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青
颅脑损伤包含脑损伤及颅骨骨折,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度颅脑损伤,颅脑损伤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继发多种疾病,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1]。最危急的继发性病变就是颅脑出血,多种原因会导致颅脑损伤病人出现继发性损害,包括血肿以及出血等情况[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入院后会及时行CT检查,判断病人颅脑损伤情况以及血肿严重程度,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CT检查不及时则会错失最佳治疗机会,增加病人继发性出血的风险[4]。同时病人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多种因素也是颅脑损伤病人的重点监测项目,具有引起病人继发性改变的风险[5]。为了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继发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选择196例在本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继发性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98例创伤性脑损伤继发颅内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期治疗的98例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未出现颅内出血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32~67(65.31±8.33)岁;研究组中男42例,女56例,年龄30~69(67.88±10.9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分析比较。所有病人需满足纳入标准:①病人存在外伤性颅脑损伤病史;②病人及家属同意接受本次调查研究;③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同时需排除以下条件:①病人存在心血管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②病人及家属拒绝配合此次调查研究。
1.2 方法 记录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血压情况以及首次接受CT检查的时间,采用GSC评分量表对病人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分,同时收集病人血清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关指标的表达量,比较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
病人入院后对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检测病人病情变化情况,实时检测病人血压、脉搏以及心率等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帮助病人保持去枕平卧位的姿势,根据病人病情适当抬高床头15°~30°,减少病人出现出血情况的概率;③对于病人由于创伤性颅脑损伤造成的疼痛,可以适当选择止痛药物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觉;④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 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血压情况以及首次接受CT检查的时间。
1.3.2 两组病人的GCS评分 根据Glasgow量表从语言、睁眼、运动3个方面对病人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低表示病人的意识障碍情况越严重,8分以下表示昏迷,满分15分则表示病人意识清醒。
1.3.3 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情况,测定并比较两组病人的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计数,分析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
表1 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病人首次接受CT检查时间和GC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比较
创伤性颅脑损伤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疾病初期只是局部发生损害,随着病变时间延长,多种继发性损害会相继出现[6]。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病人出现继发性损害的原因是局部缺血缺氧,而血压增高、血管充血、急性细胞毒性水肿则会导致颅内压增高[7]。创伤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是指第1次CT扫描确诊为颅内血肿存在,但是数天后复查显示颅内血肿体积增大[8]。这类病人一般入院时会根据症状及体征选择保守治疗,复查CT结果显示血肿增大后才选择手术治疗,如果病人出血情况严重,则有可能会危及病人生命健康,因此需要积极寻求导致病人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的原因,避免出血危急症状的出现[9-10]。
导致病人出现颅脑损伤后进展型出血的原因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病人颅脑损伤后首次接受CT检查的时间越来越短,CT检查越早越能尽早发现病人颅内血肿的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继发性出血情况的发生[11]。GCS昏迷评分通过病人的睁眼、语言以及运动3个方面对病人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意识形态越好[12]。通过对病人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分,能够有效评估病人入院时的意识状态,评估病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病人的意识状况越差表示病人的颅脑损伤越严重,病人出现继发性出血的概率越高,越应该尽早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13]。同时,病人的血压越低,颅内血流灌注越差,病人颅脑损伤进展越快,越容易出现继发性改变。病人的凝血功能也会对病人颅脑血流灌注造成一定的影响,D-D是纤维单体蛋白活化因子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降解产物,能够间接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被降解后物质的总称,FDP的升高能够反映体内纤维蛋白降解功能增强[1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根据PT等因素测算出来的,能够反映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15]。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能够愈合伤口,帮助病人止血,同时在炎症以及血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病人的凝血功能能够通过影响病人的血液凝固情况,增加病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增加病人出现继发性出血的风险[16]。
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继发性颅脑损伤的研究组病人首次CT检查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同时研究组病人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这些结果都与我们的预期相符[17-18]。通过对两组病人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研究组病人的D-D、PT、INR以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显示了研究组病人处于一种低凝状态,研究组病人的PLT计数低于对照组,也说明研究组病人凝血功能较差,综合这些因素,提示研究组病人处于低凝状态,出现继发性出血的风险更高,与我们的预期结果相符。
在本次的实验中发现,研究组病人出现颅内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在对于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病人入院后及早行CT检查;②实时检测病人血压情况,避免低血压造成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良出现继发性病变;③对于入院时GCS评分低于8分的病人需要着重护理,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避免危急情况的出现;④调整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避免病人血液处于高凝或者低凝的状态,影响病人血流灌注。通过这些护理措施的完善,能够有效改善病人出现颅内出血的情况,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