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萍
摘 要: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无聊乏味的,但是随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到来,语文课堂变得活泼了起来,课堂上的提问环节也是关键点之一,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给予学生一个有趣的学习氛围。如何有效地提高提问时的技巧,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所学文章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及提问技巧探讨分析并总结出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设计原则 提高技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48
在提问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技巧,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熟练地运用技巧进行提问,同时使用不同的角度去提升学生全方面的思维能力,逐渐启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还要拥有团队意识。提问作为课堂上的辅助性环节,可以让学生受到思维性的启发,所以教师们不可以忽视这一个环节,需要去深度理解问题设计的原则,用心地去准备提问环节的问题,懂得熟练运用提问时的技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1.阶段性原则
提问需要拥有阶段性的原则,先易后难,从浅入深,按照循环渐进的方式来进行提问。这是对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提问的一种要求。阶段性原则又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可以将一个大难题有顺序地分为几个小问题来进行解答,循环渐进地去带领学生去从文章中寻找解决答案,提问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拥有一定的自信心,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而且不能让学生回答得太过容易,也不能让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时机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回答。例如在《芦花荡》中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课文中“响亮的歌声”唤起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文章中哪些内容最能表现出老头子的情绪,又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将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后的心理活动写出来,根据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进行仿写。教师带领学生去探讨、去思考,在文章中寻找最佳的问题答案,让学生进一步地对文章有深度的了解。第二方面是先易后难,展现出阶段性原则,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回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像阶梯一样地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在进行学习,例如对于《我的第一本书》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我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说出你的理解;作者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追忆第一本书的,为什么,联系下文“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想”是什么,根据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按照课文虚构一个故事,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章进行深度探讨,去了解文章的主要核心内容、作者情感及写法。
2.明确性原则
提问是要有明确的目的的,主要是通过这一个问题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且问的问题也要具有明确性,不可以太过偏离问题。如果问题太过模糊从而导致学生们也不确定问题答案,这样问题就毫无意义,所以问题不需要用到太多的疑问词,避免学生们回答问题都是纯属靠蒙的,适当地去使用活泼的口语,尽量少用些书面语言,让学生第一时间就明白问题的目的性,了解文章教学的目的,这样提问的价值及作用都充分地发挥了出来。
3.创新性原则
问题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对于拥有标准答案的一个问题,可以尽量地去突破其答案,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以及创新的精神,使问题拥有很多种的解释答案。例如,在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当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反映了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辛,让学生去阅读课外文章《大渡河畔英雄多》,进一步地对这段伟大历史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写出读后感,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度了解,养成学生客观地去考虑问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既不会让学生对文章有限制性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角度去通读文章,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进一步地了解文章主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1.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大多都是比较重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外界吸取到更多的信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因此课堂提问环节是需要技巧的,要用合适的提问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问题要新颖,在问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问题不可以太过于普通,重复地去进行提问,在教师带领学生通读文章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什么地方表现了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到文章的情境,创造了一个问题的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问题也会有了明确的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
2.抓住主旨设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是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感兴趣的,偶尔也会有乏味枯燥的课文。因此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去要去深知去抓住每篇课文所表达出的主旨内容,并设立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了解文章主旨,学生也可以通过无趣的文章寻找出有趣的问题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核心内容、疑问难题都可以轻松理解、解决。将一篇枯燥乏味的课文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深一步地通读学会自主地去寻找出答案。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教师是否可以对文章有深层化的认知,是否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主旨、明白教学目的,是否可以通过文章形成一系列系统化的问题。
3.先点后面,先直后曲
问题是不可以点到后就轻松忽略过的,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其变成多个面向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导致学生逐渐对提问的问题感到无趣,又会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面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使学生必须运用思维能力去寻找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又可以进一步地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
4.运用阶段性原则,先易后难,先小后大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只靠提问是不行的,教师也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及整个学习课堂的流程,有计划地去完善课堂教学,有步骤地去形成一系列的提问问题,而且教师需要确保问题有一定的层次,使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会有效地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决定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一个难题可以将其分为极简单的小问题,大问题分为小问题,逐步地去使学生有阶段性地对文章进行深层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快速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也能轻松地去解决在文章中所存在的难题,更能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提问方式。这个辅助性的环节能使学生逐渐毫无难度地回答问题,并记忆深刻地对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用这种方式再加上教师的课堂引导,会让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深度理解并轻松解决。
三、教材为主,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立问题
教师上课还是要以教材为主要的,根据对学生情况了解来仔细地设立问题,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传输新的教学理念,再研究出适合学生不同情况的教学方式进行相结合。问题要具有明确性的原则,由浅至深地将问题与问题之间紧密连接了起来。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逐渐进入情境,去了解文章的感情,增强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一种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合适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文章中的含义,还可以避免传统的提问方式所遇到的问题。
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传授了新的教学理念,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质量水平、教学效率也随之都有所提高。如果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使用技巧性的提问,那么对传统语文课堂来说算是进步了一大步,在课堂中问题设计的环节一定要跟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相结合,按照一系列的设计原则来要求。在课堂中也不可以随时随地地随便进行提问,要在恰当的时机,拥有一个活跃有趣的学习氛围、学习情境,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只有教师们深度了解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吸取学习经验,才能更好地分析并研究出有效的提问方法,巩固语文教学课堂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珍桂《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与提问技巧》,《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年第1期。
[2] 陈珍桂《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与提问技巧》,《读与写》2016年第3期。
[3] 宗长玲《试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中学语文》2020年第3期。
[4] 曹延丽《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第17期。
[5] 陈晓燕《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研究》,《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