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有一股迷之自信?

2021-09-02 05:08左一
中学生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达克弹幕音乐节

【Why So Silly】

今日份的选题,源于不久前我在某视频网站看纪录片时,被乱七八糟的弹幕给惊到后,脑子里萌生的疑问。

早年间看视频时,我是很喜欢配合弹幕一起食用的,一是大家讨论的氛围很好,二是有些善意的科普起到了长知识的作用,三是有时候出现的抖机灵或者金句真的能让人笑到头掉。

但现如今,这个习惯改变了不少,多数时候我会有选择地开,因为无意义刷屏的弹幕太多了,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带有恶意的言论,实在影响观看体验。当然,最主要是因为,有些明明是常识性的东西,大家却能在屏幕上吵得不可开交,让人产生“这人说的明摆着是错的,到底是哪来的勇气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呢”的困惑。

这就让我联想到了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Dunning和他的同事Justin Kruger通过实验发现,越是在幽默感,逻辑能力,以及文字能力等方面上有所欠缺的人,越是会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这一现象被称为“唐宁一格鲁克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它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实际上错误的结论,当事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的行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些能力欠缺者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难以识别出别人的真正实力,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种情况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遇见过,比如在视频弹幕里,非专业人士驾驶着键盘去指导记录片里的医生应该怎么做;五线谱都看不明白的人觉得钢琴大师弹的曲子非常一般,技法也就那样;家里笔墨纸砚都没有的人觉得古代某位大书法家的字不过如此。

就是越对某个领域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某些人,越有自信和勇气去对别人指指点点。

不过呢,大家也别觉得这种迷之自信只存在于互联网,离自己非常遥远,说不定在某个无意识的瞬间,你也曾经犯过。

比如说自己掌握了中英文以及方言三种语言,请问英语四六级过了吗?雅思单项小分都上8了吗?能熟练用家乡方言来读古诗吗?在简历上写自己精通PS、Word、Excel等等,其实只是擦过水印打过字拉个最基础的表格。说自己会摄影会剪辑会弹钢琴拉小提琴,结果来来回回也就一首入门级《小星星》。还有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潜水、马术等等,其实也就是在海边体验过一回,以及有教练牵着马在小场地里绕了一圈而已。

总之,无意冒犯,但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看到这里,大家的膝盖可还好?

【Why So Serious】

在Dunning的文章中,还提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美国脱口秀节目“Jimmy Kimmel Live”曾经在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他们随机采访路人对某个乐队的看法,但实际上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是节目组瞎掰的。

主持人Jimmy认为,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音乐节的流程而骄傲,哪怕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于是节目组编了个名叫Doctor Shlomo的乐队,然后随机问路人:“你们觉得这个乐队怎么样?”被采访的人回答:“这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是的,今年超燃的。”

对此,Dunning这样写道:“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回答非常自信,因为的确有一些线索——就好像的确有一些事实,有一些记忆,或者一些直觉模糊地飘过,确保他们的回答是有道理的。”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线索,并结合一些提供的细节,人们就可以把它们编织成一个像模像样,好像真实存在的l网。

这就让我联想到了很早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类似的恶作剧。有人在某个网站上瞎编了一部电影,写了故事梗概,演员表等等內容,编得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完了之后自己在下面又写了篇似是而非,说了一大堆实际上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的意识流影评。

之后有趣的事情就来了,不久后,这人发现,那部瞎编的电影下面又多了不少影评,有些人说看过,觉得很不错,故事很有新意,就是逻辑不是很能自洽;有些人觉得新人演员的演技还不大行,只能算是及格分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要不是知道是瞎编的电影,我都快信了。

也就是说,当有些人认为自己处在一个普通的谈话中,或者在网络这种虚拟的交流场合下,那些越是表现出对某个领域“精通”的受访者,越会宣称自己对那些虚构的事物十分熟悉和了解。

所以达克效应的范畴,有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迷之自信,而是“世上就没有我不知道的事儿,哪怕是瞎编的”。

就感觉很神奇,也很好笑,但笑过之后呢,也会忍不住提醒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别犯这样的毛病。

不过呢,老实说,对于像我这样的学渣来讲,承认自己无能,从来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很早的时候我就已经看透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本质,躺平.jpg

最后,还有一句话想补充,当人们在读这篇“告诉大家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迷之自信”的文章时,下意识把它拿来比照身边的人,却不曾想过要带入自己,这就是达克效应。

以上,就是今日份的心理学话题,祝您读得开心,我是左一,下期再见。

编辑/张春艳

猜你喜欢
达克弹幕音乐节
音乐节
为什么是他设计了那么多上海地标建筑?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巴西 音乐节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鸭子达克修房子
鸭子达克变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