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现洁
【摘 要】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全面提高我国文化实力,要注重实现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的有效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与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对山东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非遗 群众文化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48
非物質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不仅可以有效展现出先辈在劳动生活中的态度,还可以满足中华儿女的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本文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出发点,为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实现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新发展。
一、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在新时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难以满足公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由于我国人民审美需求与理念发生转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随着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频繁出现在人民面前,激发人民的浓厚学习兴趣。从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生活性与生产性的特点,也可以为群众文化保护与传承。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注重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进行全面融合与发展,深入挖掘与灵活应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可以促进群众文化更加多样化。
(二)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群众文化得到了有效发展。由于当前群众文化形式较为单一,难以真正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实际需求,从而影响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率。特别是在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方面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但是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老一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为丰富,当前已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约1400余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育人效果,还可以有效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特别对新时代中华儿女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过程中,如果将非遗文化有效融入群众文化中,可以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1]。另一方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市级,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群众具有强烈文化自豪感,这也是当前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三)创新群众文化发展新思路
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日常发展细节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即使政府相关部门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群众文化整体性发展思路还是比较局限。非遗文化来源于人民日常生产与生活,可以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促进群众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对于青少年来说,以广场舞为主的群众文化生活难以符合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果可以有效开展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主题,有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还可以依托手工技艺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鼓励人们学习民间剪纸、刺绣等传统手艺,促进群众文化更富有实用性,加强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对于实现群众文化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状
(一)保护意识不够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但是个别地区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缺乏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部分群众由于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比较浅,比较容易被一些外界新事物所吸引,导致非遗文化在新时期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消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宣传不够到位,导致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衷程度也在降低。此外,少部分群众未能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价值,一些群众并没有将自己熟悉的戏曲与手艺上升为文化标识,更不要说将它们当成一种文化信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兴趣,这也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主要的是加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受到阻碍
个别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专业化水准有待提高,有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可以添加一些外部元素。比如为了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促进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当地民众可以表演一些经典的民俗文化节目,该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节目可以更好地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同时还存在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情况,缺乏一定条件进行表演,这也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一定的阻碍。[2]
(三)传承者数量较少
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量相对较少。我国非遗文化传承者面临着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许多传承者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由于大部分传承者难以真正坚持下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速度也在加快,在该种情况下导致非遗保护与传承显得异常艰难。
(四)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产物的情况下,少数人认为这只是民间文化之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相关部门单位也缺乏有效宣传与引导,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强。大多数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自身联系不够紧密,这不利于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即便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但整体工作成效还是不够显著。
三、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将群众活动与非遗文化进行全面融合发展,这样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3]。在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及群众文化,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可以实现群众活动凝聚人心的作用,重点选拔一些具有民间技艺特长的人,有效实现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群眾文化与非遗保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创新是促进保护与传承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前提下,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创新力度,不断满足民众的日常文化需求。当前许多地区已充分意识到非遗工作与群众活动要进行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不断延伸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赛灯会、文庙庆典等系列活动,有效融入创新元素,贴合群众的日常发展需求,促进群众活动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追捧。地方政府部门也要以群众活动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将两者进行有效联系,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与接受,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在开展该项工作的时候,地方政府部门要以群众文化与民族特色为出发点,主动组织开展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汇聚更多群众力量,共同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尊重群众文化自我性
群众文化具有较强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与自我开发的特征,这样可以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创新与欣赏,促进不同文化资源更加优化与完善。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非遗文化已经难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特别对于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来说,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尊重群众文化的自我性,引导群众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创新与开发非遗文化,对日常群众活动不要做过多干涉,这样才能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新环境,促进群众文化实现自我满足与自我愉悦。[4]
(三)树立保护意识
为了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工作,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日常保护工作,不断拓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范围,有效加强整体性建设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消失,主要来源于多个方面。特别是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的某些活动,会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而逐渐消失,其最根本原因在于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
基于此,为了有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高度重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构建民间文化继承的工作机制,只有通过该种形式才能有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在群众活动中要有效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群众文化的发展活力,借助群众力量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借助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有效教育与引导,促进两者之间更好地发展与融合。比如,山东个别县市为了加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获得了较大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性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加强对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在非遗文化活动中能吸引更多人才有效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这一发展期间需要花费更多人力、财力与物力。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群众活动与非物质遗产文化相互结合,全面提高整体性发展工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全面构建工作平台与工作机制,结合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组织开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除此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较强难度,相关工作人员要履职尽责,有效开展好自身工作,在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行业进行全面联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最主要在于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文化艺术产品。当前有的非遗文化产品缺少专业机构进行审核与认证,导致非遗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晰,难以有效体现出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相关政府单位要加强全面统筹协调,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发展,借助一系列对策与手段,促进非遗文化产品实现量化生产,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五)保护民间特色文化
在开发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非遗文化的真实情况进行开展。比如,山东个别村落由于自身的旅游开发能力不够强,导致逐渐失去了地区民族特色,这不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因此,为了真正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努力守住中国传统文化本源,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与风土人情等系列文化元素,结合地区民族语言与用途功能等多个角度,全面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好地体现出传统村落特色。[5]
除此以外,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性,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要构建一套科学化、常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内在发展潜力。为了全面掌握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想法与见解,通过该种形式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实到位,真正促进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两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期间,要加强与周边文化环境的有效融合,深入挖掘一系列传统文化相关数据与资源,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产物,也是当前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它见证了中华儿女的发展历程,也在人民群众中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在新时期,为了有效实现群众活动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融合发展,要注重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组织开展一些非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真正实现群众活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斤.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8):67-68.
[2]嵇檬.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分析[J].参花,2021(17):23-24.
[3]李柱.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0(5):48-49.
[4]林小群.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丝路视野,2020(17):35-36.
[5]潘明巧.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