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欢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语言的规范使用推广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汉语国际地位有重要作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须深挖思政元素,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现代汉语课程可发掘的思政元素
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民族共同语和文字的普遍使用对促进国民的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课程一般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大板块。从教学内容来看,每一板块都蕴含着可发掘的思想政治元素。
绪论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全球“汉语热”及孔子学院开设情况,讨论文化自信、文化传播、大国担当等,让学生增强国家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使命感;语音部分可通过诵读传统经典、朗诵歌颂祖国的诗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母语自豪感;文字部分可发掘文字与民族、文字的凝聚力、文字与文化自信、文字发展演变与祖国发展。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能够感知汉字的艺术美,体会到汉字在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建设、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词汇部分可通过维护祖国语言词汇纯洁性、词汇中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分析、政论用词分析等发掘思政元素;语法部分可发掘的思政元素为语法规则与为人规则,提高母语使用规范性、加强语言自豪感,可进行思政小文、爱国标语、抗疫标语等的语法结构分析;修辞部分可发掘的思政元素为“平语近人”修辞分析,善用修辞歌颂祖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通过各个板块的思政内容融入,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的体验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立足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可确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单次课的思政教学目标。其次,进行内容开发,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形成思政教育知识图谱。再次,选择教学方法,可采用的方法有思政语料分析、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思政微专题、思政小对话等。此外,还需注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方面应做到师生共同管理,注重学生个体体验与发展。教学评价方面对学生应该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评价,对课程应该进行同行、督导、学生三级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思政目标确定
第一,现代汉语知识素养。学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本体知识。第二,交际技能素养。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 进行社会交往。第三,语言审美素养。学生能感受并传递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不断强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对语言文字美的欣赏提升文化自信。第四,语言传播推广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平台积极进行汉语语言传播与推广,特别是积极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向世界展现汉语和中国的魅力。第五,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语言观,将合理使用祖国语言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为己任,坚持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二) 课程思政改革实施
1、教学内容思政融入。黄伯荣、廖旭东先生的《现代汉语》、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均包括绪论、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修辞六大部分,理论性较强,思政内容涉及较少。结合课程内容,可解构重构教材内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以绪论部分为例(见表1)。
2、教学方法。(1) 趋同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平等教学理念,帮助不同水平学生得到发展。教师提供多种分梯度的问题支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都能上架,虽然快慢不同,但是最终都能达到相同高度。(2) STEM跨学科教学。现代汉语课程涉及到朗读欣赏、文字与书法、修辞与写作等。这一门课程里面包括了语言、教学、艺术、审美、思政等多学科的知识,应该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探究现代汉语课程不同侧面的过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3) 思政案例分析讨论。结合思政案例、特定情境开展“思政小对话”“思政微专题”讨论。(4) 问题研讨。语言是客观的,但是语言学研究具有主观性,深挖语言知识,通过问题研讨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处理方法等。如有人提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是落后的文字”“废除汉字”等错误的观点,学生可以就此观点进行研讨,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用好批判武器,结合文字知识对错误观点进行剖析和批判。
此外,“互联网+”教学、第二课堂、发现学习等方法均常用于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3、测试评估。评价学生应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起来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将课堂、课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评定成绩。
四、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分析
(一) 思政目标制定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具有明确的、与课程价值和课程定位相符的思政目标,这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的理念。
(二) 思政教学活动开展顺利
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料举例分析、思政对话、思政微专题讨论等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触动,提升母语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追求真理的意志。结合现代汉语课程举办的“语言能力训练——讲好中国故事”大赛、“三笔书法大赛”等语言文字类赛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的平台,也自然地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结合课程开展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实践,通过连线海外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大国意识,增加了文化自信,将语言学习的意义上升到为国家进行语言文化推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高度。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明确立足专业领域“我应该如何”,进而实现向行动的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国家语言文字相关工作,将学习现代汉语课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三) 思政内容的发掘、梳理、融合具有合理性
教学思政改革中,思政融入不是机械、死板的拼凑,不能割裂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思政内容的融入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安排,并设定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内容,以“知识技能+思政”为框架,设置“语言+思政微专题”“语言+思政小对话”等项目,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课程学习过程也是帮助学生语言技能达到职业要求的过程,这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语言文字工作者有很大帮助。
(四) 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法得当
思政改革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与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教学实践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趋同教学环境构建、STEM 跨学科教学等方法实现全人发展。思政案例融入、问题研讨等方法能够将教学内容和思政有机结合,“互联网+”教学、第二课堂、发现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丰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这是由“教”到“育”的转变。课改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利于实现全面育人,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五、课程改革效果
通過课程思政改革,实现了应用型改革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的策划、教学方式的组织、课堂的管理等方面均有创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语言技能得到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文化自信,树立了修身立德、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