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尚为界

2021-08-30 03:49张羽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杜尚布里艺术史

张羽

事实上,对马塞尔·杜尚的质疑就是对艺术史的挑战,甚至会导致现有艺术史艺术发展的当代转折。杜尚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疯子”,他的现成品艺术不但一百年来无人真正超越。也使当代艺术的发展止于徘徊。

在《泉》作为创造艺术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坚持认为一百年来艺术的发展止步于马塞尔·杜尚。我们对杜尚不仅充满敬意,而且一直追随,同时也因此深陷杜尚设置的“陷阱”而无法自拔,直至当下。

杜尚的疯狂其实是理智的,第一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子》完成于1913年,第二件是《晾瓶架》,第三个现成品作品是1915年完成的《雪铲》。另外,《50cc的巴黎空气》创作于1919年,还有备受关注的《大玻璃》等。

然而1917年的一刻杜尚好像是“疯了”,这不在于他把从商店里直接买来的现成的男用小便池署名“R.mutt”,而是将其送進美术馆(尽管没有获得展出),以至于成为当时的丑闻。从那一刻起现成品作为艺术击碎了人们以往对艺术的所有认知。究竟什么是艺术?作为捍卫《泉》而发表在1917年5月原始达达杂志《盲人》上的部分辩护词的内容,杜尚为这件现成品的辩护回答了这一问题:《泉》是否我亲手制成无关紧要,是我选择了它,并予以它新的名字,使人们从新的视角观看它,这样原有的实用意义被清除,而启发了一种新的认识。于是这种唯名论的观点使艺术家们拥有了更为自由的一双翅膀。

但令我费解的是杜尚刚刚以《泉》明确阐明什么是艺术,可又解释:“小便池的外缘曲线和三角形构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那温润光洁的肌理效果和明暗的转换,与古希腊雕刻大师希特烈斯的大理石雕像完全一样。”以如此感官意识阐释作品《泉》,我认为不具有说服力甚至牵强。另外杜尚曾在某个场合说道:“我希望是,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存在,而不是为了或反对存在。我反对人类世界所具有的这种宗教般敬畏的态度。从词源的意义上来说,艺术就是意味着‘制作活动。不仅是艺术家在制作,而且每一个人都在从事制作活动,也许在未来的世纪中将只有制作行为而没有评价活动。“这无疑暴露了杜尚在思考与认识上的某些缺陷,也是短板。当然我也不认同蒂埃里-德-迪夫对杜尚的多义性反映,即现成品体现了从美学到提名艺术如此一个历史变化过程。但这种无端猜测式的过度阐释,必然导致偏离《泉》本身所呈现的核心问题。尽管我并不怀疑《泉》以现成品作为艺术可能关涉的某些联想,但我还是质疑杜尚对《泉》现成品这一表达的核心问题思考的整体把握。

我仍然认为《泉》是杜尚现成品艺术中最为彻底的作品,至今亦如此。杜尚一方面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再者创造的现成品艺术至今仍难以超越。《泉》诞生一百年来,从现代、后现代到当代艺术看似形式多样,如若深究,杜尚之后的艺术本质上均以其为滥觞。

《泉》作为现成品艺术诞生后也曾遭遇半个世纪的冷落,但《泉》这一事件在人们心里却留下强烈的冲击。直到20世纪60年代亚瑟-C-丹托发现安迪·沃霍尔《布里罗盒子》,于1964年精辟地指出:“将某事物当成艺术需要眼睛所不可能看到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的知识即一个艺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泉》在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采取分析哲学的思考方法,他认为现成品揭示了20世纪前卫艺术活动的某些典型实例中有关极少作品的种种问题;评论家彼得-比格尔以文化理论研究方法,认为:杜尚是以小便池批判当时社会的艺术体制。将现成品视作具有社会学倾向的物品。

在我看来现成品艺术形式不仅颠覆了艺术史视觉艺术的普世性,更以工业化的日用(产品)现成品作为艺术呈现了非常尖锐的问题:1.现成品如何作为观念艺术;2.不对现成品施以任何手工行为,以此探讨对表达的客体“无我”这一极致的艺术观念的呈现。并由此颠覆现有艺术史始终处于“有我”的艺术呈现。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批评的意义。

这一百年来我们对现成品《泉》的众多讨论中将注意力放在现成品引发的外延,且忽略了现成品对主体我的排除—以此获得对“无我”的艺术呈现。60年代美国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Kosuth认为:杜尚的现成品使得“艺术的本质从形态学到功能方面的问题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外观到‘观念的变化。”他同时认为:杜尚之后的所有艺术都是观念性的。观念艺术只是观念上的存在,这在于质疑传统艺术形式的有效性。

我当然相信杜尚之后的艺术都是观念存在的艺术。这一将主体观念赋予客体的表达呈现的“无我”在杜尚以后不断涌现,诸如:大地艺术、贫穷艺术、极少主义及物派。尤其物派艺术家李禹焕的“关系项”“余白艺术”理论均是沿着杜尚思想轨迹提出对客体的不介入或极少介入。

很显然,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判不能避开艺术史的演进历程。艺术史艺术发展自再现模仿的古典艺术,以艺术家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真实再现的模仿介入;保罗-塞尚创造了艺术家主体不再为模仿再现客体,而是强调如何用个人语言表达对客体的感受,凸显与自然的对话。由此开启艺术本体的发展,完成艺术史的第一次转折;杜尚创造的现成品形式的观念艺术更彻底的颠覆了艺术史中所有的艺术形式,艺术史再次转折。

当丹托发现沃霍尔《布里罗盒子》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越发被凸显出来。然而丹托却以《布里罗盒子》无法以现代主义的观念展开讨论,于80年代撰写了《艺术终结》。但艺术的发展并未因此发生转折。

丹托为什么会以《布里罗盒子》作为艺术的终结,而忽视已是开山之作的现成品《泉》。试问《布里罗盒子》与《泉》的区别在哪里?《泉》是真实现成品;《布里罗盒子》是模仿现成品,是借助人工制作、描绘再现现成品。这使表达处于再现模仿与现成品之间有了进一步主体行为的介入,显而易见这一介入仍未使主体的参与和艺术史再现的艺术获得本质区别。无论以再现形式观看还是以现成品审视,均不及杜尚观念对于艺术史批判的彻底。其实《布里罗盒子》触及的问题早已被《泉》解决,《布里罗盒子》所关联的消费文化只是对杜尚观念的外延。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泉》无非创造了相悖于艺术史的艺术—“无我”存在的物象艺术。这一作品似乎完成了艺术表达中去除主体在场的“去我”呈现,使艺术作品的主体不在场。如此杜尚现成品艺术的“无我”改变了艺术史发展的轨迹,开启了新的艺术史叙事。之后的《布里罗盒子》以及大地艺术、贫穷艺术、极少主义和物派都是对“有我”的消解与对“无我”的呈现。

物派及单色绘画艺术家李禹焕无论是对“物派”还是其“关系项”“余白”的理论都在强调去除现代主义对自我的关注,其创作方法也是最大化的减少主体对客体的介入。从关注自我走出来,尽力去除主观的、人为的行为对客体“物”的干预,使“物”与空间关系发生更为自然的关联,与自然合作借以产生对余白的观看。针对工业化革命以后绝对以人为本的面对世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西方现代艺术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展开的。尽管大地艺术、貧穷艺术、极少主义和物派等将杜尚的思想向外延展,既强调艺术家思想及行为的参与,又强调减少主体对客体的干预,创造与自然对话或与自然交互的关系,问题是这一认知从本质上仍然没有跳出杜尚的思想框架。我们无论怎样减少主体对客体的行为,但主体的思想始终是参与的,甚至是控制。就是说“有我”从实质上是无法抹去的。

当杜尚将现成品搬入美术馆那一刻便将其赋予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泉》作为创作者主体的观念已被呈现。这一观念正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尽管《泉》是工业化的现成品,一旦赋予艺术观念必然属于认知系统的意识范畴。倘若现成品艺术亦属于意念层面上的“有我”,由此论断:艺术史艺术均是“有我”存在的艺术。当然这一“有我”建立在思维、意识的意念之我,不是思想支配身体真实肉身的“我”,这就是我一直追问的整一性主体的我

在—思想、身体及肉身同时在那一刻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主体我在的讨论。

以此看来,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及之后的大地艺术、贫穷艺术、极少主义和物派等,既不是真实的“无我”在场,也不是真实的“有我”主体在场。这便产生了新的答案,倘若艺术史存在着强调追问“主体存在”的艺术;也存在探讨剔除主体存在“无我”的艺术。由此推理,杜尚及其艺术史所有的艺术既与真实主体我在的艺术,也与主体不在场的艺术无关。换句话,艺术史既没有创造出真实“无我存在的艺术”,也没有创造出呈现“主体真实存在的艺术”。

总之,艺术史艺术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走向表达或呈现的极致,既缺失“主体真实存在”的艺术,也误解了艺术的“无我存在”。诚然,杜尚成为我们创造艺术的试金石,解决杜尚没有完成的问题就是当下的创造艺术,亦是对艺术史的挑战。

从艺术史看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对这两个方面触及问题的追问:一、追问创造呈现主体真实自我存在的艺术表达,“所指”成为表达的核心(思想、身体及肉身整一性主体的呈现);二、追问创造呈现主体不在场的艺术(以表达完成“所指”的视觉呈现,但“所指”不对客体呈现长久的视觉存在,“所指”在客体上具有随时自然消失的准备、最终清除艺术品)。当然“自我真实存在”的“有我”与“无我”的创造艺术触及一个新的问题,何以将清除艺术形式—艺术品作为表达的“有我与无我”的终极追问。

尽管《泉》以现成品观念艺术颠覆了所有的艺术形式,然则是以形式颠覆形式(现成品固然是一种形式)。至此,从塞尚到杜尚及至当今艺术史艺术的探讨始终围绕着语言形式的追问。倘若创造语言形式仅是创造者主体意识的思维存在,并不是主体思想、身体及肉身合而为一的主体真实存在。故艺术史中的艺术既是具有主体存在者的,但又是缺失(真实)主体存在者的。“有我”与“无我”处于一种思维的形式。

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真实的“有我”与“无我”是一个问题的两极,其既可以成为两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所以,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完成真实有我的终极存在,方能触及无我的终极维度。事实上,“无我”处于一种空无冥想,因为艺术家如要创造艺术,就不存在真实“无我”的主体不在场。“无我”更是一种对意识的悬置,因此“无我”的主体不在场只是一种视觉形式的表象。这样看来主体不在场的“无我”艺术唯有将以创造艺术呈现艺术品的消失。换言之“无我”必须通过“有我”才能实现。诚然,追问如何呈现主体真实存在的“有我”才是表达的核心价值,才是对《泉》及艺术史真正的挑战。

分享杜尚的思想,其实针对的是创造艺术如何完成终极表达:首先,艺术家是极其重要的,创造艺术是因艺术家思想的介入;但其在终极维度上预想创造彻底剔除主体对表达客体的介入的创造艺术方法,以剔除主体获得创造艺术的终极呈现。问题是剔除主体的创造艺术显然是不可能的。杜尚根本无法做到。也许杜尚自以为《泉》做到了,也许他清楚并没有做到。或许杜尚没有意识到创造艺术的终极形态不是“无我”也无法呈现“无我”,而是能否创造呈现“主体的真实我在”才是创造艺术的终极表达。

以上讨论是我对《泉》的进一步追问,也可以说是我对《泉》的再一次解读。或许可以证明《泉》是杜尚创造终极表达的思考,但追问下去却发现杜尚的误区,杜尚并没有意识到自我真实存在的“有我”终极表达,何来“无我”的终极追问,这就是前面我所言之的“杜尚陷阱”。我相信这不是他故意为之,只是他还没有找到确切答案而已。因此,一直以来“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之说辞,其实是谎言。

我们研究分析近百年来艺术史对《泉》不同版本的解读,多为对其意义的阐释甚至是对意义的放大,均未触碰到对赋予作品核心问题的拷问。事实证明停留于意义上的讨论是无法觉察到创造艺术的本质关系,探究不到其表达的核心点也就寻求不到超越它的逻辑起点。

重申艺术的发展,当下唯有创造具有“自我真实存在”的艺术,方能改变杜尚自己也无法解决的困局。换言之,我们倘若完成对以上终极问题的追问,杜尚的时代将划上句号。

持续三十年对《指印》及《入泥的肉身》的艺术实践与反思,深感艺术史的创造艺术忽略了对主体真实存在的表达呈现—对存在者存在的追问。客观讲,创造视觉艺术的“存在的存在者”与“存在者的存在”是不同的所指关系及认知层面;“有我与无我”其实是“有我”的终极追问,如何“真实的有我”才是讨论的核心问题,事实上“无我”只是“有我”的时间的空间。

面对庞杂的艺术史艺术发展我们还能追问的、或需要探讨的问题也仅存在于问题与问题链接处的缝隙间。为纪念杜尚《泉》一百年而致敬。

猜你喜欢
杜尚布里艺术史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恶搞杜尚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恶搞”杜尚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镣铐下的舞蹈
西西里意面
看杜尚怎么玩艺术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