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为主要职能,学生在技能养成过程中,形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内涵的工匠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实践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研究较少,而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不仅是我国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高校将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职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技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96
对于工匠的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熏陶,高职院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场所,应该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一种思想理念,理念属于一种精神上抽象的事物,本身不具有能量,只有将理念通过一定培育植入人的思维之中,并指导其思考方式、行为模式,才能间接创造出巨大的能量,继而推动经济建设乃至社会建设的良性发展。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将工匠精神在日常教育中植入学生内心,让其成为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准则,是需要一定实践方法的。
一、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
时代的进步引导着理论的更新,理论要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从而推进实践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找准着力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结合改革创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思想站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从教育角度出发,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围绕三个方法,分别是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以及自我教育法。理论教育法主要借助课堂、网络平台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匠精神教育理论灌输。实践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植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体验,从而起到培育学生的效果。自我教育法是指高职学生在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展开的自我评估、自我批评的方法。三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合理利用三种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育者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直接传授,理论重于实践,但是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应该更多侧向于对动手能力的引导。如果对知识进行直接传授,就存在着内容缺乏实质性、教学缺乏创新性、教学表达能力不足的缺点,导致课程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能否真正体现出工匠精神内涵,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切实贴近工匠精神要求,因此必须优化和创新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从真实性和发展性出发,合理植入实践与体验,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互动型”“体验型”教学模式。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自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平台,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体验工匠精神之美。
工匠精神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变精神为动力,让高职学生能够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对自己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从而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产品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三、将工匠精神实践植入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中重要一环,工匠精神教育必须依附于社会实践,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就要重视工匠精神实践教学,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要建立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明确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设立目标考核机制,规范教学制度,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教师要丰富教学设计内容,将专业与工匠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实际操作、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可以探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教学,参观企业劳动能手的工艺之美,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放假前,教师可以布置一定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任务,可以是调研、志愿服务及工匠传帮带等,学生可以通过假期实践任务,自主思考、自主体验、自我总结,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不断改良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高效且灵活,对于课堂教学,也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正在失去活力,翻转式的课堂教学正在兴起,对于工匠精神的教学,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改良教学方法。
例如情景模拟教育法,如果用传统方式制作出企业仿真环境或者岗位仿真环境,可以说难度很大,而利用现在的VR数字技术,可以轻松实现环境构建,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操作,达到教育目的。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教育目标,并以目标为指导,制作相应数字案例推送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如果选项错误,学生就不能达成目标,将返回重新进行选择,直到成功通关,这样不仅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教师也可以积极尝试翻转教学法,收集工匠精神相关的数字资源,通过自身的再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视频,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进行学习。
五、完善实习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学生实习评价,主要是以学生在实习单位出勤签到、日常表现、工作态度、完成学校任务等方面进行评价,由教师和企业共同打分,其中缺少了真正在工匠精神意义上的考量。鉴于此,可以增加对学生制作作品的品质进行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打分,并反馈给学生以及辅导员。虽然刚开始学生制作的作品会存在诸多缺陷或不足,但是通过每一次的反馈,可以督促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进而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
六、大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因此,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起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正向的积极引导,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高校可以从打造自身的校风、教学、学风为出发点,形成并完善一套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其次,高校要打造一套有特色的硬件设施,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高校中建筑物的造型、实训室和教室的装修风格、学生寝室的设计风格、上墙标语的布置等,都应该与工匠精神有所联系。同时,应该认真利用好校园宣传栏、广播室、图书馆、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这样也可以在无形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后,要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制度中体现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也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曹艳霞《高校建筑设计与校园文化融合探讨》,《居业》2021年第3期。
(陈樾,1989年生,男,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学位,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