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筋膜链进行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效果研究

2021-09-02 08:42王希燕李铁山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足踝膜炎冲击波

王希燕,王 洋,李铁山

足底筋膜炎是因足跟部骨与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退行性病变所致,其诱发因素包括足跟内高压、跟骨骨刺、神经根卡压等,足跟疼痛是主要临床表现;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为主,发病率为11%~15%,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无明显差别[1]。临床对于足底筋膜炎常见的治疗方法或措施包括西医药物、物理因子、中医综合、康复训练等,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效果并不理想[2]。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治疗骨与肌组织疾病的新型方法,属于非侵入式治疗,在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3]。近年,随着冲击波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足底筋膜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肌筋膜链理论被提出并逐渐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该理论基于整体肌筋膜与肌筋膜、肌肉与肌肉之间的链接关系,对运动损伤医学和软组织损伤治疗进行研究,用于指导不同治疗手段的实施[4]。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12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针对经肌筋膜链进行冲击波治疗的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采用冲击波治疗的足底筋膜炎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5];经X射线检查无跟骨骨刺;足底筋膜近端跟骨止点存在不同程度疼痛;精神和认知正常,可完成基本交流和沟通。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器官功能障碍;伴有坐骨神经痛及局部神经压迫;存在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患良恶性肿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7~68(46.73±2.14)岁;病程1~8(4.03±0.25)个月。试验1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9~67(46.50±2.08)岁;病程1~8(4.08±0.27)个月。试验2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0~65(46.64±2.10)岁;病程1~8(4.01±0.24)个月。3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治疗前向患者介绍治疗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治疗方案。3组治疗后均给予康复,如主动锻炼、牵拉、按摩等。仪器为瑞士STORZ冲击波治疗仪。

1.2.1对照组:①冲击部位:足底筋膜炎疼痛处,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冲击能量为1.5~3.0 bar,冲击频率为5~10 Hz,冲击次数为1500~2000次。②肌筋膜链后表线车站:股骨外上髁处,无能量,空枪治疗1500~2000次。每周1次,共治疗6~8周。

1.2.2试验1组:①冲击部位:足底筋膜炎疼痛处1500~2000次。②肌筋膜链后表线车站:股骨外上髁处1500~2000次。每周1次,共治疗6~8周。

1.2.3试验2组:冲击部位:①足底筋膜炎疼痛处1500~2000次。②筋膜链后表线(小腿处) 1500~2000次。每周1次,共治疗6~8周。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估: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判定疗效[6]: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痊愈为疗程结束后VAS评分减少≥75%,显效为VAS评分减少50%~75%,好转为VAS评分减少25%~50%,VAS评分减少<25%表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3.2临床指标:①足踝功能:采用足踝量表(AOFAS)评价足踝功能[7],总分100分,评分与功能呈正相关。②行走时间:记录最长持续行走时间。③筋膜厚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M-TURBO,探头频率6~13 Hz)检查足底筋膜厚度,患者取仰卧位,指导患者放松心态,踝关节处于放松位置,应用超声探头测量近端足底筋膜厚度(跟骨-筋膜结合部位)。④治疗满意情况:分为不满意、满意和极满意。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1组和2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1组和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足底筋膜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足踝功能、行走时间、筋膜厚度比较 3组治疗前VAS评分、AOFAS评分、最长持续行走时间和足底筋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治疗8周后VAS评分、AOFAS评分、最长持续行走时间和足底筋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且试验1组VA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小于试验2组(P<0.05);但AOFAS评分和最长持续行走时间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足底筋膜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足踝功能、行走时间、筋膜厚度比较

2.3满意情况比较 试验1组和试验2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1组和试验2组治疗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足底筋膜炎治疗后满意情况比较

3 讨论

足底筋膜炎是指发生在足底深筋膜的炎症,最常见于跟骨结节处跖腱膜,因疼痛感严重导致足踝功能障碍,降低生存质量[8]。西医药物、物理因子、中医综合、康复训练等是临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常规手段,可有效缓解足部疼痛,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因病情较重或其他因素导致疗效不佳,手术存在较大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容易增加经济负担。

冲击波治疗是临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新型方法,是利用产生的脉冲声波,在短时间内将一种高压强、宽频、固定传播能量的声波作用于患处,广泛用于骨科、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等领域[9]。在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冲击波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①缓解患处疼痛。通过强大的脉冲声波,作用于患处细胞,形成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刺激,使得突触膜动作电位停止,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10]。此外,冲击波可改变组织的化学环境,使组织产生并释放出抑制疼痛的化学物质,以此减轻疼痛感。②松解组织粘连。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等为统一的整体,冲击波的应用可作用于各组织,产生不同频率、强度的压力能够增加骨、肌筋膜组织间细胞摄氧,实现对细胞弹性的调节,进而使得组织微循环恢复正常,促进组织的松解[11]。③促进组织愈合。冲击波治疗作用于整个肌筋膜链,可改善微循环、松解组织,可刺激生长因子快速发展,以此促进组织愈合[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1组、试验2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症状。在肌筋膜链理论的指导下,冲击波治疗能够更好地从肌筋膜链整体出发,提高疗效[13];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疗次数,既松解了局部的病痛,又防止疾病再次发生与转变彻底治愈该病[1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AOFAS评分、最长持续行走时间和足底筋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了相较于常规冲击波治疗,肌筋膜链理论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足踝功能恢复,延长行走时间,降低足底筋膜厚度。分析原因,该理论将人体分为了七对躯干链和四对手臂链,不再按照以前传统解剖的以单块肌肉起止点为基础的观念,从整体肌筋膜与肌筋膜、肌肉与肌肉之间的链接关系出发,既对足底筋膜炎疼痛处进行冲击治疗,又对肌筋膜链后表线车站或筋膜链后表线进行冲击治疗,这对疗效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本试验结果显示,试验1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和足底筋膜厚度低于试验2组,二者在疼痛和筋膜厚度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所冲击部位有关。试验1组冲击波治疗股骨外上髁处,试验2组冲击波治疗小腿处,从肌筋膜链理论来看,尽管两处部位均是构成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股骨外上踝处与足底筋膜疼痛处连接更近,可能联系更紧密,但由于临床关于该内容的报道较少,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总满意率都高于对照组,但试验1组和2组治疗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患者比较认可冲击波治疗。

综上所述,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指导,实施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效果明显,可减轻患处疼痛,增强足踝功能,延长行走时间,降低足底筋膜厚度,有利于健康的全面恢复。

猜你喜欢
足踝膜炎冲击波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脚跟疼”小心足底筋膜炎
医生集团冲击波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