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仪
【关键字】过度换气综合征;碱中毒;治疗
小宁是一名女大学生,周末时她和朋友约好一起看电影,可能是剧情太过感人,小宁在观影中“暴风哭泣”了3个小时。因过度换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在电影结束后被送入医院急救。
大哭也会导致“中毒”?过度换气又是怎么回事呢?
过度换气综合征,又叫“过度通气综合征”,也称之为“高通气综合征”。
人的呼吸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吸气时,空气进入肺泡,肺泡旁边附属的毛细血管网把空气中的氧气带入血液中,同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中。呼气的时候,把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与残余的空气一起呼出。这样一呼一吸,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呼吸过程是由呼吸中枢调节,过度、不足都不好。
过度换气就是在某种条件下,呼吸频率过快,或者呼吸深度加大,导致吸入、呼出的气体过多,通气量增高,肺泡换气也增加,进而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度。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排出过度会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迅速降低,在身体还没有来得及调节的时候,血液中酸性的碳酸快速降低,碱性成分(主要是HCO3-)没有同步下降,形成“碱性血症”,或者称之为“低碳酸血症”。于是,血液的PH值快速升高,这就是“呼吸性碱中毒”。
除了哭泣可能会诱发过度通气外,在跑步等剧烈运动时、情绪激动时,以及部分肺部功能存在问题的患者都可能会出现过度通气。我们常说的歇斯底里,就是情绪过于激动,呼吸急促,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头晕、胸闷、全身麻木等过度通气的症状。
由于血液PH值升高,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增加,氧气在组织中释放困难,尽管血氧饱和度是100%,但身体的组织细胞却不能利用,就像抱着装满食物的保险箱却吃不到而挨饿一样,造成组织缺氧。
呼吸性碱中毒使人体动脉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尤其是心脑血管收缩更加明显。血液供应减少,心脑细胞缺氧,由于这两个因素存在,患者必然会出现头晕、头疼、视物不清、四肢麻木、心慌胸闷等等症状,持续缺氧会导致晕厥、意识丧失(俗语叫“背过气了”)等等。
由于细胞缺氧,血液中钙离子会向细胞内转移,导致低血钙,患者的十指会紧紧地并拢在一起,随着低血钙的加重,神经肌肉兴奋性增进一步高,还会出现手足和四肢的麻木、强直、痉挛和抽搐。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病可以自然恢复。上述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抽搐、晕厥其实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抽搐使机体代谢加快,可以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晕厥使呼吸减慢甚至短暂停止,二氧化碳排出减少,从而纠正病理状态,使身体恢复。
但是,对于特殊人群,过度换气真的可以致人死亡。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一旦细胞缺氧、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快速升高,很有可能出现心肌梗塞、脑出血等威胁生命。
另外,一旦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机体还会通过肾脏进行调节,以保持PH值的稳定,维护机体的正常代谢。常见方式就是减少氢离子排出,增加钾离子的排出。但是,对于糖尿病、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心衰或长期服用含利尿剂药物的患者来说,他们的内环境不稳定,钾离子的排出很快就会引起低钾血症,轻者四肢无力、麻木,重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室颤引发突然死亡。即便是正常人,如果呼吸性碱中毒持续得不到纠正,钾离子排出过多,同样会引起低钾血症,也会导致死亡。
过度换气综合征发病核心是呼吸生理活动过度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所致,所以治疗的核心就是弥补二氧化碳的不足。如果患者在医院,给予面罩吸氧就可以了。
面罩可以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收集积聚在面罩里面,吸气的时候重新回吸到肺泡内,限制了二氧化碳丢失。同时,面罩吸氧提高了吸入气体的氧浓度,提高血液氧分压,增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从而解决组织缺氧问题,迅速控制中毒症状。
如果发病时离医院很远,甚至是在户外发生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需要及时自救。患者可以模仿医院面罩吸氧的原理,充分利用身边的东西自己制造“面罩”,硬质的购物袋、硬纸盒、塑料盒、大水杯、饭碗等等都可以。把这些物品罩着患者的口鼻,一般3~10分钟就可以缓解症状。实在无物可用,也可以用一张报纸卷成一个锥形纸筒罩着患者的口鼻。这种“自制面罩”的原理就是回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限制二氧化碳丢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生了过度通气,以后遇见类似的场景很有可能会再次发生过度通气。就像有些人崴脚了,以后可能会习惯性崴脚。因此,患者在遇见类似场景时,注意不要让情绪过于激动,周边的人也要注意安抚让患者放松下来,避免过度通气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