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宗成,冯德学,李中元
(1.安康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中学,陕西 安康 725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安康学院也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4年一修订变为每年一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也进行了3次修订和多次微调,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由“为地方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变为现在的“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够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人才规格的定位也从“能教学、会指导、有专长”进一步明确为“一师三员”,即合格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定位已经明确,但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现实课题。
对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和2020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1.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调查
表1数据显示,69.2%的教师和77.5%的学生认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效果好,30.8%的教师和18.8%的学生觉得一般,还有3.8%的学生评价为差。
表1 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评价统计(N:26;80)
2.学生教练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调查
表2数据显示,46.1%的教师和71.3%的学生认为学生教练能力培养模式效果好,50%的教师和23.8%的学生觉得一般,还有3.8%的教师和5%的学生评价为差。
表2 学生教练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评价统计(N:26;80)
3.学生裁判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调查
表3数据显示,57.7%的教师和71.3%的学生认为学生裁判能力培养模式效果好,38.5%的教师和23.8%的学生觉得一般,还有3.8%的教师和5.0%学生评价为差。
表3 学生裁判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评价统计(N:26;80)
4.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调查
表4数据显示,46.2%的教师和56.3%的学生认为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模式效果好,53.8%的教师和41.3%的学生觉得一般,还有2.5%的学生评价为差。
表4 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评价统计(N:26; 80)
由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模式效果评价不高,评价优劣顺序依次为教学能力、裁判能力、训练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说明师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师三员”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及效果不太满意,学校、体育学院、教师在学生教学、裁判,尤其是训练、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的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从目前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地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社会体育开展的实际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地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际契合度不高
由于资金、交通、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体育学院学生到地方中小学见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聘请的地方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我校教授体育教学法课程时间少且不固定,教学多以课本知识做指导,学生试讲是在同学之间及在公共体育课上进行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上停留在普遍性、规范性上,导致学生对基层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了解不够,对中小学生学情特点不清楚,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与地方中小学教学实际脱节。
2.社会体育指导方法、形式与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符合度不高
也由于资金、交通、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体育学院学生到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中心见习的时间短,目前还没有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社会健身场所实习;我校健身器材陈旧落后,因此没有请健身俱乐部有经验的优秀教练、社区体育优秀工作者来我校训练、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校内的教学基本是以体育教学、训练指导能力的培养替代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新型健身器材的使用、对社会群体器材健身的指导等方面能力低下,组织形式、指导方法欠缺。
3.实践教学模式尚需优化完善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时间、地点、形式不固定,随意性、随机性较大,完整性欠缺,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态度积极与消极的学生之间所得到的实践机会都不相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实践教学模式、能力培养途径尚待完善和固化。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一师三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裁判、社会体育指导等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整体培养质量,研究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一师三员”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1]。
为了探索出一条学生“一师三员”实践能力校外培养新路径,我们通过与安康城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人座谈研讨、对安康城区18所中小学体育负责人及部分体育教师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师三员”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学生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校校、校企联合培养的可行性、形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分析如下:
对安康市城区18所中小学(中学10所,小学8所)体育负责人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1.“一师三员”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性调查
表5数据显示,91.4%的被调查者认为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师三员”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说明基层体育教师对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规格定位是认可的。
表5 “一师三员”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性评价统计(N=35)
2.校校联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可行性调查
表6数据显示,97.1%的体育教师认为校校合作可以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师三员”实践能力;100%的体育教师认为“现代师徒制”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可以在基层中小学实施;100%的体育教师欢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到基层学校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基层体育教师认为,每位体育教师可以带2~3名学生徒弟,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到有师徒关系的基层学校观摩教师上课、协助指导教师上课、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上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学到大学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学到更多实践经验。
表6 校校联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可行性调查统计(N=35)
3.现代师徒制是否需要支付劳动报酬调查
表7显示,34.3%的体育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实践需要支付报酬。付酬标准可按10~30元/人/次的标准支付指导费,也可以按照基层学校课时费或者安康学院外聘教师课时费标准支付指导费。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需要支付指导费的基层体育教师都来自2所学校。而其他16所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体育负责人的态度是可支付可不支付或不需要支付指导费,他们认为指导学生实践虽然需要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也可以协助自己上课,甚至能够临时解决学校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他们的态度也化解了学院校外实践经费短缺的难题,使现代师徒制的实施成为可能。
表7 现代师徒制是否需要付酬调查统计(N=35)
为了充分了解体育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进一步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安康学院体育学院组织召开了安康市城区体育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会,邀请了安康市体校、恒新体育、斯伯特健身广场、温格健身、五环之星、跆拳道协会、童乐体育、博睿启航、侠书逸、创博体育等10家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主要就目前安康市体育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用人过程存在的问题、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1.专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缺乏
在座谈中了解到,安康市体育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但社会人群、少年儿童对体育健身、体育培训的需求却日益增长,体育管理、体育教练人才奇缺,供需矛盾突出。但这同时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
然而,不少体育专业毕业生受聘体育企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缺少健身指导、体育培训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还得回炉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少数学生在试用期就被淘汰。
2.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训练、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切实可行
座谈会上,体育行业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愿意与安康学院体育学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希望企业、培训机构成能够为安康学院体育学院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并提出了合理且可行的实施办法。
一是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学校聘请优秀企业家、健身指导教练到学校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介绍体育企业情况,指导学生健身器械的使用、运动健身知识与方法,并组织学生到体育行业企业参观学习,为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实习打好基础。
二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校企联合组织举办体育行业企业所需的相关体育项目教练员培训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且有特长的相关项目教练员培训班参加学习,尽早掌握专项教练知识、技能,为体育企业储备教练人才。
三是鼓励学生在大三大四的课余时间,到相关体育行业企业担任助教、教练。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既培养了健身指导、体育培训能力,又能勤工俭学,也解决了体育行业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为学生解决就业出路,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调研结果,为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全方位高质量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我们构建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程式“一师三员”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一师三员”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其中,校内实践包括课内的体育教学论课程实践,各专项课内教学实践,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以及课外的第二课堂实践,校内竞赛裁判实践,能够培养学生普遍、规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校外实践包括校校合作中的教育见习、实习,现代师徒制教学实践,中小学课余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校企合作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见习、实习,现代师徒制社体指导实践,专项教练培养与上岗;社会体育服务实践中的健康知识传授、健身技能指导服务,赛事组织及裁判服务等实践。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学校教育、健身指导、体育培训等实践环境中,对学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体验与反思,感受一线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的真实全过程情境,学会实用的实践技能,实现与未来的工作无缝对接,就业后即能进入角色。
表8显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内容分布在第1~8学期,先以校内实践为主,再以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最后过渡到以校外实践为主的学生学习全过程。
表8 “一师三员”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分布
1.课内教学实践。继续沿用以前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体育教学论课程实践、各专项课内教学实践、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第1~8学期的每门课程里。教师认真贯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习得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即可开始教学、训练、裁判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课外实践教学。以第二课堂为主要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训练、裁判等实践中去。组织体育教学基本功大赛,让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教案编写、说课、讲课,在竞赛中提高教学技能;安排各种小型体育比赛,让学生自主策划组织,亲身参与比赛的编排和竞赛裁判工作。
教育实习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在第七学期进行。教育见习、社会体育指导见习、社会体育指导实践等集中性实践课程由体育学院负责,采取统一组织,分散实施的方法进行。
1.教育见习
据统计,目前安康市城区18所中小学共有体育教师196名,体育学院负责与这些学校联系,安排学生见习事宜,每位中小学体育教师分配2~3名学生徒弟,从第4学期开始至第8学期,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师傅”所在学校见习和教学、训练、裁判实践,为学生教育实习奠定基础。总学时数不得低于80学时,由基层学校指导教师统计汇总。
2.社会体育指导见习、社会体育指导实践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选择某个体育健身俱乐部或体育培训机构作为实践地点,由体育学院协调联系安排指导教师,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到“师傅”所在企业见习,并从第4学期后跟随“师傅”进行健身指导、体育培训实践,总学时数不得低于80学时,由体育行业企业指导教师统计汇总。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引领、指导、监控、促进等作用,同时考核与评价结果又能使学生看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给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激发动力、指明方向,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教师修正、调整、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信息[2]。因此,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师三员”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1.课内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在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将“一师三员”能力实践作为教学内容之一,设定具体的实践内容与实施课时,并将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过程、效果、质量作为课程考核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制定详细且可行的评价标准予以实施。
2.集中性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价
体育学院组织制定集中性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详细的实施内容、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认真执行集中性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在实践课中的态度、表现、知识与能力水平、实践总结感悟等进行考核与评价,计算相应的成绩与学分。
3.联合培养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体育指导见习、实践等校内外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现代师徒制的实施上,由体育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安康市城区基层学校指导教师、体育行业企业教练负责对学生日常实践次数、态度表现、能力水平等进行记录、评价,体育学院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践的总结评价,并结合基层教师、教练的评价形成最终评价,计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
4.第二课堂实践能力的测评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专业技能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社会体育指导、体育赛事组织服务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按照“第二课堂成绩单”计入相应的课外学分。
5.师范生职业能力测试
师范生职业能力测试在第八学期进行,安排一周时间,由体育学院统一组织,对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课件制作、说课与体育教学等能力进行集中考评,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综合评分,计算学分。这项测试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师范职业能力形成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检验,也是对学校、体育学院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