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艳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疼痛;NBASS-APS
青光眼以一种视力障碍性疾病,发生人群偏高龄化,以眼压增高为特征性表现,急性发作状态下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眼痛,伴视力下降,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眼部微创技术的开展,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来多。疼痛是术后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不适体验导致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满意度降低。对于青光眼手术患者疼痛干预的目的,早期、有效地降低疼痛反应,缓解疼痛带来的不良感受,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以护士为主导,专科医师与麻醉医师共同参与指导的急性疼痛管理模式(Nursebased,anesthesiologist and specialistsuper-vised APS, NBASSAPS),对青光眼术后患者疼痛的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运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0 在我院就诊的青光眼患者72 例,均行择期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6 例。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眼科学》[3] 诊断标准;患者能正常沟通、交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长期慢性疼痛的患者;合并白内障、葡萄膜炎等,眼部的其他恶性病变;存在精神疾患史,不能正确沟通、表达;心、肝、肾重要脏器疾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围手术期宣教,包括疾病知识讲解、疼痛评分宣教、非药物镇痛措施、药物镇痛等,指导患者术后疼痛及时告知床位医师和床位护士。观察组采取以护士为主导,床位医师和麻醉师共同参与的NBASS-APS疼痛管理模式进行疼痛干预[4-6]。具体实施:责任护士术前即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初步的评估,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绝大数患者术前因对疾病的焦虑,对以后生活质量的担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和孤独心理,通过术前指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一定的缓解或解除,积极应对手术。作为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者和指导者,责任护士术前教会患者正确的使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疼痛强度的表述;告知患者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应对方式;药物镇痛干预的使用指征、不良反应,重点评价患者掌握情况,本疾病患者高龄,可能存在理解、记忆偏差,视患者掌握程度予以反复宣教。疼痛是患者主观感觉,常常表述不清或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通过对以往病历的回顾、查阅文献资料[7-10],分析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原因,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疼痛健教单,对术后疼痛可能的原因逐一讲解告知,让患者能够准确表述。术后疼痛的原因有:①手术组织损伤引发的疼痛不适;②手术所需睫毛的过短,刺激眼睑、球结膜;③术后加压包扎引起的眼部胀痛;④眼中异物感刺激:患者术中所用缝线、滤过阀的植入均可让患者眼部不同程度异物感不适;⑤术后眼压的增高。鼓励患者表达疼痛不适的原因,疼痛的分值,疼痛分值以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scale, NRS)[11] 表述:将疼痛程度以数字在线上表示,从0~10,11 个数字,0 表示无痛,10 表示最痛,患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相应数字标记。去除加重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如剪短的睫毛对睑缘、球结膜的刺激,指导患者睁、闭眼时动作轻柔,以减少摩擦和刺激;术后眼压增高所致,视情服用降眼压药物,眼球按摩,适当抬高床头15°~ 20°等。疼痛原因不能解除的,如手术组织损伤切口痛、安装滤过阀异物感所致,则根据患者疼痛的分值对症处理,NRS 评分1~3分轻度疼痛,落实非药物治疗: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更换体位、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4~6 分中度疼痛,由床位医师下达药物镇痛医嘱:包括口服、肌注、静脉、外用镇痛治疗;7~10 重度疼痛者,由床位医师联系麻醉师镇痛泵治疗:包括静脉镇痛泵、硬膜外镇痛泵、神经阻滞镇痛泵等,注意对镇痛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
1.3 评价指标 ①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2 d、第3 d 的NRS 评分;②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2 d、第3 d 的睡眠情况比较;③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9.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x±s,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3 d 的NRS 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NRS 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3 d 的睡眠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睡眠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比较 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满意度问卷,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1.7%,高于對照组满意度75.0%。
3 讨论
手术是青光眼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不适,既往部分患者因疼痛不能正确的表达或疼痛处理方式不够及时、有效,出现焦虑、抑郁,愤怒、注意力分散和失眠 [12-15],更是加剧疼痛的进展,伴随出现生理上的改变,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肺的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受限等,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增加,不利于机体康复。NBASS-APS 为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16-17],在麻醉师紧张的情况下,临床以护士为主导,床位医师和麻醉师共同参与,护士协助完成各项常规治疗,并配合医师完成如神经阻滞、体位的安置、配置镇痛药物等处置,其意义在于更准确的判断疼痛的体征,以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基于偱证和医院实际,有效促进专科医师疼痛的管理水平,亦可改善临床护理人员缺乏疼痛相关知识,评估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对术后手术损伤程度认识不足的限制,推进多学科合作的疼痛质量改进。
我科采取NBASS-APA 镇痛管理模式,护士作为患者最密切接触者,评估疼痛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相信患者的疼痛主诉,鼓励患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适当的诱导。药物镇痛的过程,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敏感性、经济承受能力等,个体化选择药物和剂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监护用药过程,注意治疗细节,及时、恰当的预防、处理不良反应,以取得最佳疗效。本文研究所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愤怒、暴躁不安状态,提高舒适度的同时,有效促进睡眠质量,观察组患者术后睡眠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患者术后疼痛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NBASS-APA 镇痛管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提供疼痛专业支持,推进多学科合作,促进患者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