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艳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的变革,意味着在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劳动素养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要求活动设计强调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对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借鉴逆向设计理论,遵循明确预期劳动成果、确定基于劳动表现的评价证据、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内容的总体思路,设计劳动学习目标、评价依据和内容,在劳动实践的深度理解和持续参与中,实现认知建构、能力提升和价值理解,促进劳动素养养成。
关 键 词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活动设计;逆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1-0037-0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劳动素养的项目式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编号:202113701)阶段性成果。
劳动素养是个体面对现实生活情境时,表现出来的劳动观念、劳动思维、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修养。[1]其作为劳动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关于“面向未来劳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指向,具有实践性、导向性、统整性、多维性等鲜明、突出的特征,需要一种与之契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操作模式,来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并推动其有效落实。如何开发和设计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活动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亟待思考的课题。
在此,由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提出“逆向设计”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参照。逆向设计其本质是一种设计过程的理念,其基本流程是:明确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证据(评价)——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实现教学目标。[2]分析其内在逻辑不难发现,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以终为始”,具有追求的理解性、评价的前置性和对问题的解决性等基本特征,遵循“具体目标——评价依据——内容方法——实践路径”的基本逻辑。基于此,我们以“凳椅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尝试进行了逆向活动设计。
逆向劳动活动设计首先要确定预期的劳动学习目标。目标作为起点往往决定了课程的评价设计、内容选择与活动组织,这与“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相契合。预期的劳动目标主要是学生在劳动活动后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会做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思考,有助于明晰學生需要持久理解的、可迁移的关键内容,这也是落实劳动素养的关键所在。“凳椅的设计与制作”预期劳动素养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逆向设计又称追求理解的设计,其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知识,通过“输出”其所学知识和能力、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和品质。这一设计理念不仅强调学生要知道和理解学习的内容,更强调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指向劳动素养的逆向劳动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以“凳椅的设计与制作”为具象的劳动载体,强调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关注劳动价值和内容的透彻理解,主动“揭示”隐藏在劳动知识技能背后的本质,并思考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理解不是对劳动知识技能的回忆和再现,而是学生能有效转化所学的劳动知识技能,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劳动思维,通过领会劳动观念的灵魂,将其灵活运用或迁移到新的问题中。由此,体现出对劳动思维与劳动观念等目标的关照,促进学生对劳动素养理念的理解与认知建构。
劳动评价设计实质上就是选择判断劳动素养是否形成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指引活动开发与实施,检验预期劳动目标的达成度实现(见表2)。为此,教师要研制聚焦核心素养概念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对概念间复杂关系的透彻理解,并将其合理运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3]基于学生劳动表现的评价既可为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也为其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信息,增强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深度理解和持续参与。
逆向设计中的评价设计强调评价要紧扣目标的达成,确保预期结果能有效实现目标,同时要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业,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成为驱动学习的重要工具。借助前置设计“凳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评价细则,为师生提供明确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依据,从而为指向素养的劳动活动过程提供清晰的指引。
首先,清晰的映射关系使具体的劳动活动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成为选择劳动内容与劳动方式的重要依据、分析预期结果是否科学的有力证据和驱动预期结果达成的持续动力,确保所有的劳动学习活动都指向劳动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和学生可以基于评价任务,反思当前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诊断,通过评价收集多方面的信息,降低活动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劳动教育陷于“走过场”的形式化、程序化样态。最后,凸显劳动内容的层次性,基于劳动素养目标对劳动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作出科学的取舍和整合,选择与目标一致并体现进阶的劳动内容和方法,重点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及目标的实现。由此,将劳动目标、评价、内容与方法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逆向教学设计主张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张力,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4]教师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之前要基于学生的劳动素养目标,明确哪些支撑性的材料和任务可以促进素养的提升与养成,进而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内容和方法。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劳动实践和反思。
此外,还要进行整个劳动过程的复盘和优化,确保劳动实践活动的整体设计能够营造真实、和谐的劳动氛围,学生能在劳动体验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劳动感受,通过丰富的劳动经历获取劳动乐趣,提升劳动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凳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具体内容设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凳椅的设计与制作”这一真实的劳动情境中,通过系统建构劳动知识和技能、有序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劳动内容与自身已有的劳动经验充分融合。如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体验中提高劳动知识和技术并实现灵活运用,感受到劳动过程的意义和乐趣,感悟相关劳动知识、技能的价值,从而提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劳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在真实环境下展开劳动实践,能有效与劳动素养的培养相适应。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文献,通过团队讨论、分工协作,想法设法解决问题,实现劳动教育活动从“重做轻思”到“做思结合”的转变,以达成培养劳动素养的目标。
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活动设计注重追求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其清晰的设计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劳动教育教师作为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体,需要消解旧观念、旧思路,充分发挥实践智慧,储备关于劳动知识、技能与价值的丰富资源,不断优化劳动过程,让劳动素养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1-10-26].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20.
[3]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9):36-43.
[4]周加仙.走向智慧教育:探究性课程的设计——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3(6):3-7.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