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玉 温楚锋 刘甜甜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文化自信问题提高到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思想指引和道德修养,也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根本区别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的途径,是首要的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是通过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在儿童成长期间绘本是为数不多的阅读刊物,对儿童成长期间建立认知能力、价值感和文化认同感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促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水墨画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成为我们中华传统艺术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融汇绘画者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传统水墨艺术体现民族文化思想精髓,在讲述历史故事的绘本中运用传统的水墨元素,激起读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图画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内容,从形式上吸引儿童,内容上感染儿童,达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当下市面上的大部分绘本采用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较少,国外引进的绘本仍占主导,虽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绘本已经出现,但与国外绘本的受欢迎和传播程度相比仍然相差甚远。改变以往的传统绘本的模式,需创新性的发展水墨风格,水墨风格绘本应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创新水墨风格绘画,融合新呈现方式、新技术和新想法,增加趣味性与吸引力,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与审美感受,增强对传统水墨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打破水墨风格在儿童绘本领域的局限性。
儿童绘本设计中主题、色彩、角色、排版都会影响儿童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人群定位为儿童,应基于不同时期的儿童需求和审美出发,可以运用联想、比拟、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出极具个性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提起儿童对绘本人物本身的兴趣。传统人物形象对于儿童读者晦涩难懂,人物常常表现得含蓄需要细心观察和一定的审美基础,低龄读者的认知能力与阅读能力较低的情况很难扑捉到画面的巧妙之处,但水墨人物的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注重人物的情感方面与儿童在阅读上的直观需求一致。
国画大家齐白石先生针对创作主体处理自然客体曾说过这样的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先生强调的是意境美的重要性,如果所画之物与现实太过相似,会死板,但如果与现实之物相差太远,又不够真实,只有在似与不似之间才能体现所画之物的巧妙和意境。传统水墨人物画以简单的线条勾勒人物,寥寥几笔就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遵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点,不过分描绘细节,注重人物的性格与气质的描绘。宋代时期人物画家梁楷作为中国水墨最具影响力的代表画家之一,代表作品《太白行吟图》寥寥几笔就把李白“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淋漓尽致,选择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侧身动作,淡墨粗笔勾画衣形,细笔勾勒面部,重墨点眼睛,着重描绘眼睛的神态,好似眺望远方,表达诗人的怀揣天下,不受重视的内心情感,充满悲伤无奈之情。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的鬼怪形象,不加任何色彩的白描也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水墨人物画直接情感表达的特点与儿童阅读需求不谋而合,设计传统水墨人物时不适合使用过多绚丽技巧,注重线的韵律变化从而把控人物大体形态,不同线条的表现不仅可以表现画面的韵律感还配合所塑造人物的心境,增添画面的意蕴,提炼加工人物形象,放大人物的个人特色成为一个标志,注重人物面部表情、外部特征和性格气质,比如历史人物李逵的标志大胡子,在设计中通过爆炸式的胡须或者像云造型的胡须,在儿童仅有的认识事物中选取拉近儿童对陌生人物的距离。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在塑造中可以着重塑造统一中国大业的英勇善战的形象。与现代审美结合,在人物的身体增加比较可爱的元素或者设计Q 版的人物形象引导儿童阅读,多元化的同时在视觉感受上直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水墨人物技法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减少晦涩、增强趣味性、增加儿童的阅读体验。
“知白守黑,虚实相生”是水墨绘画“留白”的一个重要原则。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最能体现艺术家构图取舍的整体把控。在水墨绘画中“空白”与画面内容都同样重要,是互相衬托、互相影响的关系。画家通过留白构思画面,用黑白、实虚、疏密表达画家的心境变化和画面的整体意境。留白技巧同样也可以运用到绘本当中,提升水墨绘本意境同时打开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在画面中,往往需要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不能一味地堆砌,需要对整体进行布局与把控,才能使画面具有美感与意境感。合理的留白会帮助打开读者的想象力,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
描绘故事情节概括有力、画面氛围浓郁、呈现效果吸引人都是优秀绘本必不可缺的要求。在水墨绘画中通过墨与水结合得到多种多样的画面变化,根据墨色的浓淡、轻重、干湿配合笔法形成完整的画面,画面中内容是实景和笔墨章法丰富的地方,留白部分诱发和开拓读者想象力的空间,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水墨风格的绘本依据故事的高潮迭起来配合墨色,故事高潮的部分用墨浓,交代故事背景或环境可以用淡墨,在故事的结尾留白,给读者无限遐想,合理配合,变化丰富,不仅可以强调情节中心部分并且营造绘本的空间感、纵深感。绘画语言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创造性地使用绘画语言,回归绘画语言本身,吸引儿童对绘本作品画面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儿童审美的再创造联想与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和故事情节中。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归属感及内心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3]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主要包括八个部分:①文化名称和属性;②文化发展知识,如知道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以及了解民族发展历史;③了解民族地域、风俗习惯等;④认识文化符号,如龙、长江、黄河等;⑤具有成员意识;⑥能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分开来;⑦理解中华文化与56 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⑧具有民族道德观。[4]中国传统水墨绘本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及知识的一部分,在儿童增加文化认同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通过水墨绘本获取有关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水墨绘本也通过自身的风格传播力向儿童渗透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了五千年之久,是无数的先贤们不断积累的结晶。水墨画便是先贤们创造的文化结晶之一,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有着持续的发展。具有渊源的历史文化印记。水墨画是以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具有较深的民族印记。在帮助儿童增加文化认同感上有着显著的帮助。水墨画风格绘本主要运用到的是图片与文字的搭配使用,在图片的题材上水墨画所运用到的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例如:旗袍、青花瓷、兵马俑、京剧、长城、玉器、山水画、敦煌壁画等等极具代表中国特色文化属性的题材。儿童们在阅读观看传统水墨画风格类的绘本时他们的意识会受到民族文化知识的熏陶。传统水墨风格绘本的内容或多或少会结合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这些传统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一直传颂正是因为里面蕴含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文学教育和品德教育。传统水墨绘画形式与历史故事的结合,水墨的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二者有机结合,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加容易地帮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树立典范,其中的哲理也会启发孩子们的心智,对培养儿童内心情感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丰富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审美取向。中国水墨画画家的作品在我国的绘画作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被历史上无数的画家和理论家所推崇,例如北派创始人李思训,他的画作重用色彩,即使是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的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便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正是因为他们的艺术绘画作品中有着优秀的艺术审美取向。
中国传统水墨绘本是为儿童建立审美典范的载体之一,从风格和题材上都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蕴含,儿童在阅读观看有关于传统水墨风格的绘本时他们的审美风格以及审美典范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儿童们在阅读观看水墨风格的绘本时会选择一些颜色丰富靓丽的绘本,在阅读时会被里边的人物角色所吸引根据故事情节分辨事物的善恶是非以及美丑,好的传统水墨风格绘本展开的每一页都会像一幅优美的艺术作品一样,引导着孩子们的眼睛,将眼睛里看到的美慢慢转换成儿童自己的欣赏风格以及审美情趣,也会表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服装、文具以及身边的装饰物都会根据自己喜爱的风格表现出来。随着儿童们年龄的增长,审美意识的增强也会借鉴绘本中的色彩搭配、风格表现等。
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绘本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介绍自然万物、通识知识和历史文化等,运用传统的水墨风格进行绘制,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同时进一步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单独的文字排版看上去会比较枯燥且晦涩难懂,加上传统水墨风格的插画,运用鲜艳的颜色,就会吸引小读者们的眼球有读下去的冲动和欲望,也会在无形中提高了小读者的审美取向,加深图画理解的能力。但是,单一的运用水墨风格绘本插画模式比较枯燥,可以通过立体绘本、经典故事典籍、游戏绘本、水墨剪纸绘本等方式增加绘本的趣味性,为读者们提供更多题材上的选择。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绘本的种类,也为绘本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儿童绘本的发展中,创新是发展的首要前提,也要从儿童的客观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创造出适合儿童审美、为儿童树立正确典范、为儿童们讲述中国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绘本。总之,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绘本应当做到的是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增强儿童的文化自信,为儿童成长建立审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