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基于山东三地的调查

2021-09-01 03:50管佩霞刘玉洁乔晓伟潘庆忠王素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主观

王 喆,管佩霞,刘玉洁,毛 倩,乔晓伟,潘庆忠,王素珍

(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之后在多次讲话、调研中都强调了“获得感”这一重要话语和理念[1]。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它强调居民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得到的实惠[2]。“十四五”规划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获得感普遍较低[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美好生活获得感。中国的农民数量十分庞大,农村居民获得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着人民福祉,因此对农村居民获得感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曲延春等[3]、刘星[4]、邵雅利[5]、王恬等[6]及文宏等[7]的研究,农村居民的获得感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本研究将从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文化获得感、社会建设获得感、生态获得感5个维度分析,由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共同衡量农村居民获得感。

针对获得感影响因素的分析,黄艳敏等[8]利用定序Logistic模型探究了实际获得与公平认知对获得感的作用,认为实际收入增加和经济档位提高益于获得感提升,公平认知对获得感起到诱导作用;冯帅帅等[9]实证分析了绝对收入、相对收入、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居民获得感的正向影响,同时揭示了相对收入在绝对收入与获得感间存在中介效应,相对收入和社会保障均会影响对社会公平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获得感。马红鸽等[10]分析了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与幸福感和获得感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证实社会保障项目对获得感有促进作用,且社会保障有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的社会不公平感对获得感的负面影响。孙远太[11]考虑了居民社会地位的作用,通过随机调查数据验证了主客观经济地位和主客观阶层地位对获得感的正向作用,并且指出客观社会地位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低于主观社会地位,且主观社会地位本身受到客观社会地位的影响。从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的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等因素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在农村改革进程中,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居民获得感的2个有形的、客观的因素,主观经济地位和社会公平感是2个无形的、主观的因素,通过对这4个关键因素的探讨与分析,将使得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

以往的研究方法多进行单因素分析或线性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被置于同等地位,未考虑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最终结果可能会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12]。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验证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获得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因素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与通过中介变量的间接因果关系大小如何[13],使研究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以期为制定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的相应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咨询该领域专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初步制定调查问卷。于2019年8月3—13日在潍坊市潍城区进行预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6份。根据预调查的结果,进一步修改问题条目,完善问卷结构,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农村居民人口学资料(地市、性别、年龄、学历)和获得感的主要相关因素(人均月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共8个条目,主要研究变量和赋值方法见表1。第二部分为获得感量表,包括5个维度,各维度分别由若干个观测变量估计,分别为经济获得感(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政治获得感(政务公开、政务参与、村民权益保障、村党组织建设)、文化获得感(网络普及率、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活动参与、文明素质、道德风尚、婚丧嫁娶习俗)、社会建设获得感(教育设施资源、教育机会、医疗设施资源、就医服务质量、就业情况、交通便利状况、养老情况、社会秩序)、生态获得感(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土壤质量、环境绿化)。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总分为25~125分,总分越高,表示农村居民获得感越强。

表1 主要研究变量及赋值方法

经 检 验,量 表 的Cronbach’sα=0.944,KMO=0.947,Bartlett球型检验χ2=14 914.354,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拟合指标RMSEA为0.052,GFI、AGFI、NFI、IFI、CFI分 别 为0.921、0.905、0.936、0.953、0.953,表明获得感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

正式调查于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4月28日进行,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德州、潍坊、青岛3个城市分别随机抽取2个农村社区作为1个整群,其中青岛322人,潍坊331人,德州302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5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0%。

1.2 研究方法

路径分析是分析和验证观察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统计学技术,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分别通过路径系数的大小和正负来表明。路径分析涉及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生变量,不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另一类是内生变量,由模型中一些其他变量决定。

设k个无测量误差的自变量X1,X2,X3,…,Xk与L个因变量Y有相关关系。路径分析一般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β、γ为路径模型系数矩阵,β为内生变量影响内生变量的系数矩阵,γ为外生变量影响内生变量的系数矩阵[14],ε为残差项。

1.3 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用来理解路径分析所包括的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态性检验: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路径分析的前提是数据必须符合多元正态分布假设,根据Kline[15]的研究,如果变量满足其偏度系数≤3、峰度系数≤8的“38”原则,表明样本符合正态性要求。路径分析:运用AMOS 21.0软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各研究因素对获得感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青岛322人(33.7%),潍坊331人(34.7%),德州302人(31.6%);男性455人(47.6%),女性500人(52.4%);年龄在18~30岁484人(50.7%),31~45岁201人(21.1%),46~60岁179人(18.7%),60岁以上91人(9.5%);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36人(14.2%),初中225人(23.6%),高中或中专169人(17.7%),大专或以上425人(44.5%)。

调查 对象获得感总 分(xˉ±s)为88.20±15.23(95%CI:87.23~89.16),条目均分(xˉ±s)为3.52±0.61(95%CI:3.49~3.5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理论中值为3);各维度平均分(xˉ±s)分别为:经济获得感3.36±0.84(95%CI:3.31~3.42)、政治获得感3.22±0.95(95%CI:3.16~3.28)、文化获得感3.65±0.68(95%CI:3.61~3.69)、社会建设获得感3.65±0.65(95%CI:3.61~3.69)、生态获得感3.52±0.79(95%CI:3.47~3.57)。

2.2 农村居民获得感与研究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对955名山东省农村居民的各研究要素和获得感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与获得感显著相关(P<0.01)(表2)。

表2 研究因素与获得感的Spearman相关分析

2.3 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基于最大似然法(ML)进行路径分析的前提是数据必须符合多元正态分布假设,变量人均月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和获得感的偏度系数依次为-0.435、0.033、-0.292、-0.165、0.098,峰度系数依次为-1.073、-0.344、0.316、-1.557、0.468,满足偏度系数≤3、峰度系数≤8的“38”原则,表明数据满足多元正态分布要求。

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专业理论知识,确定将变量人均月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和获得感纳入路径分析,利用AMOS21.0软件进行模型的估计和修改,得到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的路径(图1)。最终模型拟合度评价参照拟合指数标准的相关研究[1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95,在0.08~0.10,提示拟合效果一般,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取值分别为0.992、0.940、0.984、0.986、0.986,均大于0.900,提示拟合效果好。综上可知,此路径模型拟合较理想。

图1 山东省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的路径

表3为山东省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路径模型的效应分解,由表3可知,各变量对获得感的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公平感、主观经济地位、人均月收入、社会保障。结合图1可知,社会公平感可直接对农村居民获得感产生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74。主观经济地位可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0.310),还可通过社会公平感间接产生影响(0.164),总效应为0.474。人均月收入可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0.099),还可通过主观经济地位、社会保障间接产生影响(0.166),总效应为0.265。社会保障可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0.104),还可通过社会公平感间接产生影响(0.148),总效应为0.252。

表3 山东省农村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路径模型的效应分解

3 小结与讨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山东省共有10 047万常住人口,其中农村人口3 9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山东省耕地率为全国最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农村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山东省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获得感有较大提升,但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了更好的比较与分析,本研究按照山东省经济状况的低、中、高水平分层,分别抽取德州、潍坊、青岛3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研究显示,山东省农村居民整体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杨雨[17]的研究结果相同,体现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居民获得感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

本研究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人均月收入、主观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4个指标均对获得感有影响,进入最终模型。路径分析显示,社会公平感对获得感产生直接效应,主观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则是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对获得感产生影响。

就总效应来看,社会公平感对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最大,它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农村居民感受到社会越公平,其获得感就越强。辛秀芹[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得到人们对公平正义的需求越来越高,获得感与相对公平感紧密相关,以相对公平感为基础的获得感才能稳定而持续。此外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微观公平认知还是宏观的社会公平认知,与获得感均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响应关系[8],说明社会公平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需求,物质供给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期望。因此国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着力改善分配公平,优化制度结构和资源分配,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提高农村居民整体获得感;建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加强农村居民中失业者、病残者、年迈者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降低由于生活境遇产生的社会不公平感,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居民因横向比较或期望过高产生的社会不公平感,使农村居民心理获得感自然提升。

主观经济地位和人均月收入对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这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9,19],体现了经济状况对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重要性。人均月收入既可以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又可以间接地通过主观经济地位[11]和社会保障对获得感产生影响。农村居民获得感的高低是以经济收入为基础。当前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增收的目标,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20]。当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增强[21],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因此获得感得到提高。

主观经济地位对获得感的影响主要为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社会公平感对获得感产生间接影响,这和黄艳敏等[8]研究得出的家庭经济获得在周边环境中所处的经济档位即居民主观经济地位的提高将显著地激发其获得感结论相一致。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如果同村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出现不合理的差距,根据社会比较理论[22],会影响农村居民对自身经济地位的评价,主观经济地位越低,其对经济资源的占有感就越低,且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就越强[23],进而造成农村居民的获得感降低。因此,要完善分配体制、保障机制和税收体系,保证合理差距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高农村居民主观经济地位,使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得到提升。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社会保障既可以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社会公平感间接对获得感产生影响。社会保障可以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获得切实利益,因此农村居民得到越多的社会保障,获得感就越强。并且农村居民得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均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可以使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提高,进而提高获得感[10,24]。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并根据具体保障项目做出合理的财政支出安排;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率;拓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制度的基本保障功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多样,影响途径复杂,应从多方面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进而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