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的源义

2021-08-31 10:57周红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践

周红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44 — 04

北大荒一词的起源可见于《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的记载,旧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知识青年以及其他垦区建设者来到这片广袤的荒原,他们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过程中形成了王震将军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好思想、好作风,被称为北大荒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为进一步发掘和凝炼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党中央集中了北大荒开发建设者们的认识和智慧,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1〕。

一、北大荒精神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有其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分析北大荒精神,离不开对当时那个时代及时代精神的考量,这样的时代精神,就是对50、60年代北大荒人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以宪法的形式从法理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是党员干部和转业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1947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14万官兵,分八批次进入北大荒腹地,在这里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来到北大荒的军人不仅军衔高,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更是过硬,这得益于军人们在部队里受到的严格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号召包括军队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书,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军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系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党创办了初级和中级党校,形成了一个对全党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系统。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基层连队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4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总则(草案)》,规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教育部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样系统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铸就了一大批对党忠诚,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和军人,成为北大荒建设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其次是青年和普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军队之后,无数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主动来到北大荒,这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相当重视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斗争形势和时事教育是分不开的。如1957年之后,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各年级每周要开“周会”一节,中学开设每周一到二小时的政治课,初一初二是《青年修养》,初三开设《政治常识》,高一高二开设《社会科学常识》,高三开设《社会主义建设》,1964年,高三政治课还加入了《毛泽东选读》的内容。高校更是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群众教育也搞的如火如荼,北大荒的建设者们还包括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和随军家属们。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但在新中国,群众教育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广大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通过设立冬学,喇叭宣传,电影等方式,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快提升。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下,无数的青年及普通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的背上行囊,用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演绎了一曲曲奋斗和奉献的赞歌。

二、北大荒精神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隐性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北大荒精神在中华大地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产生,也在中华民族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产生,民族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

1.北大荒精神源自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

北大荒精神产生于中国这片沃土,是中国人民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时期不得不面对的各种难题的精神选择,也是北大荒人面对开发建设亘古荒原这个新问题所必须做出的精神和实践上的应对。这种精神和实践的选择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奋斗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质和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5000年文明中沉淀下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北大荒人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面对开发北大荒的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困难,北大荒人继承并展現出强烈的已然融入自身和国民性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着、奋斗着、团结着、梦想着,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千顷良田,在千里荒原上盖起宿舍食堂工厂,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铸成了王震将军胜赞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

2.北大荒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熏习的产物

北大荒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人士,这些人有不同的籍贯,不同的乡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国人,他们都有共同的文化之根——中华传统文化。在共同的成长环境中,中华传统文化所包涵的精神意识已经内化于人的意识行为而不自知。家中老人讲古会随口而出《朱子治家格言》的内容:黎明即起,洒扫庭队,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家长教育孩子动则成诵《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50、60年代的中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片宁静祥和,邻里和睦、长幼有序、互帮互助,这和中国人从小就不自觉地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淫是分不开的。在社会习俗以及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国人的行为举行和思维习惯自然也是中式的,自然带有崇尚奋斗开拓,重视德性责任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大荒精神重要的精神源泉。

三、北大荒精神源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基因,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物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开发建设者的人员构成,北大荒精神中的红色文化基因有:

1.源自北大荒总指挥王震将军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发北大荒总指挥王震将军是三五九旅的旅长兼政委,他实践着中国历史上军垦民屯的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官兵将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新中国成立后,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及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又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率领官兵进军北大荒,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北大荒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从这个意义上,南泥湾精神与北大荒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联系。

2.源自山东军民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設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先进群体意识和伟大精神。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人特别能吃苦耐劳,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前,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有一股永不服输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是山东人的精神财富,农建二师和六万来自山东的支边青年们把这股子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北大荒,沂蒙精神也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源泉。

3.来自复转官兵和全体中国民众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北大荒的复转军人中,有5300多人曾参加过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精神即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对敌的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民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抗美援朝精神是在建国后形成的教育全体中国民众的红色精神。在新中国各方面都严重困难,中美实力差距巨大的情形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自觉参与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而且将爱国热情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纷纷制定并完成了有着个人具体目标的爱国公约。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下的复转官兵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在面临开发北大荒的实际困难时,他们爱党爱国,敢于战天斗地,乐于吃苦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用鲜血、青青和生命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华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北大荒精神源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时代基因,是三代北大荒人实践的产物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科学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是北大荒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实践塑造并铸就了北大荒精神。理解北大荒精神,必须理解北大荒这片土地,理解北大荒人以及北大荒人独特的实践活动。

北大荒是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但北大荒更是一片亘古莽莽荒原,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我们通过口口相传的东北大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可以知道,北大荒这片土地冬季风雪肆虐,夏天蚊虫遍地,野兽出没,沼泽密布。这里自古以来人迹罕至,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毒虫猛兽的天堂。北大荒独特而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以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北大荒精神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

北大荒人打破这里的万年沉寂,自1947年开始,一批批复转军,支边青年,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各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他们汇聚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北大荒奇迹。在艰难的创业时光,北大荒的开发者们挺进荒原,徒步进入各自工作地点,他们穴地为居,化雪为炊,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虽然明知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北大荒人认为所有的困难和艰苦比起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那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生动地映像出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辛,这是北大荒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集体农场、机械化的方式将自古蛮荒的北大荒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北大仓也体现出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责任担当。当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又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奋发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向大锅饭告别,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历史性飞跃。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完成了内部政企分开的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2018年12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8个管理局改制为分公司并全部揭牌,使北大荒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大荒人再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到2023年,建成全国领先的粮食生产商与农地运营服务商,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到2028年,建成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新型粮商和中华大厨房,初步形成农业领域航母。北大荒人挺进荒原,敢为人先,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北大荒人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作为国家重要大型央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必然内核。在开发之初,北大荒更多地承担着安置复转官兵,生产粮食的“粮食工厂”的职能;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国家北方受到苏联威胁时,又转向“生产建设兵团”,更多地承担国家安全的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完成2000年8月党中央对北大荒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北大荒贴上了“现代企业”的标签,目标直指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20世纪末,北大荒人停止开发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承担了生态安全的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北大荒。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国家队”,英雄的北大荒人永远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是北大荒人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和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从发展军垦农场到新时代深化改革,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6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这三种跨时空的精神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通过英雄的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文化交流碰撞和实践活动融合升华之下的北大荒人,有理想、充满朝气、干劲十足,从战天斗地的拓荒者到默默坚守的耕耘者,再到勇于探索的创新者,三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生命培育和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书写了黑土地上的不朽传奇!

〔参 考 文 献〕

〔1〕陈彦彦.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北大荒精神内涵的再阐释〔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01).

〔2〕〔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2018,(04).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728/c64094-29433645.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