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龙 郑敏
科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如果说科学课堂是科学教师完成科学教育与教学任务的主战场,那么科技社团则是科学教师完成科技辅导员任务的阵地,科学教师通过组建学校科技社团,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开阔学生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何为科技社团
中小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会利用课余时间,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校号召,以自愿报名、教师组建或师生共建等形式组成一定的学习团体,其中以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为基本内容组织形成的即为科技社团。在这种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团中,成员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松散的,科技教育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延续的,也可以是由独立的主题组合而成的。校园里的科技兴趣小组、科学课外班、第二课堂、××科学(科技)竞赛队等都属于科技社团。
对于初次组建科技社团的新人职科学教师来讲,建议从更广义的角度,在“课外”教育的大背景下组建科技社团,探索学生和教师科技兴趣与特長的结合点,在能够被学校文化包容、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发展的前提下慢慢勾画出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科技社团,并且朝着经营成为学校特色的方向努力。
科技社团建设的意义
建设科技社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丰富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课外的、有社团特色的学习经历更加容易成为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爱好和特长,并得以长足发展。
科学课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些探究活动无法开展或无法全面展开,科技社团活动因其灵活性和连续性,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不仅如此,科学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必须考虑普适性,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也必须是易于进行大批量准备的。而科技社团活动则可以根据活动小组学生的实际特点、探究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设计和选择活动内容,利用学校、社区、家长等多方面资源支持探究活动,这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科技精英的苗子都具有意义。
目前,很多地区小学下午三点半左右就会放学,从三点半到家长下班前是学生监管的“真空”时间。为了服务学生成长,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2017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在此背景下,新人职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更可以尝试将科技社团引入“三点半课堂”,在科技社团活动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在解除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拓新途径。
建设科技社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有内涵的社团文化可以促进学校品牌化发展,科技社团正是开辟学校科技特色项目的试验田。学校可以通过主动设计、持久打造本校一个或多个科技社团,形成某一科技优势项目,并以点带面地打造多个以科技创新为背景的特色项目群,形成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科学教师更可以将学校科技社团建设与科技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长期深入地开展、落实,以生成有内涵、系列化的科技特色教育成果。
建设科技社团是科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科技社团既然可以成为学校的名片,当然也可以成为指导、参与社团建设的教师的名片。相比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可以有更加宽松、更加个性化的空间,教师的科技爱好、专业特长、对教育的创造性思考等都可以通过社团这块试验田进行尝试。当然,这种尝试也是有边界的,不能超出教育的原则,并且应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
建设科技社团是科学教师的基本职责
课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诸如学校的开放活动、学校参加校际间的交流等工作都需要稳定的课后教育支持。一般来说,校园科技节、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创客比赛、模型运动会等课后科技教育都需要科学教师参与策划、辅导,是科学教师的基本职责。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些本职工作,必须有高投入的社团活动组织与指导。
科学教师在科技社团中的角色定位
新人职科学教师在组建科技社团、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普遍有畏难情绪,害怕自己的科学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胜任社团的组建和指导工作,担心没有教材、没有参考教案、没有示范案例,科技社团活动的开展似乎没有基础,甚至有新科学教师感觉科技社团对于自身似乎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多余工作。其实,只要科学教师认识到参与科技社团工作也属于教学工作,就不难想到当教师的“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学”灵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圆满完成科技社团的指导工作的。
教练型社团组织者
有些新人职科学教师还在大学学习时就已经参与了中小学科技活动,本身动手实践能力较好,创新意识较强,有一门科技特长,已经是身兼教师和某项学科专业技能的能手。如在高校就读时就擅长制作标本、是一个模型爱好者或是一个无线电发烧友等。这样的新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爱好,组建与自身技能相关的科技社团,以教练员的身份适度地在社团活动中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技能,并利用这一技能进行科技创新与创造。
之所以强调适度地教,一方面是新人职科学教师及科技辅导员要认识到科技社团活动指导和科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基本相通的,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给学生适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少用“填鸭”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既然是技能训练,就要将“教”和“练”结合起来,教师教得过多,势必会占用学生学和练的空间。
陪练型社团组织者
新人职科学教师能达到教练型社团组织者水平的是极少数,甚至大部分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科学教师也并不具备教学生掌握某项技能的能力。其实,这样的科学教师也是可以通过将自身定位为社团活动的陪伴者、服务者的“陪练型”社团组织者,圆满完成社团组建工作的。陪练型社团组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必要的时候督促并鼓励学生按照已有的活动目标,遵循既定的活动步骤,克服未知的活动困难,坚持走下去。
如果有技术问题无法解决,首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利用视频资源、文字资源等获得信息或启发。其次可以鼓励学生采取“自助式”的问题解决方式。既然是依照兴趣组建的社团,就不排除有学生已经接触甚至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此外,新人职科学教师要学会“借力”,例如可以借助在高校就读时母校的助力,请求大学老师、同学的帮助;家长资源也是很重要的校本教育资源,可以借助家长志愿者的助力,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家长为难。
购买教育服务、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临时授课也可以作为短期“借力”模式。当然,购买教育服务要遵守相关财经制度,不可未经许可而简单地把费用转嫁到学生身上。校外科技教育机构或科技工作人员参与学校科技社团活动时,科学教师要进行把关。新科学教师还必须明确,借力是帮助新科学教师更快成长的方法,却不是科学教师推卸教育责任、 “长期偷懒”的途径,在努力提升自身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的道路上,只有自己努力成为那个最用力、最有力的人,才是科学教师的职业目标。
研究型社团组织者
科技社团的科技活动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就不能仅停留于某项科技技能的获得,而是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就成为了研究型社团组织者。
教师在组织社团活动时,可以定位为“研究活动的一员”,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社团成员通过完成实验方案而共同获得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是指导者,还可以是一个好伙伴、一个好参谋,甚至一个好的后勤人员,这些角色比当一个教练员更有意义。
不论组建社团的教师以什么角色参与到社团活动中,都需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用心收集可以借用的外力资源,用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科技社团活动品质的提升策略
高品质的科技社团活动是能够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活动,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活动。
关注学校发展需求
科技社团活动除了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特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活动,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将自身活动与学校发展需求联系起来。
学校一般都有中长期或者短期发展愿景,科技社团要主动融入学校的发展愿景,跟紧学校发展的节奏,获得学校的支持。即使是一个稳定、持久、专业性非常强的社团,也是有可能与学校文化找到融合点的。例如当“种植社团”遇到重视阅读文化的学校,可以引导社团成员开发种植日记,把种植日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做成黑板报、手抄报,甚至可以制成绘本手册在校园里推广,在增进学生种植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优化社团成员管理
新人职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在组建科技社团时要在考虑好社团定位、教师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盡量吸引理想的学生成员,组建社团要有“抢”学员的意识。
随着“三点半课堂”的普及性开展,社团“抢课”成了一种“校园文化”。抢课之前,学校教导处一般会公布拟开设的社团课程,学生根据发布的社团课程清单结合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在指定的时段开始抢课。称抢课而非选课,是因为开设的社团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各不相同,每个社团能够容纳的成员人数也是有限的,所以没抢到理想课程的学生最终会通过调剂的方式成为其他社团的成员。
在这种抢课的社团文化背景下,组建科技社团的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要在尊重抢课规则的前提下,充分设计和利用招募条件吸引真正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和有创新特长的成员加入。如充分利用科学课堂引人人胜的探究活动培养和拥有部分“铁杆学生粉丝”,也可以以补充招募的方式为有双向意愿的学生留足长期、稳定参加科技社团的机会。
让科技社团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并不难,但如果需要提升科技活动品质,尤其是需要从社团成员中选拔参加比赛的队员,并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培养和保留社团中的精英成员是社团组织者的重要工作,科技社团活动开展的同时,建议科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保留兴趣小组,并使其成为科技创新苗子的聚集地。
考虑社团成果输出
科技社团活动的长期成果是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每一项科学实践经历,与他们的成长都有意义。
科技社团的成果输出包括短期的、阶段性的、可以描述、可以展示、可以量化的成果,如现场表演、活动作品及论文、获奖证书等。在社团可能获得的成果中,竞赛成果非常重要,新人职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要积极关注各类比赛信息,了解比赛动态,帮助学生选择规范的项目,组织参赛和交流。
这些成果的输出都不太可能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生成,需要教师主动参与。一方面,新人职科学教师要注意把日常成果进行系统化梳理,要让零散的材料序列化。另一方面,要养成亲自用文字表达社团活动成果的习惯。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既要能够站在教的角度用文字表达活动,还要善于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教会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而不能简单代劳。其实,不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有指导学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在优化社团成果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科学的和教育的理论知识,要经常尝试为学生的“草根”成果找到理论依据,并由此提升学生成果的品质,进而提升科技社团成果输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