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岳霞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悄然到来,以智慧城市构建、智慧图书馆建设等为研究对象的智慧化服务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现如今,大数据、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不断进行融合,图书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智慧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作为为公民提供阅读的主要公共场所,对于国家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建设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以及如何建设来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建设 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57
一、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组成
(一)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智慧图书馆一词并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结论,从智能角度来说,智慧图书馆是将现阶段的高科技智能技术与图书馆的相关管理结合,打造一个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从数字化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实现远程预约图书馆座位,远程查找资料等数字化操作来打破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各种智慧化产品的结合体,能给读者用户带来各种便利。综合以上各种学术界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智慧图书馆其实是依赖现代化背景下时代的产物,也是能够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的有机结合体。
(二)智慧图书馆的组成
智慧图书馆主要由人、资源和空间三部分构成,以先进技术为建设依托,以服务能力为构建基础。在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初期设想构造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与人们的需求紧密联合,同时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读者的真实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将高新技术与读者用户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做才能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无论任何时候,用户皆可通过各种智慧途径对图书馆的资料或者书籍进行利用,得到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
二、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造中,每个独立个体的图书馆之间都是由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互相联系的。在高新智能技术的依托下,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图书管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跨越时间和地點的限制,实现互通互联,随时随地沟通想法和交换信息,实际解决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沟通交流,满足了不同要素之间的需求。
(二)全面感知性和立体互联性
全面感知性其实通俗来说就是信息的全面覆盖性,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基本都是零碎不成整体的,全面感知就是要将这些碎片化的不同信息和相关文献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将信息,用户和管理员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而在这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注意全面感知技术的特点,立体互相性其实就是互联的全面覆盖性,其中不仅包括图书馆内部的空间联系,比如说图书馆每一层楼和每个阅读室,每台计算机之间全部进行联通,还应该包括每个图书馆之间,主体与客户体之间的联系,打造一个全面立体互通的联系网。
(三)高效、节能、便利
对于智慧图书馆来说,其最突出的特点一定是高效、节能、便利。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全球都在倡导绿色节能发展,这就对智慧图书馆提出了从复杂走向简单的要求。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智慧图书馆可以做到结合低碳节能实现绿色发展,这也给不同的读者用户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三、智慧图书馆的功能
(一)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智慧管理
第一,对人员的智慧管理。智慧图书馆构建设计要求每一位读者用户需要办理一张存储身份信息的智能卡片,该卡片将集合借还书、预约、门禁等各个功能于一体。当携带智能卡片的用户进入时,接收器会自动接收智能卡片中所存储的用户信息,并开启人员通道。同时将身份信息传输到图书馆的智能管理系统进行人员身份信息登记,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每天的人员来往信息并形成准确的明细表格,统计出人员的进出馆时间,次数以及借阅的书籍。
第二,对书籍的智慧管理。图书馆会在所有的书籍当中植入带有它们信息的芯片,一是可以省去图书馆管理人员书籍信息录入等繁琐的工作。二是只要将接收器在书架上依次扫过就可以一次性录入所有的书籍的信息。三是可以方便读者用户找书,利用高科技接收器几十秒之内就可以快速定位到需要的书籍。四是可以方便图书归位,引入智慧化管理,只要在阅读器中输入正确的书名和号码然后对着书架进行扫描,一旦发现错误归位的书籍时,接收器就会发出相应的提醒,大大提高了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第三,实现读者的自动借阅和自动归还。读者可以将自己的图书馆智能卡片和想要借的书籍放在对应的自动借还书机的感应区,系统就会自动扫描书籍的芯片信息并将书籍信息快速记录在智能卡片上,完成相对应的借书流程。同样,与借书的流程一致,还书的时候也仅需要同样的操作,即可完成还书的流程。
第四,对所有资产进行智慧化管理。按照同样的原理,可以将图书馆内的所有资产全部贴上芯片并录入相对应的信息,这样做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产的清点和统计,防止资产被意外带离图书馆,一旦有资产被带离,门口的接收器同样会发出警报提醒,有利于防止固定资产和图书的意外流失。
第五,实现对图书馆全方位的监测以及时空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监控对图书馆进行监测管理,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图书馆温度和灯光的监测。一旦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自动启动空调系统调节温度,一旦图书馆关门,就会启动所有灯光自动关闭功能,以此来提高对图书馆的全方位时空管理。
第六,智能座位选择功能。读者在进入图书馆之后,将卡片放置在读卡区,就可以生成座位选择系统,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空座位的显示来选择自己心仪的位置。选定好位置之后,在自动选择系统上就会显示该座位已有人的状态,读者如果由于突发事件需要暂时离开座位,就可以刷卡选择暂离,本座位的暂离状态会持续半个小时,如果读者半个小时之内没有改变相对应的状态,那么暂离状态就会转变为无人状态。引入此管理机制后,在图书馆进入繁忙期时,读者也可以直接在自动选择系统上迅速找到空座位,形成有序的局面。
(二)基于网络开发与云计算的智能服务
第一,信息资源的海量管理。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来说,如何解决海量的信息管理绝对是重中之重,建立智慧图书馆以后,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智慧圖书馆将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整合功能,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不仅解决了网络设备配备兼容问题,还解决了需要专门配备相关技术人员的维护维修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响应速度。
第二,智能服务功能将为读者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读者通过链接进行注册将信息录入,就可以进入智慧图书馆的云平台,通过搜索就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将之下载下来,进行图书资源的相关利用,极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智慧服务功能将实现读者随时随地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随着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享用云平台的所有图书资源。
第四,智慧服务功能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智慧图书馆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和云平台满足读者个人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读者自定义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设置自己的个人账户,自主选择想要开通并且接受的书籍类型,同时还可以设置借阅日期,到期提醒等功能,给读者用户带来了极好的服务新体验。
(三)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分析功能
利用大数据的系统分析可以为图书馆的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依据。将读者信息录入一卡通,就可以通过一卡通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形成完整的信息收集系统。例如,可以按照阅读者借阅书籍的次数来统计所有的借阅信息,这样可以为大数据分析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还可以统计书籍的借还状况,为管理读者用户提供数据支持。
(四)其他趣味性功能
智慧图书馆提供的VR体感阅读游戏,朗诵亭模拟阅读等高科技服务体验,为读者带来了极大地趣味性。用户可以通过戴着VR眼镜体验一款名为“成语论箭”的体感游戏,前方电子显示屏幕上出现的成语中少填写了一个字,用户则需要用手中的“箭”从十几个红灯笼中射中正确的那个字即可以通关游戏。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许多青少年读者加入,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爱上阅读。
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实施
(一)搭建智能服务平台
智慧图书馆由智慧系统,智能设备与人性化服务三大板块构成,同样的,其构建也需要分为三个层面来分别实施,分别是物质、技术和服务层面。从技术层上对馆内资源进行整合,为智慧图书馆提供智能服务平台,是馆内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搭建智能型服务平台主要是包括智能服务、数据资源等一站式的融合设计方案,此方案要求图书馆尽快由信息服务转变为公共智慧服务,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顶层设计。
(二)提供智能化服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形式不断丰富,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实现互通互享,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以手机为例,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可以与短信咨询平台还有网络信息交互等各种信息形成无缝对接,能够为读者用户在碎片化空闲时间里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书籍阅读、个性化服务定制等各种新型智能化服务,这为读者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人性化的日常管理服务
智慧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将人性化与高科技技术进行的完美融合,不仅是为读者用户提供书籍借阅,知识性资源咨询服务,还需要满足大众的日常知识需要服务。智慧图书馆既然是以人为核心进行构建的服务型图书馆,就应当给读者用户带来人文关怀与日常交流沟通,图书馆的日常管理者应该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式体验,进行人性化的日常管理。
五、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软硬设施尚不完善
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软硬件设施是智慧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但由于如资金、场地、人员技术等各方面限制,智慧图书馆依赖的资源技术、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加以缺乏规范的管理形式,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尚未达成共识的资源建设标准
智慧图书馆是应现代技术所生,其形式与当代智能技术密切相关。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图书馆的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之中,并且会随着相关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前景广阔的原因,同样的随之而来的是缺乏具体标准的规范。
(三)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化馆员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人员的努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图书馆还是在利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相应的管理,所以导致图书馆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馆员对于专业技术和设备操作了解不够,专业性不强,从而不利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六、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
智慧图书馆需要增加相对应的电子资源,并及时对电子资源进行更新,将电子图书资源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提升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服务功能。同时,需要丰富资源形式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图书馆需要配备相应规格的网络运行条件,只有保障网络的运行速度,才能更好地保障电子资源供应,以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
(二)建立系统性的资源建设标准
通过建立系统性的资源建设标准,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方向标。首先,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智慧图书馆相关服务开展较有前瞻性的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国内图书馆现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图书馆实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以供其他探索中的图书馆借鉴学习。其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馆际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交流会议,以提升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为相关资源建设标准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优化馆内人才队伍
通过完善人员招聘准入制度,采取定期考核的方式督促馆员自我学习,定期举办专业培训活动等,加强馆内人员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以保证馆员相关技术与能力与时代接轨。同时,积极完善绩效奖励制度,举办如信息检索比赛等相关活动调动馆员积极性,从而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智慧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需要完善。对于图书馆管理者来说,智慧图书馆在给图书馆界带来生机的同时,也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提升信息素养与专业技术,为智慧图书馆的普及化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萍.智慧图书馆构建初探[J].图书馆事业,2014(3):16-18.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1(12):1-6.
[3]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
[4]杜洋.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宫昌利.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