全球问题,世界各族人民深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与休戚与共。早几年,中国在抗击埃博拉病毒、也门撤侨行动和尼泊尔强震救援等各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国际特殊责任和国际利他主义。2020年以来,全球深陷新冠病毒的泥沼,中国再次展示出了大国风范,在控制好本国疫情后,迅速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提供口罩、疫苗等物资、派出医疗救援队等。习近平指出,要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向全世界诠释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倡议,是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强大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来源。

立足以上三维坐标——汲取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营养、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作出学术理论创新和贡献的基本路径。

三、如何达到融通中外,提供国际传播学理支撑

(一)文本形式上编织对外话语的学术中国故事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提供了一种战略性的、纲领性的、指导性的话语理念与行动方案。中国话语最主要的文本理念创新,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学术中国故事,就是要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逻辑地植入特定的学术本文结构中。

(二)底层逻辑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软标签”。软标签就是“硬通货”,新概念和新范畴要在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上打造中国特色的“软标签”;在根本原则性问题上要争夺话语权和定义权,获得沟通中外的话语表达。李子柒和近期受到全球关注的云南大象都是在意想不到的选题上获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学术的新表述也需要“润物细无声”,实现“软传播”。

(三)教学科研上做好“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新闻与国际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需要从单向度学习外国转向研究本国、接受外来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实现三个向度的跨文化融通转变;在教学科研中融入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做好“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话语权力分析要跳出西方设定的框架,形成中国国际传播学科的话语范式。在具体表达上,用他者国家的民众“听得懂、说得清、能沟通”的话语,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将国内和国际、对内和对外、中国和世界,在思维上对接,在学术想象和逻辑关联层面联系性考虑;只有从总体论文明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比较和研究,才能获得比西方话语更为深刻的比较资源优势和文明位势。

猜你喜欢
话语概念世界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幾樣概念店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