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结构变化呼唤刑法精准治理

2021-08-30 07:24袁彬
人民论坛 2021年23期
关键词:危害性刑法分层

袁彬

【关键词】犯罪结构 轻罪 新型犯罪 宽严相济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识码】A

常言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刑法治理常给人一种“粗疏”的印象,似乎罪与刑的设定过于注重经验,而缺乏精确的尺度。但刑法自有其逻辑。刑法治理的内在逻辑要求刑法规范设立必要而统一、刑法制度设置合理而科学、刑法结构稳定且自洽,外在逻辑要求刑法必须因应犯罪态势的变化进行立法和司法的调整。对犯罪态势变化的反应及其程度,反映出刑法治理的精准性。我国现行刑法典系立足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犯罪态势而制定,其后根据犯罪态势变化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传统的重刑结构。当前,我国犯罪态势较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典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犯罪结构已然转变,刑法应当因应犯罪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积极推动刑法治理的精准化,提高犯罪治理水平。

犯罪结构变化呼唤精准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指导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的原则、策略和措施的总称,有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之分。当前,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其强调的是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宽严有度。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犯罪态势变化。立法者、司法者需要结合犯罪形势和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犯罪的入罪范围和处罚标准,提高政策适用的精准性。

当前,我国的犯罪态势较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犯罪形势升中有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这期间我国的犯罪结构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改变:一是犯罪轻重结构的变化:由重罪结构转变为轻罪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犯罪结构中重罪占比高,结构呈偏平状且总体上趋向重罪结构。但近十年来,我国犯罪的轻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轻罪逐渐占据了我国犯罪结构的主导。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99年至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6.2万人降至6万人,年均下降4.8%;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从45.4%降至21.3%。严重暴力犯罪及重刑率下降,反映了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但轻罪的大量扩张表明人们对犯罪的容忍度在降低,我国正进入轻罪时代。二是犯罪类型结构的变化:新型犯罪明显增多。这不仅体现在新型犯罪数量的增多,也体现在新型犯罪种类的增多。一直以来,作为传统犯罪代表的盗窃罪都是我国刑事追诉第一犯罪,数量最多。但这一局面在《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入刑后发生了重大改变。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99年至2019年,新类型犯罪增多,“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与此同时,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增长19.4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增长34.6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增长56.6倍。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上升,表明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内涵有新期待。

犯罪结构的重大变化对刑事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顺应犯罪结构的变化进行策略调整。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宽之又宽”的轻罪策略。根据轻重的不同,犯罪有重罪和轻罪之分,轻罪内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轻罪、轻微罪和微罪。与重罪不同,轻罪的社会危害性小、可罚性低、犯罪人再犯罪可能性小、法益恢复快、社会自我修复期短、犯罪人融入社会快,再加上应减少监禁、尽量避免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本身就应当受到从宽处理,如再具有某些从宽情节,则应当予以进一步从宽,即应当“宽之又宽”。这要求我国调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从宽策略,即在“当宽则宽”“严中有宽”的基础上,对轻罪增加适用“宽之又宽”的精准策略。二是实行“宽严适时”的新罪策略。与传统犯罪不同,新型犯罪因行为类型新、危害性难以准确评估、社会仿效度高、隐蔽性强、对社会发展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是对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对新型犯罪的处理,刑法应当审时度势,既要在新型犯罪出现之初加强甄别,及时介入,露头就打,也要在新型犯罪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适时调整刑法惩治的范围和力度,做到精准有效。从社会效果上看,对轻罪的“宽之又宽”策略和对新罪的“宽严适时”策略,都要求刑事政策高度具体化、精准化,做到罚当其罪,精准高效。

犯罪輕重结构变化呼唤刑法分层治理

犯罪分层治理是一项犯罪治理策略,为许多国家刑法立法所采纳。犯罪分层的核心是根据犯罪的轻重进行分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刑法策略。在刑法立法上,犯罪分层标准通常可分为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其中实质标准的根据是犯罪本身的严重程度,形式标准的根据是法定刑的轻重。在刑事司法上,犯罪分层标准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演化为宣告刑的轻重,且通常以三年有期徒刑为标准线进行轻重罪区分。由于轻重不同的犯罪发生机制并不相同,因此犯罪分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刑法对犯罪的精准治理,有效地对轻重不同的犯罪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犯罪分层治理的思路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早有体现。对于轻罪而言,其特殊策略主要体现为对轻罪案件处理的程序从简从快从宽。这包括:第一,轻罪案件办理程序的从简从快。例如,早在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针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案件就联合出台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对轻罪案件办理的从简从快。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北京等18个试点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刑罚的案件依法从宽从简从快处理。2018年经全面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积累的行之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了刑事速裁程序和刑事和解程序等专门针对轻罪案件设置的快速办理机制。第二,轻罪案件强制措施的适用从宽。这主要体现在对轻罪案件的当事人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例如,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认罪认罚案件,要尽量依法从简从快从宽办理,探索相适应的处理原则和办案方式”以及“对于罪行较轻、采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足以防止发生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犯罪性质及可能判处的刑罚,依法可不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

猜你喜欢
危害性刑法分层
猪病防治中抗病毒药物的选用探究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我国刑法立法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思路构建
刑法修正案研究述评
浅析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理论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中国刑法立法晚近20年之回眸与前瞻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城市污染水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