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外宣主力军作用 担当展形象使命任务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重要讲话精神

2021-09-03 07:40何平
中国记者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华社世界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向伟大复兴。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摆在党的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职责使命。

新华社是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今年是建社九十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华社工作,对新华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成为新时代全体新华人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新华社工作重要指示,通过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和外交工作大局服务。

一、应对变局——牢牢抓住历史机遇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关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世界格局风起云涌,时代大潮汹涌澎湃。加强新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历史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从历史方位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激荡人心。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同时,国际社会更加瞩目中国,国际舆论更加聚焦中国。中国奇迹,举世惊叹;中国担当,世界点赞;中国走向,全球关注。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于极不寻常的年份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经过抗疫斗争的磨砺和洗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极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突出,中华民族以空前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人们更加认识到,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心和充足底气。

(二)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旧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无法解决新的问题,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事实证明,历史没有终结,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并正在书写新的历史。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更加丰富的资源。

(三)从舆论态势看,国际传媒格局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相伴,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的呼声高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全球传媒生态,全球网民已超过46亿,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传播方兴未艾,智能化、虚拟化、泛在化趋势更加明显。信息革命持续推进,媒体业态深刻变化,舆论生态深度演变,突破了旧有的传播格局,降低了国际传播的门槛,为新兴国家媒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路径、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历史正在为我们开启机遇之窗,我们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掌握中国问题的国际舆论主动权。这是时代对新华社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二、把握大局——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讲大局,这就是最大的大局;讲大势,这就是最大的大势。大时代需要大担当,我们面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

今天,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以新华社为例,2020年海外英文媒体引用新华社涉华报道46.8万条次。但总的看,“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不相匹配,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国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

(一)推动“自信”为“他信”。对外宣传首先要有自信,“自信”是“他信”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中国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加强对外传播,就是要把这种自信的理由、自信的依据、自信的底气是什么,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同时要把“自信”扩展为“他信”,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反映中国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讲清楚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挑战、是贡献不是威胁,使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更加理性地读懂中国。

(二)统筹“陈情”与“说理”。讲好中国故事,既要“陈情”,也要“说理”。要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展示好中国奇迹,讲清楚奇迹背后的道理、逻辑,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

——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亿万人民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进“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奔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的光辉历程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要向世界讲清楚“百年大党致力于千秋伟业”,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七一”前夕,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推出《人民标尺——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专题报告,跳出西方政治话语,以人民为标尺来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超过2000万次,成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过去一年多来应对“三重冲击”取得的“三个率先”重大战略成果,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才能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向世界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特别要宣传好、阐释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展示其实践伟力,做总书记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热情传播者。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密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探索到深化,一路走来,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密码”。我们要向世界讲清楚,这一先进的社会制度不仅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弥合“形象”与“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持本质论,展现真实的中国。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巨变,演绎着人类历史上气象万千的生动故事,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流和发展进步的本质。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以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影响人,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真实的中国”形象压倒被恶意抹黑的歪曲印象。

——把握多维度,展现立体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也是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宣介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理念,彰显“文明大国”的底色;从现实发展的角度,以事实和数据展示中国成就、解码中国奇迹,彰显“东方大国”的本色;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角度,向国际社会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亮色;从道路选择的角度,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向国际社会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彰显“社会主义大国”的特色。

——体现整体性,展现全面的中国。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既要讲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要讲中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既要讲我国经济建设的辉煌业绩,也要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的重要进展;既要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成果,也要讲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带给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有宏大叙事,也要聚焦个体命运;既要让人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要使人了解丰富多彩的文明大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消除“现实中国”与“镜像中国”之间的反差。

三、开创新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华社有着显著优势。一是历史积淀的传统优势。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我们的外宣事业从那时起步。延安时期,新华社于1941年创办了日语广播,1944年创办了英语文字广播,1946年创办了英语口语广播,成为党的外宣事业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外宣事业迎来了大发展,伴随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全球布局的比较优势。新华社在全球有200多个分支机构,其中在14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81个驻外分社,由7个区域总分社统筹管理,形成了遍布世界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网络。三是全媒传播的渠道优势。新华社以15个语种向全球约8000家新闻机构用户提供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等新闻产品,日均发稿8000余条。办有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一台一网一端”等对外传播终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总粉丝量超过2.2亿。四是人才队伍的专业优势。新华社是中国外宣的人才重镇,全社共有外文人才近3000人、涵盖41个语种,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外宣工作中脱颖而出。五是对外交往的平台优势。新华社办有一系列国际高端交流平台,既包括“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知名智库交流机制,也包括世界媒体峰会、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等主流媒体交流机制,与海外媒体、智库以及国际组织保持着常态化的合作交流。六是国际公认的影响优势。新华社的影响力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2019年,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这是30多年来国际奥委会唯一新承认也是第一家非欧美地区的国际通讯社。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征程,新华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统筹规划、搭好四梁八柱,做到国内国际整体运行、对内对外一体谋划,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发展的优势,加快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

(一)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根本,让“中国理念”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其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价值、精神等的系统化表达。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进而更加有力地传播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表达中国主张。

新华社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作为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精心打造“聚焦核心”“第一报道”“习近平时间”“习近平的故事”等对外报道品牌栏目,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外宣视频《战贫之路》全景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单集全网浏览量6.8亿,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浏览量超过3000万。2020年,海外英文媒体引用新华社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报道超过3万条次。

我们要把做好核心报道作为对外宣传的第一要务,整合全社资源,集中精兵强将,打造全社统一的核心对外报道品牌,构建关键词阐释、多语种译介、跨文化传播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充分展示好总书记大党大国和世界级领袖形象,深入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二)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关键,让“中国声音”产生世界回响。要想做到“有理说得清、传得开”,就应当找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关切点、利益契合点、认知疑惑点,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通相融,使中国的发展理念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呼相应。

——聚焦共同“关切点”,让“中国智慧”解答“时代之问”。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紧要关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站在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时代高度,贡献了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我们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主张,使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成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核心内涵。

——找准利益“契合点”,让“中国机遇”为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既是自身的进步,也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器”“动力源”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道路,极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要向世界表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展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回应认知“疑惑点”,让“中国价值”占据文明高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文明碰撞交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针对海外对中国认知存在的一些错位和疑虑,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向世界阐释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智慧,把中国特色与人类共同话题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与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让中国话语成为世界议题,让中国观点产生世界影响。

(三)以创新对外传播方式为重点,让“中国故事”为海外受众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创新对外宣传,应当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传播、分众化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在对外话语表达上,实现“三个转化”。一是“化大为小”。从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出发,精心选择小切口、小角度,以小故事诠释大主题,以小细节反映大时代。二是“化硬为柔”。变硬性说教为柔性沟通,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新华社继去年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爆款”短视频《病毒往事》后,今年5月又推出动画《疫苗大战病毒》,主打年轻网民熟悉的“街霸”网络游戏风格,设置游戏闯关等情节,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引导网民了解中国的抗疫贡献。三是“化远为近”。针对海外与中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坚持寻找最大公约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在对外传播渠道上,做到“三个拓展”。一是媒体用户从中文媒体向海外主流媒体拓展,影响人群从当地华人华侨向当地主流社会拓展,更大范围覆盖海外受众。二是供稿对象从平面向立体拓展,从“图文并茂”向“三位一体”,从纸质媒体向电子媒体拓展。三是终端覆盖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适应媒体格局新变化,努力提高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端等新媒体的能力。去年底,新华社统筹全社外宣力量,组建国际传播融合平台,推动全社外宣资源聚合、业务流程整合、报道形式融合,重点栏目“全球连线”(GLOBALink)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新华社提出“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号召。从那时起,建设一个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成为几代新华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

九十载初心如磐,新华社使命在肩。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华社国际传播事业迎来新的历史跨越,新华人从未如此接近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聚焦职责使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

猜你喜欢
新华社世界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