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课改理念,注重教学实效

2021-08-30 14:59温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新课改

温馨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阐述了参加一轮课改后的感受。新课改给教师提供了不断进步的平台,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师生感情。面临学科中考的压力,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集体力量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63

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引领。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的、开放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回顾参加新课改的事情,感触良多,从开始的兴奋中带着茫然,到平静中带着理性,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同时,新课改也促进了我和其他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发挥集体力量,提升个人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个人在人类社会范围内主动建构的结果。倡导积极主动、合作互动的学习。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中,这一理论适用于每一位学习者。

当《历史》变成《历史与社会》,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有很多不懂。因为《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人文社会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而过去的分科教育导致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的缺陷,新课改迫在眉睫,我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提升,完善知识建构,落实教改理念,究竟该如何实现这种蜕变呢?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课改实践中,我切身感受到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素养。在市、区教研室以及校方的带领下,我们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形成一个个团队,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不管是酷暑还是暴雨天气,只要有教研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座谈、研讨,使得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深化,课改理念更为明晰。在学校,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学情分析、知识互补、教学探讨等方面的交流,常常是问题刚提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也更频繁了,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更想去学习,去完善自我。可以说,新课改给教师提供了不断进步的平台。

二、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师生感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中,我明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只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必须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友好的。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引导他们建构自己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四大古文明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当时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爱在西元前》,学生很喜欢,部分人还将那模糊的语词唱出来了,在这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找出歌词中提到的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英雄人物、灿烂文化等。学生很诧异教师居然也喜欢这样的音乐,更惊讶的是流行歌曲中也有那么多他们还不知道的文化背景,这对提高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无疑是一种巨大推动力,后来他们找了更多其他的流行文化元素,从中来寻找历史的影子。

对于真实的历史,我们知道是不能再现的,但课改中的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让学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些活动来感受历史。比如,学生学习汉武帝的作为时,我设计了情景剧,通过西域来汉使者与当地人的不同对话,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汉武帝统治的看法。又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将探究活动与文明的学习结合起来,其中有《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的探究课,共三课时。课前,建议家长先带孩子们去教堂感受基督教文化,并让学生进行欧洲中世纪历史的信息搜索,进行两次课堂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角度阐述自己的认识,教师进行信息正误的判断和适当知识讲解,一些学生还讲述了自己家人与基督徒接触的故事,最后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撰写“想象中的历史……”,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想象中的欧洲中世纪”,并用PPT演示当时留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学生思考讨论基督教文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他们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设计美术作品,将其对本次探究对象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描绘出来。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回访或让他们记录学习体验,很多学生提到不同活动对他们思想的碰撞和冲击,提到学习过程中在师生交流、同学合作、父母对话等方面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事情。其中有不少令人感动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们需要更多理解与尊重,新课改在强调知识建构同时,更强调对生命态度的建构,我想,需要更多关爱和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三、注重教学实效,理性应对中考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单一方面(如智育)或单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虽然目前是分科教学,但也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同时,面临学科中考的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呢?教学中,我常思考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诸如预习、学习、复习环节的把握。看书预习时要学习做不同的标注,上课时通过动手、动脑、动笔的不同學习活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通过归纳基本知识点来进行课后复习等。如,七年级上册,由于涉及众多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笔绘图的训练,加强其空间感。

到了八年级,我着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比如“变革与争霸”一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周平王迁都的时间、地点以及历史上的称呼。“春秋”“战国”的名称由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比以往有何进步?为什么会出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具体有哪两种说法?为什么春秋时期齐桓公能最早称霸(请说出原因和措施)?什么是“战国七雄”?请认清其在地图上的位置。列举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变法?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并解决一个个问题,建构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世界史部分我还做了双语教学的尝试,用英文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历史专有名词,节选简单的英文历史资料让学生阅读,目的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坚持实践,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对这次教学尝试回味有加。

九年级的时候,我在课前安排时间让学生做“课前一分钟”时事报道或分析,以此来训练他们对时政的敏感性以及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中考,我们三位教师几乎将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归纳成各种表格,后来又按考点理顺,帮助学生逐一掌握,辛苦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学生在中考取得了可喜成绩。

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授之以“渔”总比授之以“鱼”要好。

参考文献:

[1] 何永德《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纵向展开》,《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4年第3期。

[2] 邵秀珍《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时代教育》2015年第2期。

[3] 潘萍萍《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新课改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