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姜波
关键词: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71 — 03
“整本书阅读”思想由来已久,纵观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均有这一思想的体现,只是整本书的存在形式有所不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课程内容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居于首位,“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更好的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迫在眉睫。在进行教学策略的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当代“整本书阅读”中的“整本书”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究竟为何。
“整本书”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形式结构完整,目前学术界对“整本书”虽无具体定义,但可对其进行拆分理解。“整”在词典中被释义为“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完整”,这体现出整本书阅读所强调的整体性思维。“书”在词典中被解释为“装订成册的著作”,“整”对“书”做出形式上的限定,决定了整本书不能是零散的,随意拼凑的文本。其二是内容体系完整,“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并非是一般意义上装订成册的印刷品,而是“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因此,通过形式结构与内容体系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整本书”理解为是被作者赋予严密的逻辑系统、思想主旨及文化价值的独立装订成册的书籍。例如长篇小说《红楼梦》、《四世同堂》和《悲伤世界》与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史记》和《老子》此外“整本书”还包括一些散文、剧本和学术著作等经典名作。
“整本书阅读”,通常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着重考虑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两方面内容。“整本书”的阅读应在集中的时间内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精心思考,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质疑,才能在探索中有所获得。市面上成册的书籍比比皆是,要选择具有“生命”的作品还需细细筛选,在这里,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课本中出现的“单篇”和“节选”类文章。这样的片段式文章,乍一读起来生动有趣,高潮迭起,好似在短时间内高效汲取了经典名作的精华,然而却是破坏了作品的生命整体性,不能领悟作者赋予作品的真正意蕴,反正浪费了经典,得不偿失。“整本书”的阅读方法的构建,是新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规定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学生想要通过阅读形成个人高效的阅读方法,就首先得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多种基础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例如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圈点勾画及做阅读笔记等。
当前高中课堂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需先对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加以归纳与分析。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从某些方面来讲,教师对于教学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由此可见,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十分必要。
当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量难以保证可谓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带领人的缺失,也就是教师缺乏指导意识。很多教师明知进行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但是并不愿意真正的引导学生去进行阅读,他们认为时间应当分配给直接影响分数的课程,这种明显功利性的思想不改变,整本书阅读就不可能真正的得以实施。除此之外,教师忽视阅读进程推进也是一个颇为明显的问题。一般来讲,整本书的教学过程包含四个阶段:激发阅读兴趣阶段、初步阅读阶段、深入研读阶段和读后拓展阶段。其中初步阅读是养成阅读习惯,强化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与建构个性阅读方法最为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整本书文本篇幅过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阅读长篇小说还好,若是阅读学术类著作更易产生倦怠,一时督促不到便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学生畏难的心理,并适时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继续向前阅读。然而很多教师在将学生带入整本书阅读后,便忽视了进程中的监管及督促,使部分学生在阅读途中掉隊,完不成整本书的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对于整本书阅读投入的时间、精力,决定着阅读成果的丰硕与否。然而当前学生普遍存在有阅读动机的缺乏、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方法不恰当和阅读计划松散几点问题。
学生是否阅读,选择什么内容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由阅读动机所决定。目前,高中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普遍表现出兴趣不高,存在难以长期坚持的现状。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新鲜时文。这些APP推送的咨询往往投其所好,更加吸引年轻人的眼球,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呈现低质量碎片化。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高考重压的影响,导致整本书阅读时间不足。整本书本身篇幅长,内容复杂,想要真正理解一本书的内涵,需要对文本反复阅读并深入咀嚼文章精髓。而面临高考的这些学生,在时间分配上,原本就偏向于英语、数学及其它提高分数快的科目,现在面对不确定是否提高分数的整本书阅读,学生自然也就兴趣寡淡。除阅读缺乏阅读动机外,学生阅读的无计划性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一大弊病。阅读之前不制定好阅读计划,学生随心情随意翻阅,翻阅过程中极易被其他事情的出现所中断阅读,难以沉下心来思考,个人阅读方法的体系难以建立,即使坚持下来阅读完了整本书,阅读能力也不会有根本上的提高,只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还容易导致原本就不高的阅读兴趣进一步降低。
通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不断重视,与内容阐述的不断细化,使得整本书阅读以愈加开放的视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指明方向。然而整本书阅读虽以在课程标准当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解决。因此,笔者根据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熟悉的单篇阅读、节选阅读与单元阅读等阅读形式大有不同,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篇幅长、容量大。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阅读经验。因此,很多学生在开启整本书阅读之前往往感到畏惧与枯燥,这就需要教师以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沉睡已久的阅读期待。颇具代表性的方式有片段留悬、名家点评与教师分享感悟。
片段留悬,指教师摘取书中情节生动的片段结合生动的语言给学生阅读,但不展示故事的结尾,抓住高中生的好奇心理,将学生自然带入整本书的阅读当中。
名家点评,指教师收集整理一些名家对于文章内容或人物事件的评价,展示给学生看,以达到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目的。高中生虽然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畏难心理,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并趋向于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名家对一本书正面积极的评论,会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走进阅读。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一本书之前,往往要先行阅读,这样教师会先于学生获得阅读体验,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之前,先绘声绘色对学生畅谈书中某一情节,或读书某一人物梗概以及读后感想,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阅读进程的不断推进,依靠内因和外因的联结驱动。兴趣激发内因,任务使动外因。因此,教师设置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便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任务应当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年龄特点及文本阅读难度等因素设置,多个任务构建一套阅读任务群。阅读任务群中的任务难度应当持递增水平,尽量保证后一个任务的设置高于现有能力认知的发展区,推动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达成阅读任务,保证阅读的持续性,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挑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打怪过关”的快乐,逐渐建立成就感,不再畏惧整本书阅读,建立个性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设置学习任务能有效驱使学生进行阅读,一个个现有层次发展区的突破,也就使学生实现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反馈与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能够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学习起到指导借鉴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以往的只有教师扩展到了家长、同学和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这样一来,由于评价主体的丰富,评价的角度自然也变得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与主观性,保证了对学生阅读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参考意义,也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保证。同时,让学生自身成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能够逐渐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以评价者的角度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见解,优化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与家长则是扮演“引导者”身份,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成长方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有效平衡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性,积极鼓励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学生阅读动机的充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阅读教学评价要包含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不能仅仅依赖测试这类的终结性评价。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允许学生的不完美,教师要引导的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首要目标。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