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颖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广东 韶关 512126)
目前,各高校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仍是学业考试。该评价体系属于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局限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属核心课程,目前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期末成绩(70%)与平时成绩(30%)两部分综合得分构成。平时成绩以考勤为主,评价单一,并无具体标准。导致平时成绩参考作用不大、期末“一卷定成绩”的结果性评价现象,该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
1)无法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色,不能准确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和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2)过分依赖期末考试,学生容易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造成考前突击背诵、考试作弊、考后遗忘的不良学风和考风。
3)考核内容以教材和课堂知识点为主,难以有效覆盖所有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全面性不足,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4)反馈不及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学生无法根据自身问题调整学习方式,改正不足;教师无法根据教学效果进行修改教学设计,以学促教的功能难以发挥。
为此,德国提出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提升综合职业能力[2]。相关文献对课程过程性评价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议及相关评价体系的建设方式[3],目前过程性评价较多以基础教育为主,大学过程性评价领域的研究及实践较少,无法具体检测教学及评价真实效果,这就要求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要细化评价指标,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为目的,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等过程性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在教学进程中结合专业、学生特点对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层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连续性的评价[4]。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特点和经验,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教学过程考核方式,评价过程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引导”功能[5-6]。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除了要求具备新能源汽车技术基本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课堂教学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也需要与实际职业需求接轨。因此,研究首先收集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岗位职责和任职需求。
课程设计时要把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基本素质与技能要求作为课程培养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将岗位职责模拟成简单可行的项目,制订相应任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做中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过程考核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师生更加重视交流合作,促进学生改变平时“松垮”、期末“紧张”的不良学习现象。
根据岗位需求分析对过程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制订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方式中重点是过程性评价,以下就如何建立多维过程性评价体系展开叙述。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包括:过程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模型。
1.3.1 过程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级指标的确立应通过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的指标及内容要兼顾专业与非专业能力。过程性评价首先要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同时应注重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实现总评分值结构的多元化。最终,确立过程性评价的一级指标为三要素: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核心素养。指标对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向性起重要作用,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二级指标的确立要结合当年生源质量、学生素质,通过专家及企业访谈,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组成一个个可以具体丈量的小部分。细化的指标可以在相应教育评价体系的参考文献中获取。
1)基本素质:二级评价指标包括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考勤、责任意识、学习态度、主动性、听课笔记),诚实守信(作业、考试),服务班级(口试),奉献社会(社会活动)。
2)专业素质: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考核方式。注重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评价重点在三点:一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岗位能力是否达标;二是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展现的职业素养是否达标;三是5S管理评价。本课程每组需至少完成三项任务,包括理论PPT、实验和实操。
3)核心素养:突出非专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工作所需的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应以专业知识项目为载体,通过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反复训练,持续观察,改进完善,提升合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附加分可以包括:独立思考、提出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
1.3.2 过程性评价方式的确立
采用学生对专业兴趣调查结果,确立一级指标权重值。三要素权重的确立依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进行调整,专业兴趣度越高,适当提高专业素质的权重,专业兴趣程度较低,可适当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专业素质权重不低于0.5。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将评价方式多元化,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涵盖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自评:接受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对自我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对接受教与学过程的学习过程反馈,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强化和改进学习方式,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参与到操作结果的评定中,综合评定各模块权重值,通过学生自己对学习方法和内容的评价,一方面,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以后改进教学形式提供依据。他评:通过日常表现,同学之间,尤其同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观察,收集信息,最后得出评价结论。教师评价: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调整教学质量,反馈学生,指导教学行为及学习行为。
1.3.3 过程评价标准的确立
基本素质的过程评价标准:考勤评价由课堂表现、缺课、睡觉、玩手机等部分组成,主动性可以从课堂提问、发言、自觉性评价,学习态度以学生完成作业认真程度评价,过程奉献以项目中承担工作及发挥作用评价,附加分可以包括刻苦耐劳、诚信等。
专业素质的过程评价标准:安全规范、5S管理每次课题检查工具完整性。权重系数根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和难度系数确定。以项目累计成绩作为专业素质总成绩,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为按时完成进度要求和内容目标、思路清晰、操作正确、表达准确,同时在每一项任务完成后的综合评价阶段,增加小组组长自评价、组长互评和教师评价。
核心素养的过程评价标准:团队协作通过团队任务进行评价;沟通表达采用个体交谈,学生之间交流,PPT演讲进行评价;学习能力以项目完成时间、个人作业质量进行评价;责任意识通过项目参与度、其他社团活动、其他课程交互评价组合;附加分由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构成。
项目的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组织。由班委牵头,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日志记录;并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分享学习资源与学习经验,开展问题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或研究式学习;在教师或组长的指导下,经常开展小组内部或组间的学习讨论会,可以相互启发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同伴们的日常思想表现、学习行为表现等个性化特征进行观察,认真做好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同伴评价环节,发现他人长处,并给予适当鼓励,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过程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图1 过程评价体系权重系数
1.3.4 过程评价模型的建立
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在学习过程性评价中发挥着关键的核心作用。本文前部分对于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解读和分析阐述。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指标体系的评价路径进行了模型构建,展示各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在此评价模型中,过程评价主体和一级指标为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核心素养三要素,一级指标下再具体分配到各可观测变量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评级采用如图1所示的主要观测点,作为学习过程评价的另一个评价指标维度变量进行评价,最终通过自评、师评、他评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形成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始终对教学设计、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对教学、学生、体系作出正确的诊断。
图2 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3.5 过程性评价反馈及诊断
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还可以根据本组成员学习群体的特征,负责向任课教师及时反馈沟通问题,对过程性评价方法进行建议或调整,也可以是对教师教学模式的修改与完善。选择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考核方式。
评价体系为教师执行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指向性目标,为教学过程评估提供了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公开,学生不再受到老师单方面考核限制。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使学生与教师双方能够及时了解到教与学两方面,取长补短,调整改进。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伴随整个评价过程,过程性评价的诊断以教学设计每一个项目的结束为一个时间节点,本课程分为6个项目,共设计6次过程性评价诊断。诊断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
1)诊断学生。对学生学习各类信息实时动态反馈,发现学生的不足,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地反映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弥补自身缺陷。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不断进步,提高学生可塑性,揭示、判断和生成具有教学价值的活动。
2)诊断教师教学。发现教学的不足,查找出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根源,让教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计划,以便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方案。
3)诊断评价体系。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水平,实时地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与完善,保证评价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发展性。
研究构建了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构建涵盖4个环节,分别是确定过程评价一级指标并明确二级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式及确定指标权重、反馈评价结果、建立评价模型,并将这4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情况对指标及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