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渐渐变成了当下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篇文章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对其在校园教育当中开展渗透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得到切实地發挥和展现,推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小学校园 传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85
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传统文化具体就是指: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发展所得到和展现出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每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在儒家、道家思想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涵盖了墨家、近现代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涵盖了许多古诗词、民族曲乐、国粹戏剧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通常民族文化会具备两种作用。1.在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中所取得或产生的民族文化是对各个阶段文化的汇总和描述。2.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其构成的核心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在学术领域有一些专家学者们将校园文化进行了定义,他们提出了文艺活动、课外活动、文化方式的三种理论。第一种文艺活动理论把校园文化概括成在学校当中各个文化活动所涵盖的思想观念和品质精神;第二种,课外活动的理论。此理论将校园文化概括成为除了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出现教育事故外的所有娱乐性活动;最后一种是文化方式的理论。将这三个基本理论进行有机地融合,将学校作为基础背景来构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性便是和谐。审美方面的教育教学是创建校园文化的核心构成,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校园文化切实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当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开展合乎时代发展所需的教育教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许多教师都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疏忽了自身和学生的文化建设工作,没能对学生及时开展情感方面的陶冶和交流,在教学环节当中也没有计划、进行有关的文化活动。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精神
在小学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推进学生个体身心稳定发展来进行的。但在现实的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校园没有从学生的真实所需入手,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些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真实所需,进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现阶段小学文化建设的历程当中,还出现了一些过于形式化的问题。许多学校并没有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贯彻到建设当中。有的学校开展文化建设只是为了对付教育部门或者是其他部门领导的审查,因此他们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环节当中,高度重视表面形式化的工作,无法切实发挥文化建设的实际价值和作用。还有一些学校无法落实监管工作,导致在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总体规划混乱不合理等问题,无法真正地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汇聚成的,其既具备了民族特性,还在国家社会不断进步的环节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国家的义务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根基,其和我国发展进步的特性相互之间拥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还能够有效确保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当中的贯彻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合理的思想观念、热爱国家的情感,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
四、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方法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相互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贯彻,最直观地体现形式就是和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比如我校为了切实体现和发挥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设置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教学当中涵盖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文学作品,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广绣、毛笔书法、粤剧等文化的教育教学。学校设立了课程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除了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之外,还将传统文化贯彻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从而为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当中贯彻还体现在和学校活动的结合当中。
1.校园内文化互动活动
学校可以开办文化节、书法绘画等能体现学生自身特长和能力的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鼓励,同时将传统文化与活动相融合,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独具的魅力。
比如我校为了能够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年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开展一些有关的竞赛活动,有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要参加的文化活动。其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将学校当作推广传统文化的途径,让学生可以开展全面系统的学习。由浅到深的推广历程也能够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校园当中的融入和贯彻。
2.班级内文化互动活动
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开展不光可以以校园为单位来进行,还可以将其精简,以班集体为单位来开展有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在中秋节,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关的文化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开展,比如诗词接力,表演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程当中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或是利用课堂当中的互动、竞赛等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相融合
学校环境也是贯彻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徑。如在学校建筑墙面上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专用的区域,利用绘画、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涵盖汉语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发展进步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当代多媒体技术,创设专门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借助这个网站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教室、走廊、门厅等部位置放一些有关的文化艺术品,为学生创建出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美的学习环境。
在将中华传统文化贯彻到校园的环节当中,不仅能够将校园的公共空间充分运用起来,推广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可以开展更加高效的交流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管理相融合
贯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利用校园管理活动来得到实现。在实施小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教育为重心,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校园管理体系,来协助学生开展有关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比如,学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以往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方式转变成为以管理为重心的形式,对校园管理的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自愿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及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和问题。这类方式摒弃了以往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管理工作当中的贯彻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从微小的细节着手,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和融入校园当中,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展互帮互助、文明用语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和贯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校园当中的融入和贯彻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切实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推动了校园文化教学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与各个科目的有机结合,与校园交流互动的有机结合,与校园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以及和校园环境的有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贯彻和融入,能够有效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能够为国家教育改革带来帮助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文莉《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探索》,《考试周刊》2021年第4期。
[2] 俞晓玲、赵雪芹《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反思》,《课外语文》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