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博
摘 要: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课程,在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新一轮基础课改的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保障高质量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中学语文课程,就“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渗透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便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推动他们全面化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45
伴随素质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化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能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与此同时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推动国家稳健性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目前来讲为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此外,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对于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师教学理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融入工作的践行者,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对于融入工作成效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目前来讲伴随高校建设规模和数量的逐年增加,为满足人员配置要求,教师选拔标准在不断下降,人员专业能力孱弱化问题的存在增加了融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为改善当前融入现状,在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高校需加快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进程,通过提高人员选拔标准以及完善培训体系,在保证教师充分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有效解决融入质量不佳以及文化弘扬无人等问题。除此之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确保融入工作目标的达成,教育工作者还需秉承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就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此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前提下为“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二、确保“理论+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从某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与此同时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以及引导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是确保融入工作高效化开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秉承现代化教育理念,向学生们系统化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将抽象化内容直观化呈现,在学生观看视频(《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的同时设置一些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在融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确保融入目标的达成,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保证理论教学工作有效落实外,同时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從而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促使其主动地肩负起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
综合而言,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开展,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三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合理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下课程为取得预期教学目标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 殷玲燕、张志辉、李雯雯《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
[2] 彭伟锋、韩志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7期。
[3] 彭伟锋《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