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琳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300)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近几年,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也都要求积极挖掘和发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功能,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法变革和课程建设,而是要统筹多方育人资源,整合课程育人优势,多措并举,因材施教,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融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人才不仅应该具有高技术高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都要守住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立足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特色,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语文和心理健康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是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语文和心理健康课程育人优势,积极实施“三教”改革,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理性平和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课程思政”还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索课程“协同”新形式。各门课程既要种好“思政责任田”,保持“耕种同方向”,还应共享“培育好养分”,拓展“实施新理念”,建立多向联系,探索合力育人。课程思政要发挥育人作用,除了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聚焦实际问题,做到精准施策。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灵活考试、弹性学制等形式扩大招生规模和服务面向。高职扩招是适应我国经济变革、扩大供给、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保障技能人才的要求。这项政策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途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多元的生源结构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提出了挑战。生源结构的多层次、成长经历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性和相关认知的偏差性。如果在高职语文课思政教育中以一概全,则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而团队式教学为发挥高职语文和心理健康教师优势,跨界互助、课内外联通提供了新的模式;模块化教学为依据学生学习心理、围绕思政主题,分层推进、定向渗透提供了新的方法。高职语文和团体心理辅导为整合教育资源、融合学科优势、协同推进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学科渗透,团辅干预”就是基于以上思考,进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探索的创新思想和实践模式。“学科”特指高职语文,“团辅”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学科渗透,团辅干预”是共同围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普遍认知规律,立足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和团体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功能,目标一致,优势融合,途径互补,有计划地协同分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2.1.1 高职语文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星光璀璨,包含了博大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文学经典凝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了中华儿女勇敢顽强的奋斗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积极入世、家国民族的担当情怀以及修身养德的思想观念和虚怀旷达的人生哲学。中外名篇荟萃了灿烂的文学华章,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寄托了高尚的情感、深远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无畏精神和独立的人格魅力。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读中,不仅领略了语言的精彩、思想的光芒和情感的韵味,涵养了人文精神,陶冶了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在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照感悟、辨别是非,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摆正个人位置,追求高尚人格,升华自我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人格养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2 高职语文具备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高职语文教材更具适用性,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创设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例,教材依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打破了传统的编写体例,在模块设计和内容选择上以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其汉语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着力,与中职语文教育一样包含阅读欣赏模块、口表达模块和写作技能模块。每篇文章和模块后面都设计了“思想感悟”和“综合实践”。高职语文除了精选优秀的经典作品,在欣赏解读和体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除了很好地完成“听说读写”显性语文能力系统训练,还引导学生强化思考、自主学习、思辨感悟、探究创新,完成拓展延伸和个性化的内化提升,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2.1.3高职语文具有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高职语文“文以载道”的“思政”本色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一切文学元素都是思政教育载体,教育方式灵活多变。作者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有如丝丝细雨,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浸润其品格修养;作品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句式有如和谐的乐章,愉悦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情操;教师动感的课堂设计、精彩流畅的语言表达,有如舒展的幕幕画卷,吸引学生的参与,牵引其思维。课堂中,一句激发灵感的话语,一段引发思考的演讲,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一个恰当的课堂活动,一项适宜的技术手段,都能点石成金、水到渠成,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多彩,化无味为兴趣,化传输为引导,化接受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营造深入的思政教育氛围。在学习中,教师组织的一项实践体验、举办的一次专题讲座、开展的一个社团活动,学生参加的一次演讲比赛、参与的一个社会调查、设计的一份活动策划书,都是发展爱好特长、展示个性成长的舞台,是丰富阅历、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多元评价、肯定鼓励的成绩,于无声处渗透了思政教育目标。
高职语文虽然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独具优势,但是高校思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既需要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配合统一,也需要各类课程之间优势互补、协同互助;既要发挥好思政课的核心引领作用,也要挖掘出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特色,资源共享,多向并进,共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2.2.1 发挥课程协同优势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扩招、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向贫困地区倾斜、中高职贯通培养、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等举措的落实,更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基础水平,分类施教;更需要改革教法,创新途径,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扩招背景下,教育对象类型的丰富、学习基础的差异、社会经历的复杂增加了高职语文渗透思政教育的难度,降低了成效。高职语文急需整合资源,发挥课程互助优势,改革教法、拓展思路,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职业素养等融入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2.2.2 “团辅干预”为高职语文科学渗透思政教育提供了保障团体辅导活动能够针对高职语文学习中不同学习心理、经验基础、个性特征的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解决共同问题,促进自我发展,也可通过不同特质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互相帮助,学习经验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针对同一群体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模拟情景,并进行训练,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观念;还可以问题为导向,防患于未然,矫治偏差,减轻困扰。团体辅导所具有的面向对象广、影响大、效率高的特点和教育、发展、预防、治疗等功能,能够有计划、按步骤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干预,使之朝向预期目标产生变化,更好地适应高职语文学习。
2.2.3 “团辅干预”协同高职语文渗透思政教育的途径(见图1)培养职业素养是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基本遵循“自我—专业—企业—社会”的认知过程。心理教师通过有计划地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针对语文学习中同一问题、同一层次、同一对象的团体辅导活动,与语文课程步调一致、目标同向地通过“学科渗透、团辅干预”的途径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图1 “学科渗透、团辅干预”协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途径
开展“学科渗透,团辅干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创新探索的目的,就是尊重学生成长特点,积极进行不同课程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和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教师,就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以“四有”好老师标准锤炼自己,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主动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准确把握思政教育方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规律,树立“大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所以,实施课程思政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建立“育人本位”的教师团队。“学科渗透,团辅干预”思政教育教师团队就是要打破学科边界、知识限制,语文和心理教师联合互动、分工协作,共同确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协同开展教学及辅导活动,实现语文课程和心理辅导资源共享、优势互助,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律,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此,课程思政不能简单“为思政而思政”,必须尊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载体。学校心理辅导是21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相关研究表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职学生除具有同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缺失、人生价值及成才观偏离、意志力不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必要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因材施教。“学科渗透,团辅干预”就是将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和高职语文课程相融合,围绕共同的思政教育目标,发挥课程教学优势,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团体辅导围绕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线,针对不同学习经历的群体特点和高职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心理特点,通过班级心理课、主题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序列化、体系化的团体辅导活动,育心育德结合,课内课外相通,渗透干预配合,以契合学生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协同高职语文同向、同步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助力学生全面成长。见图2。
图2 “学科渗透、团辅干预”协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高职语文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具备的广阔思政教育空间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职业素质提供了很大支持。高职语文除以教材原有体系为蓝本,挖掘价值内涵,以文育人,引领学生摆正“三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外,还可以学生的“自我—专业—企业—社会”认知规律为线索,找准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切入点,重组教材和训练内容,协同团体辅导,渗透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个性品德教育;可以围绕思政教育方向确立单元目标,组合不同题材、时代、国别的优秀篇目,建立文学作品和思政主题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将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业素养需要,优化教材,补充具有时代特色、反映行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凸显就业创业的价值导向;可以与专业课相配合,将语文听说读写模块的能力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职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职业语文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将口语表达、写作技能模块的训练内容和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巧妙融合,重在激发自信自强精神,培养协作竞争意识,锻炼思辨创新思维;可以将单元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体验、社区服务相结合,激励学生不负青春、向上向善,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4.1 立足实践,让语文思政教育“动”起来 高职语文必须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生产、生活变化相同步,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产相联系。强化实践训练,加强语文课堂学习和职业生活、社会体验、校园活动的结合,让语文思政教育“动”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参观企业、撰写活动总结和调查报告等活动,了解社会、关注就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进行职业场景模拟、交流心得体会等活动,加强体验、走近职业,加深学生对职业理念的理解,增强锻炼职业本领的决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和祖国”“新时代新作为”等主题演讲、辩论赛、征文等活动,训练能力、发展特长,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学习,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经理老总讲规划、专业人员讲技术、能工巧匠讲经验、毕业学生讲体会”的“四讲”及专题交流活动,培育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业精神;通过配合专业课组织学生参加实训实习、参与校企活动,积极贯穿岗位职责、遵守纪律、绿色节能、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教育。
3.4.2 课前演讲,让语文思政教育“活”起来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课程思政应该摈弃传统说教和僵硬灌输,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有效性。
课前演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机动灵活、内容广博,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铸造人文精神;又可以拓展思路、交流感悟,有助于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课前演讲可以是名篇介绍、读后感悟、诗歌朗诵、故事讲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视野,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是名言警句、影视赏析、时事新闻、热点评论,引领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净化思想,关注社会和时代精神,增强“四个自信”,植入爱国情怀;可以是科技知识、先进典型、劳模介绍、实习感悟,教育学生端正职业理想,立足岗位,加深职业责任和意识;可以是风土人情、旅游见闻、家乡风貌、生活变化,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陶冶情操,感化心灵;可以是自我介绍、心灵故事、健康知识、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调整,正确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可以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定主题、展示能力、形式多样的自由发挥;可以是调动不同专业、班级学生能动性的专题活动。
3.4.3 网络媒体,让语文思政教育“趣”起来 课程思政要发挥作用,应围绕学生特点,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决定了枯燥乏味、手段单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设疑激趣、引发思考、传递思想。网络新媒体技术为促进高职语文思政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带来了机遇。
网络新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具体情景,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传输为引导,变被动为参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入脑入心;可以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增加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做到与时俱进;可以借助微信平台、班级QQ和微课、微视频,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可以通过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学习通”“云班课”等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开展头脑风暴、查阅学习资源,实现即时反馈、沟通分享、答疑评价、师生互动,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可以建设和提供围绕课程思政主题的高职语文必修及选修网络课程资源,突出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等特色内容,在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及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可以结合基于新媒体的网络游戏、抖音、网络主播、微信等联系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现象,巧妙扣紧学习主题,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探讨、科学理性思辨,引导学生提升道德意识、完善人格,养成健康习惯和文明行为,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3.4.4 跨界融合,让语文思政教育“职”起来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势,创新开展“团队式”教学模式,进行多学科跨界融合,多向共进、同频共振,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促进就业创业,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遵循专业特点,提高职业素养是高职语文的重要责任。高职语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文学作品中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团体辅导独特的交流沟通模式、轻松信任的氛围、有趣灵活的方式有效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敬业守信、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可以和专业课相互融通,根据岗位需求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口语交际、人际沟通、业务洽谈、答询协商、职业写作等实用语文技能的培养,融入爱岗敬业、崇尚劳动、创新务实、遵纪守法等职业精神教育;可以和思政课相联系,发挥思政教育的理论引导优势和语文教学中生动案例、丰富文本的优势,激励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勤奋学习和职业本领的增长中,融入道德品质的修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