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华
(作者系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所在的街道会变成疫情高风险地区,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居家隔离长达近一月。从广州此次发现确诊病例到两个街道升级为高风险地区,再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直至完全解封,我作为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经历了从疫情突然发生的新闻“遭遇战”演变为既要遵守隔离要求又要坚持报道的“持久战”全过程。
借助专业相机、口袋相机、智能手机等各种装备,我抓住一切机会进行采访拍摄。图片作品多次被《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登,被新华社微博转载后多次登上热搜,获得大量电视台、平面媒体和社交平台转载。虽然居家不出20多天,但劳动量一点不比日常工作轻松,体重也下降六斤。但收获了难得的疫情核心区体验,一系列沉甸甸的抗疫报道成果,以及在突发公共事件挑战面前的媒体报道转型的探索体会。
5月24日一早,在新华社广东分社采编例会上,同事们还在纷纷讨论着22日刚公布的荔湾区龙津街道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真是退休老广州人的典型生活轨迹,到处喝早茶。”有一位家住荔湾老城区的同事说。“那需要做核酸检测吗?”“估计不用,没去过你们家那里。”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着各自的见解,毫无去年全国疫情期间紧张的氛围。这是因为,广州市有颇为充沛的医疗资源,去年全国抗击疫情期间包括广州在内的快速动员组织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提升,再加上钟南山院士坐镇广州,这些都让广州人民觉得有底气可以快速战胜这不期而遇的疫情。
然而26日8时许,广州荔湾区发布通报,5月25日18时至26日6时,广州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三人同住)1例。他们就住在白鹤洞街道鹤园小区,跟我家所在的广钢新城只隔着一条主干道鹤洞路,其中一人还在附近的美容院上班。当天下午,我就按照分社工作安排马上投入到疫情采访报道中。
26日晚上8时左右,我到达了这次疫情报道的第一站,荔湾体育馆。这里是一个集中检测点,附近群众在外面街道有序排队,队伍像曲别针一样来回折返了好几次。馆内的荔湾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有核对信息的,有准备病毒采样管的,还有负责核酸检测采样的。分工明确、效率很高、秩序井然。第二天我发出了在此次广州抗疫报道中的第一组照片《广州市荔湾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单张最高采用达49家次,编辑部同时编发了英文。
没有想到的是,我的报道战场很快就转移到了自家小区,而且持续了将近一个月。27日上午,我所在的小区开始第一次核酸检测,在小区内部进行。来自荔湾区骨伤科医院的医务人员穿上全身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两层手套,用胶带把手套接口处粘牢在衣袖上。当天最高气温为34摄氏度,这种气温下身处室外,夏衣装扮一会儿也汗流浃背,全副武装的他们可想而知。检测的医务人员约两小时换一班,看到他们的辛苦奉献,我拿起相机,记录下他们反复消毒、面露勒痕、内衬湿透的场景。临近傍晚,广钢新城街道上搭起了临时检测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医务人员前来支援,流水线作业直至深夜。附近健身房提供场地让医务人员入内休息,小区业主看到高温下的医务人员辛苦疲惫,自发捐赠瓶装水、饮料等补给物资。统一购买后送到医务人员手里。我当晚发出的题为《广州防疫一线的“守护天使”》的中英文稿件,被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单张最高采用82家次。5月28日,后方同事用我的照片编辑后发了新华每日电讯抖音号“广州疫情屡现温情一幕”,展现出困难艰险时刻的人性光辉。
经过一天的短暂平静后,5月29日一早又迎来了新的防控升级措施。相关部门发布通告,广州实行分级分类防控应对新冠疫情。荔湾区部分区域的所有人员以居家为主,停止非日常生活必需的一切活动,除每户每天限1人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其他人员不得外出。
新华社广东分社从疫情一开始就成立了报道小组,在联络群里不断有讲好抗疫当中的人物故事的提示。在防控升级后的采访中,我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医务人员、警察,以及那些在危急时刻站出来的志愿者,他们传递出的正能量被定格成一幅幅照片,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我和我身边的人。
平时,我不管上班开会还是回家,都会把相机背在身上,为的是随时有任务或者突发情况可以拍摄。这个职业习惯在这次起了作用。唯一遗憾的是无人机放在了单位,不然可以有更多的视角。
防控升级消息发出后第一时间,我拿起相机就跑到楼下。小区三个出口已经封锁了两个,只剩下北门可供出入。除非紧急情况,都不可出门。社区工作人员在门口做着解释工作。我只好围着小区环绕一周,镜头对准门外,记录了封控情况。我第一时间拍摄的物业人员拉起警戒线的作品经新华社微博发布后,转发过万,评论近万,获近20万点赞。30日,我带着相机在广钢新城街拍,超市里排队结账的队伍、购买烧味的阿姨、挑选绿菜的居民,看起来跟平时差别不大。但门店贴着的“疫情原因不设堂食”提示、街口封闭的围栏、执勤的警察,都在提示着这里不同以往的情况。两天连续发出稿件《广州实行分级分类防控应对新冠疫情》《探访广州重点管控区域: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充足》,英文稿件《CHINAGUANGDONG-GUANGZHOU-DAILY NECESSITIES-SUPPLY》被一些境外主流媒体采用。
然而仅过了一天,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形势骤然严峻。相关部门31日发布通告,从即日起,对白鹤洞街、中南街全域实施封闭式管理。实施期间,整个区域实施封锁措施,关闭区域内所有公共场所,禁止人员进出。严格健康管理措施,必须做到足不出户,日常必需物品由属地街道配送。我家所在的小区在白鹤洞街的范围之内,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居家隔离人员。但居家不代表休息。当天同事和我视频连线,介绍了封闭区的生活和物资保障情况。《防控再升级!居家隔离咋生活?》在新华社客户端上浏览量约115万。
物业当天通知,小区为了给业主配送物资到户,需要招募志愿者服务队,网购物品由物业人员统一送到楼栋门口后,由业主志愿者采取无接触方式配送至各住户门口。业主积极响应,志愿服务队当天就投入了物资投递到户的工作。
广州市相关部门6月3日发布通告,对荔湾区芳村片区执行封闭或封控管理。通告称,相关封闭管理区域、封控管理区域实施交通管控,人员活动实行严格管理,进行多轮核酸检测。这样一来,荔湾区珠江以西的整个芳村片区全部与其他市区隔离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因为防疫规定的限制,不能到其他地区活动,我只好借着一切可以正常出门的机会拍摄。每次核酸检测,不论是上门在楼道里,还是在小区外,白天或者晚上,我都随时带着相机。渐渐地,物管和业主们都知道了有个邻居是新华社记者,一直滚动报道疫情见闻。
智能手机普及带来信息获取习惯的改变,“两微一端”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主要传播渠道。广州疫情报道以来,周围的邻居在微信群转发的也大都是从各类新闻客户端、微博热搜看到的相关报道。
□ 广州防疫一线的“守护天使”,2021 年5 月27 日,在广州荔湾区广钢新城核酸临时采集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 广州实行分级分类防控应对新冠疫情,2021年5月29日,在广州荔湾区白鹤洞街广钢新城一小区,居民把订购的纯净水运回。(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疫情报道伊始,分社就特别重视融媒体发稿,每天的发布会都以新华社微博、直播、新华社视频等形式及时推送。身处疫情中心的我努力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报道疫情见闻。5月31日,也就是完全封闭的第一天,我拍摄了隔离中的小区内部环境,播发了新华社微博“记者亲历广州居家隔离生活”,受到很多网友的好评。6月1日,六一儿童节。晚上8时,不少业主和小朋友们自发站在各家阳台,点亮手机灯光,伴随音乐唱“听我说谢谢你”感谢物业员工辛勤工作,“我和我的祖国”鼓舞人心,“广州加油”不绝于耳。手机微光和嘹亮歌声让大家的心离得更近。我用手机记录下这个充满歌声的夜晚,和同事发了电讯抖音。6月4日,街道上防疫志愿者的广东话宣传大喇叭,拿到素材后再一次发了电讯抖音“硬核防疫广东话等级考试来啦”。6月6日,第三轮核酸检测,这次是医务人员上门检测。先是社区防疫志愿者通知大家准备好登记信息二维码,然后全套防护服武装的医务人员在楼道给各家检测。我用相机记录了这个特殊的场景,随后在医务人员工作完后,还拍下了他们湿透的衣服、由于汗水浸泡而起皱的双手……
6月8日,第四轮核酸检测,这是第一次在小区外进行,也是很多居民一周多来第一次下楼。虽然小区一直没有确诊病例,但身处疫情核心地区,为了避免过多接触,邻里间还是尽量保持了排队间距、控制孩子之间不要过多接触。我带着长镜头下了楼,在排队的间隙拍摄。夕阳西下,金黄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温馨的色调让人感到,曙光就在眼前。报道不断,收获的感动也不断。“医务人员原来这样辛苦,为他们点赞”“向物业员工和志愿者们致敬”“新华社记者辛苦了,祝好”……报道后面的评论让我感受到了人们对记者工作的认可,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记者这一职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得益于社交网络,从疫情一开始,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各种业主微信群里的诉求,搜集筛选后提炼出共同问题。封闭隔离伊始,由于市场化电商平台离场,仅剩下政府部门协调的个别供应商给封闭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然而,高温天气、经验不足、配送终端人力不足,种种原因导致了收到的肉类蔬菜品质良莠不齐,引发了舆情。另外,通过邻居反映,我又了解到孕妇这一特殊群体的诉求,附近小区总计几百人,隔离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针对性的详细措施。高风险区孕妇可以出去生产,但家人无法陪同。很多孕妇由于隔离异常焦虑。如何更人性化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和能力。我结合自身的隔离经历,搜集核实相关信息,形成文字素材,汇报给单位疫情报道小组。后来,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物资配送、孕妇产检等问题都出台了对应措施,得到了妥善解决。
□ 广州市荔湾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2021 年5 月27 日,在广州荔湾区中海锦佳华庭小区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核对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信息。(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 探访广州重点管控区域: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充足,2021 年5 月30 日,市民在广钢新城一家社区超市排队结账。(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6月10日晚大雨过后,第5次核酸检测时,一位物管过来跟我说,你是那个新华社记者吧,咱俩第一天做核酸的时候见过,看你每次核酸检测时拿个相机拍照,给你拿套防护服,这样更安全一些。我受宠若惊、连声道谢。
6月12日,穿上“获赠”的防护服,我用口袋相机拍摄了一个行进式的Vlog。广州的夏天,穿上防护服真是感觉像闷在温室大棚里一样,我都能感受到汗珠在顺着手臂流淌。总共约一个小时的穿着时间,脱下后,上衣和短裤都完全湿透了,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工作的医务和防疫人员可想而知,更加感受到一线防疫人员的付出和奉献。6月13日我发出了《广州打响白鹤洞街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视频、图片融媒体稿件,单张最高采用达91家次,新华社、新华网客户端浏览量均超过了百万。
6月17日,广州市宣布调整荔湾区芳村片区封闭、封控管理区的分级分类防控措施。芳村片区现有人员不离开本片区,外来人员不进入。社区居民凭证出入,严格落实测温、查证、扫码等防控措施。严格公共场所管控。加强交通管控。管理措施执行7日后,经评估再适时调整。
虽然不能离开管控区,但终于可以走出小区,在蓝天白云下享受久违的阳光和舒畅。经过这20多天的疫情生活,经历了人生最长的居家隔离,一切正在慢慢恢复到生活本来的模样。
6月24日,广州市宣布荔湾区芳村片区(鹤园小区除外)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从即日起恢复对外人员和交通通行。人们用欢呼呐喊和悬挂国旗的方式来庆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硬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