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论与党员干部信仰培育

2021-08-30 09:56岳俊辉牛余庆
理论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信仰

岳俊辉 牛余庆

〔摘要〕 党员干部信仰培育是一门“心学”,蕴含“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和革命的反映论,科学揭示了认识进程中主客体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此四重关系的相互作用和支撑,成为信仰成立的基础。党员干部信仰培育,正是以科学认识论为指导,从主客体基本关系理论守正创新,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价值信仰、情感信仰和行动信仰,从而展示信仰培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科学认识论,信仰,主客体关系,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3-0049-06

习近平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1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 〕。培育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党员干部信仰培育是一门“心学”,蕴含“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也是最为科学的认识论。这一科学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过程,真切揭示了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认识论厘定的主客体间的认知关系、价值关系、情感关系和实践关系,显现着理论先导、价值主导、情感疏导和意志引导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方法,打开了树立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情感信仰、价值信仰、行动信仰的有效途径,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了广阔视野和路径选择。

一、依据主客体认知关系原理,注重“理论先导”的地位及作用,在确立党员干部真理信仰上下功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 〔3 〕16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指明了实践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以及在这种能动作用推动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有机统一关系。也就是在这一关系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 〔4 〕50。

科学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原理,说明了主体认知并非从零开始,必然继承人类以往所有认识成果,并在已有科学理论导引下,迅速走过以往人类认知过程,以最为简便、科学和有效的方式达到人类认识的最为进步、科学和前沿程度,从而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这就是“理论先导”的作用。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能动的方面,客体是认识的对象性存在;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取得自由的程度,歸根结底取决于实践过程的条件“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5 〕220。

依据主客体认知关系原理,注重“理论先导”的地位及作用,就要坚持“灌输”原则,做好理论武装。列宁在同经济派崇拜自发性、反对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辩论时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6 〕242“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6 〕326-327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正是在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有信仰的共产党人,推进了人类进步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党员干部信仰培育,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是要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环境和党员干部思想发生着新变化,许多新情况值得研究和应对。比如,年轻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之较少、知之较浅、知之较窄的问题 〔7 〕,有的年轻党员干部连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都没读过。为此,就更需要践行好“灌输”原则,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基本问题,在守正创新中做好党员干部信仰培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

第一,创新解读机制。要着重从科学性和方法论上提升解读机制,做到“两个讲清楚”。一是从科学性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8 〕二是从方法论上讲清楚: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情况作出的个别结论,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可亲可近,真切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基本问题。

第二,创新宣传机制。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形势下,创新宣传机制的重点应是创新讲述方式、话语表达、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创新讲述方式要讲好理论故事,就是要善于寓理于事、说事论理,通过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有温度的理论故事,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话语表达要接好“地气”,就是要采用通俗化的宣传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科学、严谨的“基本原理”向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生活道理”转化。创新传播形式要做好多样化呈现,就是要在做好文字、音频、视频传播的基础上,通过动画、H5、游戏、音乐、戏剧、快闪等形态多样的传播形式,对理论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呈现。创新传播渠道要做好多平台推广,就是要在用好传统宣传渠道的同时,善用现代传播渠道,利用头条、抖音、APP、网络直播等多渠道进行理论传播,全方位覆盖各类群众,形成规模效益,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第三,创新接受机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中,以创新机制增强接受效果,需要持续努力。为此,一是遵循规律,即要遵循党员干部教育规律,求实求是地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讲得系统、明白、透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得入心、入情、入理,在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二是尊重差异,就是面对接受者不同需要及其不同主客观条件,考虑其不同认知能力和个性心理差异,在科学规划目标、内容、方法和路径中,让党员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显著。三是重视情感,要求教育者以参与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出现,注重以情感化接受者,情在理先、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春风化雨实现最有效的感染力教育。四是重视环境,利用搭建中心组学习、培训轮训、远程教育等平台,通过党报党刊、党建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输入,营造健康积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整体提升党员干部信仰培育成效。

二、依据主客体价值关系原理,注重“价值主导”的地位及作用,在筑牢党员干部价值信仰上下功夫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9 〕406“价值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对人有用或使用愉快等等的属性。” 〔10 〕326正因如此,价值与需求或利益本质关联,也就是“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11 〕393;“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2 〕82;“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現出来的” 〔13 〕537。这既是关于利益和价值的最为科学的解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唯物史观在创立之始就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的创造主体与认识主体、价值主体高度统一起来,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科学认识论的主体,也是价值论的主体,是一切认知和价值的尺度和评判者。“利益”并非天然正当和正义,而是与正当和正义主体连接起来,才无可争辩地成为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范畴,也成为价值论、价值取向的核心范畴。因此,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和人民中心论立场,唯物史观是价值观从而也是价值信念的最深刻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与国家民族范畴紧密连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民族学说是历史的、具体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政权和政府的保障与推动,尤其在处理国家对外关系上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国家民族学说反映了正确的价值观向度,爱国主义与我党的价值观高度统一。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国家民族立场都始终不可或缺和弱化,这体现了价值信仰的国家民族根基。

正是在人民史观和国家民族观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自己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这也是我们党生存与发展的最深刻的法理基础。正像《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始终着眼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外部体现,必须坚决捍卫和保障,这是鲜明的、不容动摇的价值立场。为此,百年来我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伟大历史使命,这一坚定的价值信仰扎根于人民根本利益,建筑于唯物史观,高扬于党的宗旨和全部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党员干部信仰培育,就必须重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构筑鲜明的价值信仰,这是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我们在发放问卷和座谈交流中发现,目前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党员干部的价值信仰存在一些问题,有部分人存在“功利色彩”“实用主义”和“利己偏好” 〔7 〕。构筑党员干部价值信仰,必须面对实际、增强针对性,在教育中强化价值认同机制。

第一,围绕价值本质来强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隐瞒自己哲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特性,反而公开声明,自己的哲学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人民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往哲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多重批判,确立了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终极奋斗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旨归。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机制,就是要依循价值认同的本质过程,结合对象已有认识水平和现实条件,确立价值信仰形成的有效方式方法,建立符合规律的引导模式,来促进党员干部价值信仰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围绕价值标准来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人民根本利益,即要以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程度以及人民的评价为标准。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机制,就是坚持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引导党员干部弄明白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就要把个人价值目标与人民主体价值内在连接,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真正构筑起来。

第三,围绕净化环境来强化。马克思指出:人兼具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有机统一体。在社会环境层面,构筑党员干部的价值信仰,要注重营造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同向同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将党组织的价值导向、价值规范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相贯通,形成整体、和谐与一贯的价值正能量导向和激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党员干部时时接受正确价值引导和熏陶,把价值认同渗透在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心理界面,从而夯实价值观基础,构筑起正确的价值信仰。

三、依据主客体感性关系原理,注重“情感疏导”的地位及作用,在厚植党员干部情感信仰上下功夫

主客体关系不仅是理性关系,还是感性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并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4 〕27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从主客体的关系看,信仰就是主体对客体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首先是以理论的真理性为前提,以历史主体的价值为价值,同时还是以健康深厚的情感为基础的崇高追求 〔15 〕。

马克思恩格斯都充分肯定情感的价值和意义,这成为科学认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所说的“人”就是“现实的人”,是有情感、有激情、有热情的人。他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16 〕326恩格斯则进一步指明:“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17 〕243列宁更是强调:“‘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18 〕255因此,无论辩证唯物论还是历史唯物论都不是冷冰冰的、否认情感的理论,而是以温暖情怀和火热心肠面对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这成为马克思主义情感信仰的基础。

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情感信仰不仅成立,而且深刻丰满、立体厚重、导向鲜明。在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这种情感信仰所激发的主体动力包括献身精神和创造力都前所未有,可以说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顱、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截至新中国成立时我党共有448万党员,而可以查到姓名的烈士就达370多万。毛泽东曾深情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19 〕118新中国成立后,又是秉承这一价值信仰,无数先进分子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埋头苦干、甘愿奉献,为祖国和人民创造业绩,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忠实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需要厚植马克思主义情感信仰,以对真理的真诚纯洁追求,以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民族、热爱党的情怀,以更自觉、高昂的激情、热情和精气神,书写新时代的宏伟篇章。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党员干部在情感信仰方面存在问题,如有的自我意识鲜明、人生格局不高、情感世界淡漠等,为此应加强情感信仰培育,通过情感疏导升华内心世界,使其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党员干部。

第一,在“真学”中升华。“真学”也就是学“二真”,即学“真历史”和“真原理”。学“真历史”就是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但重点是学中共党史。通过学“四史”尤其是中共党史,与如火如荼、跌宕起伏的历史和志士仁人、先烈前辈们对话,净化陶冶内心世界。学“真原理”就是要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搭建起与伟人情感对话的平台;通过逐字逐句研机析理,利用文字构建情感共鸣的基础;通过学而思、学而用,促进健康的正能量情感的提升。学历史、学原理有时感到冷清和深奥,那是因为缺少情感投入,缺少内心世界的触动,这样效果就欠佳,此一弊端应注意克服。

第二,在“深思”中升华。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紧紧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兴起的“马克思热”,以及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照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德国学者埃尔玛·阿尔特法特的《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跃点”》、美国学者大卫·哈维的《资本主义的17个矛盾及其终结》《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等,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危机论”和“无用论”,从根子上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员干部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以及家庭及个人命运的关系,情感信仰才会有坚实基础;同时随着生活阅历增加和人生磨砺积累,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信仰就会建立起来、巩固起来。

第三,在“体悟”中升华。“体悟”即社会实践中的感同身受,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完全一致。这里的感同身受首先是亲身投入社会实践所获得的感受,包括工作、生活、社交和思想的体悟等,形成宝贵的真情实感,展开丰富的心路历程和经验,这是情感信仰建立的现实基础。同时,这里的感同身受还指他人和全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经验,由于情景和实情相同,因而可以谐振交流融合,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感同身受才是最大量的,是个人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党员干部应以百倍热情投入社会实践,以在实践中认真体悟,锤炼、净化和升华心灵;党组织也应充分重视和运用体悟的方式,比如强化教育培训的情景体验,以疏导党员干部情感,厚植马克思主义情感信仰。

四、依据主客体实践关系原理,注重“意志引导”的地位及作用,在坚定党员干部行动信仰上下功夫

实践是主客体间的现实桥梁,是所有理论和认识的基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17 〕50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检验标准,这就是科学认识论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行动信仰的基石。

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强调行动的终归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 〕502;“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21 〕296。亦如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2 〕815习近平也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夸夸其谈、不尚实干,是与马克思主义行动信仰完全相违背的。

要把正确理论变为行动,还需经过主体的意志转化环节。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意志论者,指明人的意志来自实践需要,人的意志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外化和对象化。马克思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17 〕251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意志”或者“意志不坚”。为此,要坚定党员干部的行动信仰,就应发挥“意志引导”功能,创新意志转化为行动的有效机制。

第一,创新内化机制。创新内化机制就是把外部要求内化为主观自觉,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行动主动性。如通过经典原著导读、专题讲座、专家讲坛等传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追求,激发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效果。

第二,创新强化机制。创新强化机制的目的就是增强意志果断性,从而保证行动的坚定性。为此,要增大刚度防动摇,坚持在大是大非面前磨练意志,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锤炼强度防侵蚀,坚持在严峻风险考验面前磨练意志,打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品质;要提升硬度防软弱,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激励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实践中百炼成钢、铸造信仰。

第三,创新固化机制。创新固化机制就是要强化、自觉化行动持久性,确保目标的完成。为此,要将理念固化为信念,使信念坚不可摧,在行动上克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要将信心固化为信仰,使信仰坚如磐石,克服见异思迁、随波逐流;要将经验固化为制度认同,自觉遵守各种制度及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杜绝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第四,创新外化机制。创新外化机制就是要引导说话算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善始善终。为此,一要注重目标引领,将信仰培育融入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全过程,渗透到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引导党员干部形成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思维和行为范式。二要注重典型示范,引导党员干部学榜样、做典型,在学习和工作上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三要正确对待成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既不迷失在成功的喜悦里,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砥砺进取、不折不挠,在千锤百炼、经受考验中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07):4-12.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7(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牛余庆,牛家驹.在开展主题教育中着力构建党员干部自觉增強“看家本领”的认同机制〔J〕.机关党建研究,2019(09):39-4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刘振华.试论科学信仰及其认识论意义〔J〕.党校论坛,1991(08):54-5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信仰
信仰
漫画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信仰是什么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