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路 张子瑞 刘语潇
摘 要:在梳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打破院系壁垒,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交叉、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招生、培养、实践、就业等关键环节一体化,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各核心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改革导师制度,推广分类管理模式,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改进评价体系。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一体化;评价体系
2020年以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工作部署,教育部等部委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希望和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让专业学位更专业,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自1990年我国设立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需而设、应需而扩、应需而变,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增多、自弱变强的发展改革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包括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并指出“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试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条途径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懂得专业,能卓有成效地组织与指挥社会化大生产,善于经营,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向各行各业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扩大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数量;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在高层次人才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规模”。
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发展任务,“到2015年,积极发展碩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3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专业学位类别数量和专业学位学生数量的双重增长。一方面,专业学位类别已从最初单一的工商管理硕士,发展为涉及众多行业的47种。其中,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一次审议新增了19种。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当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已经接近30万人,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占比也逐渐提高,已达到50%左右[1]。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1.借助现有学科优势。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依托学校原有的院系、优势学科和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展和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例如:清华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充分立基于其强大的工科,将电子系和电机系工学硕士全部转为工程硕士,并按项目制重新设计了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和能源互联网专业硕士项目[2];复旦大学的金融专业学位硕士依托于其悠久历史的金融专业和较高学术素质的师资队伍[3]。
2.明确人才培养导向。2013年,国家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六化”模式,其中明确强调要突出培养规格行业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瞄准行业标准、组织专业实践、聘用行业导师等举措,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4]。高校也普遍在实习实践、行业导师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都普遍实行“双师制”,即在专业导师外,另有行业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例如:北京大学建立了庞大的校外导师队伍,并动员校外导师指导和帮促学生求职择业;天津大学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复旦大学还要求至少1名行业专家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把关。
3.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内在要求,迫使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办学资源,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天津市加大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的投入力度,帮助高校构建市、校、院(系)三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体系,形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天津市支持下,南开大学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建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5]。天津大学将实践基地定位于“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产学结合的重要平台”,吸引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校企共赢[6]。清华大学吸纳阿里、腾讯等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合作开设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实践”、中车青岛四方“高端装备实践”和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实践”等系列实践课程[2]。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以此为中心,成立了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创新了协同培养模式,学生在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7]。
总体而言,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各高校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等,凝练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1.泛化培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学术型学位人才为主,受制于现有的院系建制和工作惯性,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较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仍不充分。同时,培养目标与就业机制之间没有建立高效联结,研究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非本专业的行业领域,挤占了稀缺的教育资源,不利于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2.导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不足。现有的专业学位人才,主要由原有培养学术学位人才的学术型导师牵头培养。这些教师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扎实、学术功力深厚,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相对而言,这些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把握行业特点、市场趋势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仍以学术成果为主要参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培养目标、学术训练以及学制等多种原因,实际参与导师现有学术活动的难度较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导师的积极性。此外,现有行业导师在学生培养中仍主要是辅助性作用,对学生的指导力度较小,还存在聘任审批、评价考核等不完善的问题。
3.培养方案特色发展仍然薄弱。一些高校在培养和评价过程中已经更加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应用导向,并将调研报告、产品开发、案例分析、艺术作品等纳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概念之中,但是在院系层面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实际的考核评价仍多惯性沿用旧有成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评价办法。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计仍以课程教学为主,在有限的学习年限内安排了较多的课程学习要求,未能妥善平衡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的关系。不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制都為两年,少部分为3年。在两年时间内,学生第一年需要修读足够多的学分,第二年又需要投入相当精力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实际能够在行业领域实践投入精力比较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教师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结束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后,为了就业而四处实习,实际很难投入到指导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4.社会需求匹配程度仍然不高。我国已设立了47种专业学位,涉及到各行各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不断发展,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层出不穷,一些旧的行业、职业也面临着自我更新。专业学位设置常常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某一个新兴的行业、职业已经出现了,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产生了不小的社会需求,但相应的专业学位设置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远没有跟上。有一些已经较为成熟的行业和职业,迄今也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学位和系统教育培养。例如:互联网公司中常见的产品经理、运营等重要岗位,长期从新闻与传播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中招聘应届生,需要应届生在入职前自行积累相关实习经验或在入职后再进行重新培养。这些学生所受的专业学位教育,与其毕业后实际从事的工作之间,仍然存在真空地带。这样的专业学位教育,既没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求职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
政策建议
1.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建立交叉、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例如:清华大学创新“项目制”运行管理机制体制,整合14个培养院系,成立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建立加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职运营团队[2]。这种人才培养架构,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学科和院系体系的学术资源、师资资源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培养单位专注于学术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惯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清华大学的模式拓宽了专业学位的办学思路。针对原有院系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参考组建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举办单位,也可以考虑与企业、事业单位等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并以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培养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积淀深厚,与企业、事业单位紧密围绕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的优势,实现双方育人优势叠加。
2.推动要素整合,打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招生、培养、实践、就业等关键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体系核心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现有的教育实践表明:由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研究生迫于就业压力,在入学后很难将精力聚焦在学业上,这使得原有设计完善的培养方案难以实现最大效果。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在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招生的最初环节,即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将入口与出口衔接起来,避免专业培养理念与学生成长目标各行其道。目前,上海市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统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调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结合、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结合[4]。上海市的做法,既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导向,也直接将所学与所用统筹起来,便利了学生就业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参考。一些高校也有类似做法。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四轨合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面接轨。
3.改革导师制度,推广分类管理模式,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例如:武汉大学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办法,按照学术型、学术型与专业型、专业型三个维度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并从实际工作部门聘请高级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8]。下一步,在既有的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密切联系,通过兼职、双聘等人事制度创新,建设一支有志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完善审批程序和评价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改进评价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高校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支持力度,合理设计培养方案,鼓励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广泛运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学位论文为突破口,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北京大学艺术硕士的考核评价,取消传统学位论文,以“演出”实践成果为主、实用技术“文论”为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的特点、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系统提升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委员会.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M/OL].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2020-09-30].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page-n3020072401000132.html.
[2]清华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举措成效[EB/OL].(2018-02-26)[2021-07-19]. http://www.moe.gov.cn/s78/A22/moe_847/201802/t20180226_327757.html.
[3]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取得新进展[EB/OL]. (2012-04-27)[ 2021-07-19].https://econ.fudan.edu.cn/info/1582/12834.htm.
[4]陸靖,束金龙,赵坚.以“六化”模式为核心,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4.
[5]我校13基地获批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单位[EB/OL]. (2020-01-01)[ 2021-07-20] .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19/12/31/030037168.shtml.
[6]天津大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EB/OL]. (2015-09-28)[ 2015-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57/201509/t20150928_211073.html.
[7]南京大学协同培养专硕新模式—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N/OL]. 光明日报,2020-09-02(8)[ 2020-09-02].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9/02/nw.D110000gmrb_20200902_3-08.htm.
[8] “六大工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EB/OL]. (2012-04-11)[2012-07-21] . https://news.whu.edu.cn/info/1002/19623.htm.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